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谁的损失更加惨重

       世上没有常胜的将军,也少有常败的队伍。很多时候,胜利与损失是相对的,也超出了胜败自身的范围,只有搞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世界格局和双边关系,才能正确理解战场伤亡的代价。

       (一)苏军恃强凌弱制造边界事端

       在中苏边境问题上,武力为要、仗势欺人是苏军的主要手法和惯性思维。在中苏边境争议地区,苏军一直表现得很任性,可以任意越界越线,可以随意抓人绑架,随意开枪开炮,甚至可以随意改变边界现状,多次制造边界事端。

       据统计,从1964年10 月至1969 年3 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 起,比1960 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导致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

       1. 珍宝岛方向苏军表现蛮横

       从1968 年12 月27 日到起1969 年1月23 日,苏联边防军一再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上岛,拦截上岛的中国边防巡逻队,并以棍棒对中国边防军人进行殴打。中方虽以棍棒还击,却往往因力量不足而在打斗中吃亏,甚至武器也被抢走。据曾任苏联伊曼边防总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回忆:“1969年1月5日,在达曼斯基岛(即我珍宝岛)的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

       进入1969 年2月份后,只要中国边防人员登上珍宝岛,苏军就迅速出动人员前来干涉,而且苏军一般出动上岛的人员要多于中方2-3倍。康斯坦丁诺夫的说法是:“达曼斯基岛(即我珍宝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

       珍宝岛战斗发生后,苏军的蛮横任性行径没有任何收敛,反而愈演愈烈。

       2. 新疆方向苏军的报复意图越来越明显

       1969 年5月2日,在塔城丘尔丘特边防站当面集结兵力伺机报复,新疆、伊犁军区曾令陆军8师23 团前出托里县,其中1个加强营约500余人已经配置在丘尔丘特附近地区。敌发现我纵深兵力前出无机可趁时,才从丘尔丘特当面回撤,重新选择了铁列克提方向,集结兵力,蓄意制造流血事件。

       塔城军分区司令部关于1969年塔城防区敌社情综合报告

       苏修集团对我新疆虎视眈眈,垂涎三尺。3月2日入侵我珍宝岛惨败后,又将魔爪伸入新疆。一年来苏修边防军在我防区的种种挑衅事件是蓄谋已久、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并受到苏联政府支持的反华暴行。从我防区观察的情况分析,主要是由说理斗争变为武装挑衅。3月2日前在塔城防区基本上还是现场说理斗争,虽然苏修仗其人多,对我进行种种威胁,但还未开枪射击。

       珍宝岛苏修尝到苦头后,就由说理斗争变为武装挑衅,仅从4月至8月就向我武装挑衅12次,其中向我开枪射击6次。严重的事件是5月2日当我畜群在我国领土上沿克加两路转场时,苏修曾出动武装军人40余名,携带轻机枪4挺、冲锋枪数支,报话机4部,在军官(大、上、中尉各一名)的指挥下,越入我境强行阻拦我转场,由于我参加转场人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牢记毛主席不吃亏、不示弱的教导,终于胜利的完成了转场任务,粉碎了苏修的种种挑衅,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苏修为扩大事端,于5月2日开始慌忙调兵遣将于克加路当面,据掌握苏修曾调动两个师的兵力布署在上述地区,但其挑衅阴谋始终未得逞。

       5月2日上午,苏修阻拦我转场失败后,二、三两日从南北增调各型车辆320多辆,四、五两日从纵深来火车五列,达240余节,据观察运来各型车330多辆,集结在丘尔丘特当面。

       加曼奇事件。苏修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于5月20日悍然出动装甲车3辆武装军人30余名,架设无后座力炮两门,侵入我加曼奇地区非法绑架我人员5名(加站2人、兵团3人,一月后放回)。

       上述种种挑衅事件,苏修惯用的伎俩就是贼喊捉贼,立即邀我会晤,反诬我“越境”,“开枪”,妄图在政治上争取主动。从每次会谈会晤中苏修坚持的所谓的“论点”是:你不过我的苏图线我不开枪,否则我就开枪。苏修把向我开枪射击这种严重的武装挑衅事件称之为“鸣枪警告”。

       由此可见,进入1969 年之后,苏军在中苏边境地区的挑衅行动越来越激烈,武力恐吓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珍宝岛之战发生后,新疆方向逐渐成为苏军向中方施压甚至报复的重要方向,动枪动炮、越界干涉中方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多,行为也越来越出格。

       忍无可忍的中国边防军人别无选择,在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这个问题上,哪怕是再大的牺牲,他们都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二)珍宝岛战斗双方伤亡情况

       有战斗就会有牺牲,有战争就会有伤亡。回顾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两场战斗,双方究竟伤亡如何?

