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物华天宝,山河锦绣,人杰地灵。

  地处豫东黄泛区腹地的尉氏县蔡庄镇,毗邻双洎河畔。双洎河古称洧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郑风”民歌的发祥地。这条流光溢彩的河流,源于新密玉泉山,流经新郑与溱水汇合,经尉氏、鄢陵、扶沟,继而由周口入淮河。栖居在洧水沿岸的乡民,勤劳朴实,男耕女织,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载歌载舞,丰衣足食。东汉年间,洧水河畔的蔡庄孕育出了大学士蔡邕及其才女蔡文姬,由于蔡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这方土地上,涌现出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邺下文人”等中国历史上首批文学色彩极为浓厚的文人集团。到了二十世纪初期,蔡庄又走出来一位爱国民族英雄黄樵松,他率部保家卫国,抗击日寇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

  1901年12月27日早晨,刚刚从黎明的沉静中苏醒的中原大地,一团团如烟如纱的雾霭伴随着东来的紫气悄然退去,朝霞从东天际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映照着原野上如星罗棋布一般地村庄屋舍。位于蔡庄镇南边的后黄村,临街边一户农家小院坐北朝南三间土坯草屋,勤谨的男主人一大早就起床开了门,穿着厚棉裤大袄却行动敏捷,出门来笑呵呵的,黑红的脸膛上洋溢着喜色。

  这家房子的主人名叫黄金玉,字顺兴,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黄金玉平时给本地一户姓张的财主扛活,农闲时节走村串户贩卖一些麻花之类的零食补贴家用。迎着初升的朝阳,黄金玉迈出寒冷的院门,将一捆湿漉漉的榆树皮均匀撒落在空地上晾开,晒干了为做祭祀供奉使用的香草准备原料。草屋内他的妻子即将临产,接生婆连声呼喊他快些烧热水。黄金玉急忙停下手中的活儿,转身钻进厨房,蹲在锅灶前点燃柴草烧热水。顿时,一缕袅袅炊烟散发着生烟草味儿从屋顶弥漫开来。

  伴随着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声,接生婆打门口探出头喜滋滋报平安,黄家新添了一个男孩。寒门添丁,后继有人,一场大喜。黄金玉这位朴实的庄稼汉脸上乐开了花,当即念叨着给儿子起名叫德全,字道立,巴望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德才双全,行道立业。

  按照豫东乡下的老风俗,普通农家生下头胎孩子,无论男女,都要置办九天大礼,满报客吃喜面,一般都是女孩从出生那天算起,到九天头上由主人家待客,男孩则要等到十二天。黄金玉是个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人,平时除了耕种几亩薄地,靠天收成吃饭穿衣,农闲时节走村串户收购榆树皮,摸索着做香草小本生意补贴家用,虽然奔波劳碌,却比村里其他人家的日子好一些,每天中午全家人能够吃上一顿粗杂面条。为了给新出生的儿子置办喜面,一连几天,黄金玉钻进草屋内扒拉几遍盆盆罐罐,凑起来才弄到几升高粱,而涩硬的高粱面是无法擀面条的。到时候客人齐聚院子里,席面上的菜好歹无所谓,吃到最后那碗喜面是不能少的,愁得黄金玉直皱眉头。无意间,黄金玉隔窗户扫眼瞅见院子里摊晒的榆树皮,忽然灵机一动,穷人家自有法儿了。黄金玉将做香草用的榆树皮去掉外层老皮,取里边的二层嫩皮晒干了,放石碾上碾压成粉状,再用筛面的细箩过一遍,除掉杂质,掺进高粱面里,拿擀面杖擀出来的高粱榆皮面条,下锅煮熟后口感光滑而又筋道。在那日子清苦的年月,黄金玉就是这样招待亲戚朋友吃喜面的。

  赶上旱天灾荒年,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地里不打粮食,生活难以为继,黄金玉的香草生意更加清淡,眼看养活不了一家人,只好背井离乡,到收成相对好一些的外地逃荒要饭。黄金玉带着老婆孩子,推一辆独轮木车,将全部家当装进车内,来到双洎河畔的南席镇渡口,乘船而下扶沟,几经辗转,一路逃饭流落到太康县城。

  太康县城逢农历三、六、九绠会,初三这天一大早,黄金玉在集市路边,找了一块空地铺上破麻袋片,摆开随身带来的几捆香箔,做起了卖祭祀品的营生。连续三个绠会过去了,生意虽然清淡,但还能挣下几个住店和糊口的钱。一个月后,经房东介绍,黄金玉以三个月一块大洋的租金,将太康县城北街三间临街铺面盘下来,以自己的名字做招牌,在门头上方挂起“黄顺兴香铺”的名号,靠手艺养家糊口的小买卖就算开张了。

  流水的日子慢打发。转瞬几年的光景过去了,因黄金玉做香草有一手绝活儿,店里的生意慢慢好起来,一家三口不仅能吃饱饭,还略微有些盈余。儿子德全长到七八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铺子里是个小帮手。黄金玉早年读过几天私塾,会识文断字,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一心想让儿子上学读书,求取功名,日后好光宗耀祖。他勒紧腰带,决定凑钱将儿子送进距离店铺不远的太康小学就读。

