当前位置:首页纪实文学信息

不能忘却的战斗

沙海绿洲

439623|9313总点击|15收藏|10闪星
最新章节:后 记|更新时间:2021-07-03 21:09:32

   

  《不能忘却的战斗》 一书,是为了纪念铁列克提战斗50周年,由该书编辑委员会精心编辑的一部巨著。

  公元1969年8月13日,我国边防部队在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西部铁列克提地区执行正常边防巡逻任务,原苏联军队有预谋地越过边境双方实际控制线,对我巡逻小分队实施突然袭击。我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我军官兵不畏强敌,视死如归,英勇战斗,打退敌多次进攻。但因敌强我弱,双方实力悬殊,战斗以我军失利,伤亡40余人而告终,这就是当年的铁列克提战斗。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铁列克提战斗硝烟早已散尽,但今天的我们仍需铭记那些为祖国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为缅怀先烈,纪念这次战斗,当年参战部队老兵纷纷建议举办铁列克提战斗50 周年纪念和祭奠烈士活动。在后来曾经担任该部队领导职务的张志鹏同志的牵头组织下,成立了纪念、祭奠活动组织委员会,并于2019年8月在新疆托里、塔城及铁列克提当年战场隆重地举行了这一活动。之后,组委会决定即以编委会名义编辑本书。本书是一部致敬之作、一部真实之作、一部英雄之作。敬畏先烈,还原历史,歌颂英雄,始终贯穿全书。本书有五个方面价值。

  一、材料真实,可正视听。铁列克提战斗发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只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了我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的抗议照会,其他媒体普遍沉默,正史缺乏对该战斗的详细记载。故几十年来国人对该战斗处于迷茫状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关于这次战斗的网络文章便大量出现,其中不乏道听途说,胡编乱造之作。恰逢此时,这部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这次战斗的作品问世了。相信随着 《不能忘却的战斗》 一书的出现,一定会对铁列克提战斗起到尊重事实,以正视听的作用。

  二、弥补遗憾,填补空白。由于历史的原因,铁列克提战斗缺乏细节史料。现本书由于采访了众多当年参战老兵和亲历者,故事曲折生动,或由他们亲笔记述,或由采访者代笔,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会不同程度地起到弥补历史遗憾,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

  三、了却心愿,告慰英灵。把铁列克提战斗的前因后果如实详细地告诉国人,是当年参战部队老兵几十年来的心愿,也是对牺牲烈士最好的纪念。50周年纪念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战人员和参战部队老兵,虽然他们大都已年过花甲、古稀,有的已经步履蹒跚,但他们都倾情投入了这次纪念祭奠活动和本书的编写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本书的问世。不仅告慰了牺牲烈士在天之灵,也了却了参战部队老兵几十年来的一个心愿。

  四、珍贵史料,以飨读者。本书以记实的手法为主,朴实的叙事方式和不虚构、不夸张的文风,详细地还原了铁列克提战斗的全貌,给后人留下了一部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献。不管本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向社会展现,它都将呈显弥足珍贵的一面。本书虽说只是对一次小规模战斗的回忆和记述,但通过它可见那个时代中苏关系状况之一斑。书中部分篇章既丰且卓,文字简炼精妙,很值得一读。有些内容感人至深,读后让人热泪盈眶,定能增强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敬重英雄,激励国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英雄辈出的国度且又十分敬重英雄的民族,在世界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引领世界潮流超过三千年,这与一代又一代英烈们的奉献和牺牲是分不开的。同样,在铁列克提战斗中牺牲的英烈和我军参战官兵,他们都是英雄,是功臣。将他们的英名和英雄事迹载入史册,不仅会使国人对他们产生敬重之情,还会进一步激励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之胸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凭什么立于天地之间而被人“高山仰止”?凭的就是骨气,豪气,英雄气。有了这股气,就有“马革裹尸”的血性,就能万里奔袭直捣大漠匈奴龙庭,就能喊出“向我开炮!”就有视死如归大无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不屈的气节,这是一个国家强悍的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气节和精神,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始终以泱泱大国且文化绵延不断之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证明,只要有英雄豪气,国家便安稳如山,民族坚硬如铁,人民幸福安康。

  是为序。

                                                      尚登学 (新疆塔城军分区原副司令员)

  

                

        打开半个世纪的心结 —— 《不能忘却的战斗》编后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民族凝聚精神,应有其心;一个国家抗耻拒辱,当有其力。

