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是中苏边境形势最为紧张,最为危险的一年。3 月至8月,不到半年时间内,中苏两军边防部队在黑龙江和新疆先后进行了两次激烈的战斗。

       从东北到西北,面对相同对手,从一个方向辐射到了另一个方向,由一场战斗影响着另一场战斗;从黑龙江到新疆,参照苏联边防军这个共同入侵者,地形上从水面发展到陆地,季节上从冬末初春延续到夏末初秋;从珍宝岛到铁列克提,两个相隔万里之遥、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的边防前哨,却被阴差阳错地拉在一起。

       这种碰撞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较量,是真刀真枪的搏杀,无论是战斗的惨烈程度,还是事件接连发生的密度,都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更是中苏友好时期根本无法想象的。以这两场战斗为标志,中苏关系全面跌入历史的谷底。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胜败结局天壤之别。胜利固然可喜,失败也无需回避。面对同一个对手,两场战斗的结局截然相反,珍宝岛之战中方完胜,铁列克提之战苏方大捷。历史为我们编撰了一部高质量的正反战例教科书,无论是总结经验或是汲取教训,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都显得弥足珍贵。今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来客观评价珍宝岛战斗和铁列克提战斗,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关联和对应。

 

一、比较中有答案 

       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的三大因素。《孟子·公孙丑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借古鉴今,对比分析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两场边境战斗,不难发现,双方在这些事关战局的关键因素上斗智斗勇、以长搏短、扬长补短、扬长避短,胜负的天平也更倾向于智慧者、勤奋者、务实者。

       (一)方向上  一东一西

       珍宝岛在中国的东北,铁列克提在中国的西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孙子兵法》中的“声东击西”之计。

       两个点位虽相距5500多公里,真正的万里之遥,却同属于中苏边境,面对着同一个强大的对手——苏联。当年,中国称其为苏修或苏联修正社会帝国主义。

       在苏联没有解体之前,中苏超过7000公里的边界线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东段,主要是指中国东北与西伯利亚东北部之间的东部边界地区;二是西段,是指中国新疆与苏联的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西部边界地区。

       严格意义上讲,还应该有中段地区,即中蒙边境,由于苏联自1968 年起恢复在蒙古尤其是中蒙边境驻军,这一地区实际上也处于中苏对恃状态。如照此划分,黑龙江和新疆的中苏边境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

       该来的终归要来。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在中苏友好结盟的大背景下,双方边界问题被忽略、搁置,但当两国关系恶化时,边界纠纷就迅速浮出了水面,成为双方都无法绕过的话题,也变成无法回避的难题。

       短暂的中苏“蜜月期”过后,1960年2月,苏联边防军占领了中苏交界的额尔古纳河上属于中国内蒙古管辖的克鲁赤纳岛,4月苏联边防人员又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驱赶中国牧民,并绑架中方人员,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之间的边防纠纷开始出现。尽管当时中方保持了最大克制,并试图修复与苏联关系,但双方互信度严重下滑,敌意、不满、防范、对抗的意味迅速加剧。

       特别恶劣的是,在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克格勃等相关人员的策划下,1962年4-5月间,伊犁、塔城地区6万多名中国公民越境逃往苏联,世界一片哗然,中苏边境纠纷随之升级,搁置了几十年的边界问题被重新提出,历史的伤疤被重新揭开。

       新伤加旧恨,矛盾迅速激化。数百年的领土纠纷原本就非一朝一夕能够轻易化解,现在双方又处于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之下,关于领土的敏感话题极速暴露。

       1963年3 月,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修正边界的问题。9月,两国先后发表声明,互相指责对方行动导致新疆边界局势紧张。

      1964年2月25 日,中苏在北京举行了边界问题的谈判,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遂于5月中止。

       双方都拒绝退让,双方都缺乏诚意,边界问题变成了绕不过去的“独木桥”,变成了影响时局的“定时炸弹”,无法及时排除,早晚都要引爆。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中苏两国的论战、争吵不断升级,苏联开始在边境地区增加驻军,边界紧张气氛进一步加剧。1968 年起,中苏边境地区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冲突,以珍宝岛地区最具代表性。