  这天晚饭后,桌子上亮着一盏油灯,黄金玉瞅着儿子在昏黄灯光下闪亮的眼神,慈爱的心中流露出一种舔犊之情,抬手亲切地拍着儿子的头说:“德全啊,爹有个想法,咱爷儿俩商量商量,看你愿不愿意。”

  “啥事儿啊爹?您说啥都中,我听您的。”小德全懂事地回答道。

  “那好,我送你上学去吧。”

  “上学?”小德全惊喜地瞅一眼父亲,立马喜笑颜开。他趴在店铺门口,天天看到三三两两的孩子肩背书包从自己身旁走过去,十分眼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多么渴望着读书啊。

  “爹,您说叫我到学校上学去?”

  “对呀,叫你上学去。”

  “那咱家有钱吗?我看上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啊。”

  “有钱、有钱,咱家生意做得还好,趁我手头有钱,送你上学,这就是爹的打算。孩子,听爹的话没错。”

  小德全甜甜地笑了,露出当门的豁牙说:“中,爹,明儿个您送俺上学去。”

  第二天一大早,黄金玉特意让媳妇给儿子换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牵着小德全的手,父子俩高高兴兴走进了那所小学校的大门。

  在学校里,小德全勤学好问,深得老师的喜爱。放学回到家里,站在铺案前复习功课。他手捧《三字经》,认真地朗读:“人之初,性本善。心相近,习相远……”

  1919年,黄德全考入太康县立高等小学堂,寒暑假两次期末考试,他都名列榜首。

  1920年,十九岁的黄德全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省立淮阳第四中学。

  淮阳第四中学的前身为陈州府中学堂,系直隶提督刘传铭之子——陈州知府刘更寿于1903年创办,是闻名周边几个县的一所名校。学校坐落在素有“北方水都”之称的羲皇故都龙湖湖畔,毗邻历史悠久的太昊伏羲陵,环境优雅,文化积淀丰厚。黄德全时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置身湖畔的柳荫下,背靠着一棵垂柳,神情专注地读书,继而凝眉俯视波光潋滟的一池湖水,让思绪插上翅膀,穿越历史的隧道尽情遐想,为自身的求知和探索注入新的源泉。

  由于读中学远离太康县,一日三餐,加上学杂费,开销都相对较大,家里财源渐感枯竭。为了节省开销,黄德全的父亲每星期都让妻子蒸一锅杂面馍,用布袋装好,按时背到学校给儿子送去。正值青春发育期长身体的黄德全,饭食量大,家里送的馍经常不够吃,每逢周末就饿肚子。他先天缺乏营养,长得小身薄量,面黄肌瘦,站在队列里跟同龄学生相比,极不显眼。即便如此,黄德全读书却很刻苦,文学艺术,地理历史,涉猎广泛;唐诗宋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尤其擅长书法艺术和诗词歌赋,创作的旧体诗,用毛笔写在白纸上,笔锋朴拙遒劲,力透纸背,引经据典,语言对仗功力深厚,为他日后成为军中儒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年学校放暑假和寒假,黄德全回到太康县的铺子里,主动帮助父亲打理生意,磨粉做香,收支算账,样样活儿抢着干,是父亲的一把好帮手。

  黄德全的三年中学时期,正赶上中国战乱,军阀混战,割据一方,闹得社会动荡,时局不稳,民不聊生。黄德全经历过清贫岁月忍饥挨饿的滋味,学堂上老师灌输的岳飞、戚继光、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爱国的事迹直接影响着他,让他那颗年轻稚嫩的心灵发生了质的蜕变。“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一股爱国热血在他的胸膛里激情澎湃,暗暗立下报国鸿鹄之志。

  1922年,黄德全就要毕业了。黄金玉亲自将儿子送到学校,从读一年级到三年级,他都悉心关注着儿子的学业。儿子毕业以后干什么?这是这些天来一直困扰着黄金玉的一件大事情。经过深思熟虑,他打算让儿子子承父业经商,将香铺办成淮阳地区、乃至许昌地区最大的商铺,为黄家挣来源源不断的钱财,彻底去掉穷根,然后衣锦还乡,让乡亲们刮目相看。可就在前几天,学校的老师特意从淮阳赶奔到太康县,在北街的铺子里找他说,他儿子德全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校方有意保送到许昌师范学校继续读书。黄金玉这个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精明人,自然有着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拿老百姓的土话说,既然儿子是个“喝墨水”的文化人材料,能读师范专科,日后毕业当上教书先生,教学生读书认字,不仅受人尊敬,还会有不菲的收入,黄家从此也就能从一个小本生意人变成高门楼大院墙的书香门第。于是,黄金玉自动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继续勒紧腰带供儿子读师范,让德全展翅高飞翱翔蓝天,在人生的道路上去求取更大的功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