  1969年3月至8月,中苏边防部队在黑龙江和新疆方向的中苏边境地区,先后有过两次激烈碰撞。从东北到西北,从珍宝岛到铁列克提,相隔万里之遥的中苏边防军,面对相同的对手,进行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其搏杀惨烈的程度令人惊心动魄。结果珍宝岛中方大胜,铁列克提中方完败。珍宝岛之战我们教训了苏联人,铁列克提之战则是苏联人打醒了中国人。珍宝岛的胜利固然可喜,但铁列克提失利的价值同样珍贵。

  50年前,铁列克提战斗作为中苏两国的最后一战,以一点换全线,以一场小规模冲突,换取了中苏中俄边境长达半个世纪总体安宁。其历史地位和正面作用必将永载史册。50年前,我军铁列克提参战将士,在敌人的飞机、坦克和装甲车面前,在战斗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为了共和国领土完整,毫不畏惧,慷慨赴死。他们是英雄,是守边英雄,是国家英雄,是民族英雄!

  穿越时光隧道,拂去岁月尘埃。2019年8月13日,参战部队老兵和烈士亲属,在当年的战场隆重举行铁列克提战斗50周年祭奠烈士活动。他们再一次来到曾经戍守的边防,看望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和亲人。同时,他们渴望能在50年后的今天还原历史真相,为铁列克提之战正名,为铁列克提牺牲的烈士和故去的将士们正名!

  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于自弃。铁列克提战斗作为中苏两国最后一战已成历史。由于是失利之战,加之当年特殊的历史背景,真相一直没有完全公开,在国家正史书籍中鲜有记载,所以导致不同版本的传说在民间演绎流布。日月不居,时光飞逝。已有许多知情者带着真相和心结与我们永别,如今健在的参战老兵也已年过古稀,有的正在接近生命的终点。为了让这段历史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留存,作为当年参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和参战部队的后来人,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抓紧把一群老兵对铁列克提战斗的回忆记录下来、保存下来。

  生命之殇,历史之痛。在撰写这些回忆性文章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提笔又无数次放下。最让人纠结和痛苦的是,铁列克提战斗主要的情节因难以查到权威资料而难以求证。探寻和复原铁列克提战斗的战前、战中和战后真实情况,离不开当年参战人员和亲历者的追忆,这是因为,相对而言,他们掌握的情况可能更真实、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所幸的是,现代通讯科技将星散各地、仍然健在的参战老兵汇聚到了一起。从一开始不愿回想这段历史,到勇于直面惨烈的记忆,他们逐步克服了感情上的障碍,最终解开了铁列克提战斗留给我们半个世纪的心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战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参战老兵的回忆可能与部分档案记录存在偏差,我们无意于对历史档案记载的作战时间、作战经过等材料之真实性提出质疑。但考虑当年战场的复杂性、通讯传输的滞后性,战后经过反复修改总结形成的档案记录,也有可能和战场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所以,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精神,在真实记录参战人员和亲历者回忆的同时,将当年的历史档案作为附件保留,不求两者统一,以实留史。《不能忘却的战斗》是全体参战老兵和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汇编。这些凝成心结、刻骨铭心的悲壮回忆,让人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他们每个人的记忆可能是零散的,但无数个亲历者的记忆累加,就能汇成一段真实的历史,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本书所记铁列克提战斗情景,全部来自当年参战、而今幸存老兵的回忆。客观真实,是我们编写此书遵循的最大原则和最高境界。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撰写本书,我们也澄清了部分事实。对多年一直存在争议的苏军有无坦克参战、参战人数多少等疑问,回忆文章为我们解开了谜团。

  “苏军出动了坦克参加战斗。” 这是很多参战老兵的肯定回答。当年那场战斗中,因主战场676高地的地形不适合坦克靠前作战,所以苏军用装甲车对主战场进行近距离围攻。而坦克则藏在苏军阵地的掩体中,对我军676高地和左右翼掩护组阵地进行远距离炮击。坚守676高地的唯一幸存者袁国孝,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只注意对付近距离围攻上来的苏军装甲车,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发现远方炮击的坦克,加之他在战斗进行约半小时就负伤昏迷,所以他没有看到苏军坦克。而我军左右翼掩护组阵地和指挥组很多参战人员均目睹了苏军的参战坦克。

  1969年8月17日新疆军区调查组在战后报告中称,“8月13日苏修出动直升飞机、装甲车、坦克,约300名侵略军,袭击我巡逻分队。”参战人员证实这个报告及数字真实可信。因这场战斗是苏军有预谋的报复行动,苏军在纵深布置的兵力则更多。汇编内容征询了几乎所有健在参战人员,讲述和回忆包含了铁列克提战斗的各个战斗小组、战场指挥组、铁列克提边防站、塔城军分区司令部作战室、救护人员、参战记者、后勤保障人员、善后处理人员等。对伊犁军区、新疆军区直至更高层面当年的境况,我们用可信度较高的材料进行了历史还原,回答了不少关于那场战斗的疑问,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铁列克提战斗的资料中亲历者参与最多、内容最丰富、记叙最详细的一部汇编。