       位于乌苏里江中的珍宝岛原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距离中国江岸42米,距离苏联江岸230米。很明显,这是一个更靠近中国的江心岛。中国坚持应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凡通航界河均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并依此划分岛屿归属。按照这条规则,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因此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

       而苏联拿出了1861年俄中两国政府曾经认可的一幅地图作证,当时这一地区的边界线是乌苏里江中国一侧江岸,理直气壮地宣称珍宝岛属苏联领土。面对这张100多年前的地图,中国政府当然不会承认,而苏联人也不会轻言放弃。

       1964年,两国边界谈判对于珍宝岛归属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之后,双方边防人员开始强行上岛巡逻,并发生对峙、争辩、推搡、殴打,直至武装冲突。

       1969 年3 月2日,中国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派出巡逻分队登岛执勤,遭遇苏军强行阻拦后双方激烈交火。

       3月15日,双方第二次交火,苏军动用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等重型装备,兵力投送规模和战斗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3月17 日,进行了第三次交火,但规模较小。

       在这一系列交火中,由于中国军队应对得当、战术灵活,苏方损失更为惨重。

       “珍宝岛战斗”失利,让苏联人恼羞成怒,国内也掀起反华恶浪,军政头目纷纷赤膊上阵,进行反华叫嚣,大造战争舆论,大搞战争动员,并对中国进行核威胁。苏联边防军为挽回其大国的颜面,加紧进行战备,准备对中国实施报复。

       面对苏联的气急败坏,中央军委旗帜鲜明地指出:“新疆地处边疆突出部,要特别提高警惕,防止苏修袭击报复”。同年4月,中央军委给新疆军区发来电报,传达毛泽东最新指示,第一次明确提出“西北可能要出问题”。

       5月24 日,中国发表关于中苏两国边界争端问题的长达万余字的声明。

       6月5日,世界共产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攻击中国共产党,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发言中,专门用了20 分钟时间来咒骂中国。

       6月10日(在会议结束的当天),中苏边境发生了塔斯提战斗,苏军死伤多人,而中国军队无一伤亡。

       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毛泽东也多次明确作出“新疆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和“要准备打仗”的指示。

       8月5日,新疆军区司令部就铁列克提边防站恢复巡逻一事答复伊犁军区,第一条就是:“要防敌伏击和袭击”。

       就在战斗的前一天,新疆军区又接到了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当前中苏边境地区主要情况和措施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我边境巡逻应严密组织,加强领导,选择有利时机实施并予有应变措施,做到既不主动惹事,也不吃亏”。

       中央军委对防范苏军声东击西的战术早有预判,且苏军一系列的报复征兆十分明显,但由于新疆方面轻敌,盲目派出巡逻分队,导致最终发生流血事件。

       (二)地形上  一水一陆

       珍宝岛作为江心岛,中苏无论哪方上岛,都要走水路,需要克服江水这道天堑。如果放在夏秋时节,江水未能结冰时,双方军人上岛要靠乘船或泅渡,重武器更无法上岛。这对于擅长机械化作战的苏军来说,明显更加不利,于是,他们选择了冬季或早春,此时江面结冰,苏军的坦克、装甲车如履平地,畅通无阻。

       由此可见,把战斗时间设计在冬天或初春进行,这是苏军的阴谋和伎俩。他们认为对本方更有利,手中握有更多的主动权。

       从中方来看,距离中国更近,这是中方的最大优势。珍宝岛更靠近中国一方的现实,既揭露了苏联人贪得无厌、恃强凌弱的嘴脸,又决定了中方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可以先于敌人进入、先于敌人潜伏、先于敌人布雷,也可以先于敌人撤离。哪怕是开枪开炮,也可以先于敌人达到摧毁效果。

       为应对苏军的挑衅,中方制定的总原则是:自卫反击严格限制在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要行动迅速,不纠缠、不恋战,取得胜利后立即撤至有利地区。