       1. 参考互联网上的资料

       在3 月2日的珍宝岛第一次战斗中,中方牺牲17 人,负伤35 人,并有1名通信员失踪。中方估计打死打伤苏联边防军共60 余人,击毁敌装甲车、指挥车、卡车各1辆,击伤装甲车1辆,缴获冲锋枪14 支、手枪2支、子弹和其他器材一部。后来苏联官方公布了的伤亡数字是:苏军死亡32人(包括2名上尉军官),负伤14 人。

       3 月15 日的第二次珍宝岛战斗,空前激烈。当天苏军共出动坦克、装甲车50 辆以上,向中国领土发射炮弹1万多发,并出动了飞机36 架次(未投弹)。中国军队在劣势火力下,连续击退苏军三次大规模进攻,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全天战斗中,共击毁苏军坦克2辆、装甲车7辆,击伤装甲车4辆,击毙苏军边防军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机械化步兵政治军官曼科夫斯基上尉等。苏军一直没有公布苏方当天的具体伤亡数字。

       3 月17 日,双方又在珍宝岛发生了第三次战斗,此次主要是炮火互相攻击,兵力出动规模同前两次相比较小。苏军伤亡16 人。

       2.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俄罗斯资料

       珍宝岛冲突中苏军总的伤亡数字:死亡58 人,负伤94人。如果此数字属实,减去2日和17 日的战斗伤亡情况,15 日战斗中苏军应有26 人死亡、60 余人受伤。

       中方在第二次战斗中伤亡较小,只牺牲12 人,负伤27 人。沈阳军区后勤前指在战后的总结中称,后勤方面仅仅在2日、15 日、17 日的三次战斗中,就接受伤员200多名。综合考虑,2日、15 日、17 日战斗中,中方的伤亡至少在100人以上。

       3 月17 日至4月2日,围绕争夺苏军T-62坦克的作战行动持续了半个月,苏军不愿让中国获得这辆当时较为先进的坦克,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被我军击退,后苏军用炮火将坦克下冰层击破,坦克沉入江中。我军发射炮弹1900余发,击毁、击伤敌坦克各1辆,打死打伤苏军30 余人。有公开的资料显示,在此次坦克争夺战中,中方先后牺牲42人。

       3. 综合相关资料珍宝岛战斗中双方伤亡数

       整个珍宝岛系列作战中,中国边防军毙伤苏军230 余人(苏联公布的伤亡数字为152人),毁伤坦克、装甲车辆19 辆。战斗结束一年之后,中方才得到准确消息,在苏军阵亡的官兵中,有一名上校和一名中校。上校被中国狙击手击中,中校则是在坦克里面被苏方自己发射的炮弹震死。这两人是中苏边境冲突中死亡军衔最高的苏军指挥官。缴获T-62坦克一辆,AK47 冲锋枪10 支,手枪5支,一架苏制电影机,内装尚未拍完胶片,这卷实战资料中有苏军许多的训练演习镜头。

       珍宝岛自卫反击系列作战中,我军伤亡133 人,失踪1人。其中:负伤62人,牺牲71人。牺牲烈士有68 人安葬于黑龙江省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2位安葬于齐齐哈尔的西满烈士陵园,1位安葬于十八站烈士陵园。

       1616419363109249.png战后,苏联远东军区向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递交的那份报告中,隐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他们最先进的T-62坦克先是被中国军队击毁,沉入乌苏里江后,4月份被中国派出海军潜水员打捞起这辆坦克。T-62坦克号称“陆战之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它率先安装了液压式双向稳定瞄准系统、红外夜视仪和炮弹自动装填系统,这三项重大改进在当时都是最核心的科技机密。在苏军科技专家眼里,坦克的丢失要比人员伤亡的损失要大得多。被中国军队科研部门研究掌握后不久,在中国装甲部队的行列里,很快就有了中国制造的新式的72型坦克。战后这辆T-62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三)铁列克提战斗中双方伤亡数

       铁列克提战斗中,我方击毙苏军2人,击伤15 人,击伤、击毁装甲车各一辆。

       铁列克提之战我方伤亡40 人,因伤被俘1人。其中:负伤12 人,牺牲28 人(记者3 人)。由于当时的边防站是正营职编制,牺牲的副站长裴映章级别最高,属副营职。其次是步兵一连连长范进忠,正连职。牺牲烈士有25 人安葬于新疆托里县烈士陵园,3位安葬于塔城烈士陵园。我军丢失56 式冲锋枪15 支,半自动步枪6支,54式手枪6支,69 式40 火箭筒3 发,枪榴筒1个,七一型报话机一部,电影摄影机两部,照相机两部及其它装具等。其中,丢失的还有专门对付坦克的69 式40火箭筒,这种武器刚刚配发新疆边防部队,是当时我军最先进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之一。丢失两部电影机里面有铁列克提边防站官兵在恢复巡逻之前的动员、宣誓和许多练兵的镜头,也有领导讲话的画面。庆幸的是,参战记者们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把胶片从摄影机里全部拉出来曝光,没有给苏联人留下任何音像资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