  这本汇编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付梓,是编委会全体成员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的结晶。编写过程中,尚登学、张连枢等顾问团老首长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多次指导。范海超、张志鹏首长对本书结构上给予了精心的修正。参战老兵梁德海、张世海、程古栾、袁国孝、胡根清、徐辉、梁全德、卢殿武、吴多荣、丁殿勋、相四海、梁广杰、常书林、杨俊奇、火兴旺、吴贵太和任凯旋、王玉敏、王明禄等亲历者提供了珍贵的记述和资料。《解放军报社》参战记者梁博祥,从北京寄来他50年前在战斗中拍摄的两张照片,这也是目前找到的铁列克提之战现场的唯一两张照片。

  衷心感谢塔城军分区退役老战士各战友群的首长战友、烈士亲属和各界朋友对本书编辑制作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江苏海洋大学文学院吴明忠院长、艺术学院党委李春书记,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崔月明副主席对本书的策划和文字上的润色。

  编写本书还参考引用了塔城军分区课题组的研究报告《铁列克提之殇》、参战老兵张世海的著作《铁列克提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陆军边海防学院原教官范海超大校的著作《忆铁列克提战斗》和阿里军分区原司令员李永强的著作《西部奇丽》等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书编写工作推进之日,正是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肆虐之时。在华夏大地沉重寂静的全民抗疫隔离中,新一代中国军人,继承着前辈的铁血军魂,除夕之夜闻令而动,奉命逆行,赶赴疫区,冲向前线。“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让我们仿佛又一次感受了半个世纪前铁列克提战斗壮士们出征前“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铿锵和热血豪情。国家危难,英雄出征。谁是当今英雄?今天的抗疫逆行者、50年前铁列克提参战将士们都是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英雄!

  历史可以洗去平庸,却不会洗去英雄的光环。相反,这种属于英雄的成色和光环却会历久弥新,愈发耀眼、伟岸。当年英雄们用生命捍卫的那片土地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那些英勇殉国将士的家人们,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兄弟、父亲、儿子。翻开《不能忘却的战斗》,朦胧的泪光中,仿佛烈士和参战老兵一个接着一个走来……50年了,请记住这些鲜活的面孔,他们在北疆边防走进了生命的幽谷!让我们一起,再听听他们的故事,再默念他们的名字,再看看他们的容颜!

  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为了祖国的尊严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们! 永远都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强盛曾经搏命的参战老兵! 历史必将永远记载和敬仰着英雄……

  英雄,国家之柱石,民族之精神。他们永远闪耀历史之光、真理之光、信仰之光。

    许贵青(主编)

 

标签:  

【编者按】

《不能忘却的战斗》“是一部致敬之作、一部真实之作、一部英雄之作”,一部集爱国主义、军事史料、文学感染力于一体的纪实作品。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单在1969年,中苏就相继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不能忘却的战斗》就是对铁列克提事件的详实记载与还原。 铁列克堤位于新疆塔城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西部,毗邻苏联,1969年8月13日,原苏联军队多辆装甲车及T-62坦克、卡车、步兵300余人、多挺重机枪、直升机2架强行围攻我国戍边军队,制造了死伤40多人的流血事件,战斗以我军失败告结。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一场不能忘却的战斗,一场关系到国家领土完整与否的战斗。对于这场战争,无法用“胜负乃兵家常事”寻求安慰,不能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求得心理平衡。我们所能做的是走近历史了解真相,是还原事实解开谜团,是铭记英雄勿忘国耻,是留下史料以正视听。于是就有了这部煌煌巨著《不能忘却的战斗》。作为内部资料已经发行的著作,书中故事与人物不是由小说虚构而来,不是由作者想象而来,更不是作者闭门造书而来,而是发生在祖国西部边疆真实事件的还原,是牺牲烈士真人真事的再现。这不是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不是有关军事内容的小说文本,因此,提醒读者朋友,不能用欣赏小说的眼光阅读著作,甚至不能用阅读虚构作品的审美心态看待书中故事与人物。对于那段历史、那场战斗、那些牺牲的英雄,应该用敬畏的心态、崇敬的情感。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民族,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讲述,走近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倾听故事、铭记历史,传承精神、颂扬英雄。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分享到:

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