       珍宝岛是水面作战,虽然乌苏里江江面结了厚厚的冰,可供重达38吨的苏军坦克通行,但与陆地作战还是有着很大不同。根源在于水面和陆地最大的区别是,陆地可以永远不变,而江水凝结成冰时虽然坚硬无比,甚至冰层可以超过2米,但早晚会随着温度的回升而融化,以致于苏军当时最先进的T62坦克也身陷囹圄,最终沉入江底,成了中国军队的战利品。

       铁列克提的情况恰恰相反,属于典型的陆地作战。该地区是中苏边境西段苏对我蚕食、挑衅最为严重的塔城争议地区的一部分,又是苏联从其纵深通往边境阿拉山口铁路的走廊,有些地段的苏方铁路在中方直接俯视和控制之下,因此,苏军对该地区异常重视,为了保护铁路线安全,苏军甚至一反常规地在这一地区驻有装甲、炮兵部队。

       与珍宝岛战斗情况不同的是,面对苏军这种最标准、最擅长的陆地作战样式,新疆参战部队竟然没有把打击苏军坦克和装甲车作为重要战术突出出来,既没有在相关通道提前埋设反坦克地雷,刚刚配发部队的反坦克火箭筒也没有配置在敌装甲目标对我威胁最大的方向上,致使苏军装甲车毫无顾虑地围着676高地,以猛烈火力反复直接瞄准射击,我坚守676高地分队遭敌大量杀伤。加之配属掩护分队距离过远,无法实施有效支援,导致整个战斗失利。

       (三)时令上  一冬一夏

       这两场战斗虽然都发生在1969 年,且相隔不到半年,但时令反差和气候影响却十分强烈,也考验着交战双方的战斗力、意志力。

       在珍宝岛方向,交战双方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防寒。珍宝岛战斗打响时,正值1969 年的初春,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滴水成冰,寒冷彻骨,无论是作战还是潜伏,都要解决防冻的问题。

       为了增强官兵抗寒能力,中方注重加强适应性训练,根据部队当时拥有装备,要将人埋在雪里,刚开始时坚持不到40分钟,随着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战士们竟然能在雪地里呆上6个小时以上。那时部队防寒也就是大衣、棉衣、绒衣此类简单装具,更重要的是靠精神和意志。当时在边防战士中间最流行的口号是:为了保卫毛主席,粉身碎骨志不移!为了打倒新沙皇,愿做雪地邱少云!

       战斗中,担负先期上岛潜伏任务的我军指战员身着和雪地一样颜色的白色披风,趟着齐漆深的大雪摸上了珍宝岛西端的可潜伏区域。在潜伏点,官兵们各自挖出隐藏的雪坑,上面再用白褥单伪装起来。除了枪支、木棒子外,每人还带了一小包饼干、一小瓶散装老白干和一包止咳药。为了防止有人因睡着而冻死冻伤,每个战士还做了几个雪球,发现有人睡觉就用雪球砸。就这样,潜伏部队靠顽强的意志在雪地中熬了一夜。

       不料,在中国军队潜伏的同时,苏军也派出了潜伏人员,但苏军的潜伏小组在执行任务中,有3 名战士活活被冻死在一片榆树林里。战后这件事引起了苏军高级将领们的高度重视,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曾带领各大军区的元帅、大将们,在莫斯科近郊的野外露宿一天,以寻找防冻对策。事后,当他们通过情报侦知中国军队靠着单薄的棉衣,在同一个岛屿上面潜伏,时间还超过苏军的一倍,且无一伤亡时,他们谁都无法相信,更觉得不可思议。

       而铁列克提战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温。由高温引出的麻烦超出了想象。

       铁列克提战斗打响时,正是1969 年的夏秋之交,加之新疆昼夜温差极大,我方参战官兵凌晨从边防站出发时要穿秋衣秋裤,有的战士还穿了两条军裤,而到了中午气温高达40 度,正午时分的炎炎烈日足以把人的皮肤灼伤甚至曝皮。

       如果说中方在珍宝岛战斗中依靠更多的是天时与人和,那么苏军在铁列克提战斗中依靠更多的是地利,双方各取所长,也各有所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