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实文学信息

边防缘

老边防

131895|2671总点击|5收藏|7闪星
最新章节:《边防缘》读后感|更新时间:2021-03-14 23:37:09

  自 序

  1965年随着西去的闷罐列车把祖国腹地山区一位农村青年十八岁的我带到了西北边疆,从此我便和中国的边防结了缘。多少个寒暑天作为祖国的卫士,巡逻在边防线上;多少个昼夜作为祖国的耳目,站立在边防哨位上;在白热化的边境领土争议地区,经历了多少次荷枪实弹的武装斗争;在涉外工作中,经历了多少次唇枪舌战的边界谈判。在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我从一名炊事兵,成长为师级军官,并经历了批判军衔制而取消军衔,到恢复军衔制由军委主席授予大校;从“军队不介入文化大革命”,到亲自参加“三支两军”工作长达两年;从批判“单纯军事观点”而撤销全国军事院校,到大办军事院校自己担任了军校教官;从中苏抗衡,两国在边防上枪炮相见,到与原苏联相关加盟共和国握手言和,成为战略伙伴;从卫国守土几十名战友牺牲在中苏边境铁列克提无名高地上,到边界划定,该地段最终全部划归中国;从多次聆听老战友们讲述参加对印反击作战的经历,到亲自前往疗养院看望对印作战中被截掉双腿的大量的伤残军人们;从我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到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从牵骆驼下山搞冬备往返需要走十天,到乘汽车沿快速路往返只需几小时;从听收音机是边防战士最好的文化生活,到随时可收看几十个台的电视节目;从骑马边防巡逻几天才能走一趟,到乘直升飞机巡逻几小时即可巡视完;从冬季战友得重病通过“无线电号脉”进行诊治,到直升飞机数小时即把病人送进大医院;从入伍时坐闷罐列车二十一天抵达边防部队,到坐汽车沿高速转高铁三天即可返故乡;从购物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各种票证,到只需要钱并且随意购买;从点油灯照明,到风力发电;从脸盆擦澡,到浴室洗浴等等,沧海桑田中林林总总的这些变化,重要的变化是国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既能吃好又能穿好。更重要的变化是国家从被封锁和处于边缘状态到前所未有地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且开始走向强起来。

  对我来说,能看到祖国发展的如此之快、之好,乃人生最大之幸事。这主要是国家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带来的成果,也充分印证了邓小平的两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才是硬道理”。从上述经历中我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国家的落后与强盛决定着自己的苦难与幸福。对国家而言,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便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

  弹指间已过古稀之年,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岁月已渗进我满头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当中,一去不能复返,但记忆中的故事还是那样的鲜活,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在这些故事中,不管是可悲、可叹、可笑的,还是可歌、可贺、可颂的,时至今日,都已经成为历史。现将其整理成文,献给读者,供茶余饭后评头论足。不过,你我若是同时代的人,请莫急于下结论,古人云:“一时成败在于力,千秋成败在于理”。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个时代和共同参与的那些事情,到底该如何定位,后人自会给予公正的评说。

  范海超

标签:  

【编者按】

这是一篇自传体纪实小说。作者18岁入伍,现已古稀,30余年军旅生涯,历经战士青涩-军官干练-教官儒范-退休后笔落神采......长达半个多世纪风雨飘摇至安享天伦,我军成千上万之一名优秀军官的成长历程,将为我们打开一道始于西北边境的充满神秘、惊险、艰辛、孤独、隐忍、信念......的军绿色风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居安思危,关注国防,了解军中往事,本文将对于生在和平年代享受和平馨香的读者们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与惊喜?期待阅读,倾力推荐。编辑:晴翠儿
分享到:

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