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随笔信息

《奔走诗经》之十二 象——佩其象揥

林下蕉客

1774|1357总点击|0收藏|0闪星

佩其象揥——象

    大象在中原从来都是稀罕物。因为中原不产象。

    毋庸置疑,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自古以来就代表力量、勤劳、稳如泰山,更多的代表吉祥——和象谐音。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所谓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

   据《因果经》载,释迦牟尼从蔸率天宫降生于人间时,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昼寝,梦六牙白象来降腹中,遂生释迦。《异部宗轮论》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做白象形。”可见象的地位之尊贵与神圣。

    老百姓喜欢象就是喜欢象给人们带来的“吉祥如意”好兆头。所以在民间,往往有雕刻以象驮宝瓶(平)喻“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童骑(吉)象为“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等等。

    人们熟知的象故事却和吉祥没有关系,比如“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较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还有“盲人摸象”语出《长阿含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人心不足蛇吞象”,语出《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还想说一个“象”,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舜做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但他的弟弟“象”却是迫害舜的重要帮凶,于“象”在中国的所有寓意差之千里,讽刺意味太重。说出来不过是想说明,世间事永远有你意想不到的,出乎意料的。

    象身上最重要的是武器是长长的象鼻,但对于人类来说,那是象的事,人们自古看重的却是象大而无当长长的象牙。从那时起到现在象因为它的象牙走向濒危。我们人类用它的象牙做的精美艺术品却闪烁着不灭的然而带血的光辉。

    还是看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对待象的,是“吉祥(象)”?还是象牙饰品?仰或是“坐骑”?

《诗经》中提到象的地方有二处,《鄘风 君子偕老》玉之瑱也,象之揥也。《魏风 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鄘风 君子偕老》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节录)

    大意:

    鲜艳夺目啊光华映脸颊,礼服上彩绘锦雉耀人眼。她秀发如云浓黑又稠密,根本用不着假发来装点。玉做的耳钉佩在两耳旁,象牙质搔头戴在髻上簪,面容和肤色白净又光鲜。莫非她就是天仙降人间,莫非她就是帝女下了凡!

    这是讽刺卫宣公夫人宣姜的诗歌。诗中反反复复赞叹宣姜服饰容貌的华美,恰是为了反衬她的“淫行”,自然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宣姜的故事记录在刘向《列女传》之“孽嬖传”中,故事的曲折不是一句“孽嬖”可以道明,首先她是政治的牺牲品,后来她是不甘寂寞的政治明星,再后来她是为自己幸福努力争取的强势女子,她成功了。

    象在这里仅仅是一枚“象揥”,是众多美物之一。和象比起来“象揥”简直不足为人道,但人们自古就是为了这一点获取象的,我不免有些遗憾。

    《魏风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大意:

    葛藤编的鞋子缠绕在脚上,穿上它可以再冰霜上行走。女子纤纤素手,用来为别人缝制衣裳。缝好裤腰上好衣领,那尊贵的妇人穿上它。

    那贵妇美好优雅在享受,轻盈扭动向左转身。只见她佩戴象牙做的发簪,但是她的心地是那样狭窄,所以我要作诗讽刺她。

    女子的“纠纠葛屦衣”,衬托贵妇的“佩其象揥”, 不仅仅“患不均”,而是已然“佩其象揥”了,却又“维是褊心”,所以要“是以为刺”。全诗淡淡的,看不出来要讽刺,只是到了最后两句才点名,有一种幽怨,不平和对生活的忍耐。

    象再一次只是“象揥”,那枚小小的“象揥”总是和偌大的象联系不起来,但是自古就联系着。我不知道是赞美那美物呢,还是为象遗憾呢。

 



标签:  

分享到:

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