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让历史说话


  小说《盲英雄》的发表,同名电影《盲英雄》的上演,轰动全国。当时,分管文教卫生的省副书记兼副省长的周佳全,他也看了电影,并且找来原著阅读。当他得知此事与龙山特效有关,得知作家柳瑞红是杨梅的学生,他心中发生七级大地震。

  当晚,周佳全失眠了,往事一幕幕在头脑中展现。杨梅那千年难求的俊脸,后来被硫酸毁容的丑脸,再后来当了右派、在台上挨批斗的苦脸,如一只只蝎子咬着他的心。他想,当年泼硫酸莫非真是李福海所为?李福海反应杨梅仇视新社会的所谓揭发材料可靠吗?因而杨梅的右派身份是否该打个问号?周佳全又想起姚建国的两条黄鱼,虽然可恶,但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啊,他多么想见他们夫妇一面。

  一天,王顺康接到市局电话,通知他做好接待工作,说周副省长要来视察龙山特校。其实,准确地说不是视察。周佳全来龙山开会,会议结束,他想顺便看看杨梅校长。

  汽车缓缓驶进学校大门,车上下来一位老人,花白的头发,后面跟着工作人员。王顺康心中有数,上前和老人握手,说:“请周副省长先到办公室坐一会儿,然后……”

  周副省长摆摆手,问:“你是哪一位?杨梅杨校长呢?”

  “我叫王顺康,是这里的校长,杨校长调到北京去了,现在是华师大特教学院的教授。”

  周副省长露出失望的神情,随即又高兴地说:“好啊,她有了用武之地。人才呀,要珍惜爱护人才。”

  周佳全原先不了解杨梅,后来听孙宏儒介绍杨梅办校的经过,才意识到杨梅是个才女。可惜这是反右以后的事,知道得太晚了。

  接下来,王顺康引领客人参观学校。周佳全参观过很多学校,而盲人学校还是头一次。盲孩子唱着,笑着,嚷着,跑着,特别是“蹬蹬”地上楼下楼,他都看呆了。好大的校园,好美的环境,花香飘逸,啁啾悦耳……他想,这一切都渗透着杨梅的心血。

  前方走来一个青年女子,周佳全失声喊道:“这不是杨梅吗?”

  王顺康笑了,说:“她是姚旭,是杨梅的女儿。”接着,他介绍姚旭和周副省长见面。

  周佳全盯着姚旭看了一阵,叹道:“多么像她妈,活脱脱又是一个杨梅!”

  姚旭很懂事,上前握住老人的手,亲热地叫了声“周伯伯,您好!”

  周佳全满脸堆笑:“你好!你在这里工作?”

  “是的,我是这里的教师,教语文,教电脑,还负责盲文印刷工作。”

  “你爸爸身体怎样?在哪里工作?还在教育局吗?”

  问了好几声,姚旭没有回答。周佳全觉得奇怪,看看姚旭,见她眼泪扑簌簌滚落下来,抽抽噎噎地说:“爸爸不在了!”

  “什么病?”

  “不是病,是叫李福海用枪打死的!”

  “啊,李福海?”

  于是姚旭简单说了事情的经过。周佳全沉默了。他不曾想到,没见到杨梅,也没见到姚建国。他想:“李福海呀,李福海,你这个披着羊皮的狼,如此凶残,如此狠毒,我这个堂堂的革命领导干部都被你欺骗了。想当初,你装扮成反右积极分子,我还认为是个好苗子,应当好好培养!”他捶捶自己的脑袋:“我好一个官僚主义者,客观上成了李福海的帮凶。”

  只听姚旭在继续哭诉:“我现在明白了,这笔账应当记在李福海身上,更要记在四人帮身上。”


第五十六章 电脑课


  上课了,姚旭姚老师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学生们在桌前正襟危坐,喜气洋洋,他们非常喜欢上电脑课。

  学生每人胸前放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是杨梅校长在调往华师大任教前特为买下的。她认识到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盲人应当抓住机遇,学习电脑,获取大量信息,从而也能和明眼人一样融入社会,为建设国家出力,为发展自己创造条件。然而时间紧迫,她来不及开展电脑教学,只好留给王顺康和女儿姚旭去完成。

  姚旭心领神会,继承母业,全力以赴教好电脑课。

  一开始,对盲人来说是哑巴电脑,银屏上的文字和图像不说话,盲人看不见,一头雾水,心中有话又无从表达,因此电脑教学陷入困境。就在这时候,传来好消息,社会上出现一款“永德读屏软件”,使哑巴电脑变成语音电脑,能让盲人方便地进行操作,为盲人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王国的康庄大道。

  姚旭说:“大家都已安装了永德读屏软件,并且学会了操作,今天我们来做练习。现在打入一首唐诗,我念一句,大家打入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见学生们打完了,姚旭一个个进行检查,纠正他们的错别字。

  “老师,听说开发读屏软件的永德先生也是个盲人,关于他我们知道的很少,请老师讲讲永德先生的事迹好吗?”

  有学生突然提问,姚旭觉得这问题提的好。说心里话,她听说不少有关永德先生的情况,很是钦佩,认识到有必要向学生做个介绍,表彰永德先生的忘我精神。

  姚旭说,永德先生是我国盲用电脑编程第一人。他自幼失明,很聪明。他对电脑情有独钟,先建立数据库,可以存储姓名、住址、电话等。后来他发明读屏软件,能读出屏幕上的各种信息。他又进一步建立聊天室,盲人像小鸟一般,可以自由飞翔在广阔的天空里。通过QQ,山南海北的人建立了友谊,成为好朋友,甚至找到了自己的情人或爱人。有了读屏软件,盲人同样能够打字、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炒股、听音乐、刻光盘、搞翻译、写小说等等。逢年过节,聊天室举行庆祝会,展示盲人的艺术才华……一句话,读屏软件成了盲人的眼睛和耳朵,给盲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006年,中残联等部门联合举行首届盲人软件、网页设计大赛,永德先生及其读屏软件获特别贡献奖。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行助残晚会“点亮星空”,永德先生的读屏软件获二等奖,荣获远东慈善基金会的现金资助。

  所有这些成就,都是永德先生孜孜不倦、勤劳创新的结果。从早晨4、5点钟开始工作到深夜,累了,他听听音乐,弹弹电吉他,在房里散步,然后继续工作。

  永德先生44岁时查出肝癌晚期。他显得很平静,注意保密,不愿意让朋友们知道,免得他们为自己发愁。

  腹痛厉害时,医生给他打吗啡针,他往往拒绝,因为注射吗啡针以后会昏昏欲睡,影响他对读屏软件升级的思考。

  躺在医院病床上,他把键盘放到胸前操作。医生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正在编电脑程序。他说:“有了电脑程序,广大盲人能更好的利用电脑。”语出惊人,感天动地。

  45岁,风华正茂,永德先生英年早逝,其一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为全国盲人献出他短暂而永恒的生命!


第五十七章 群英会


  杨梅在华师大教了三届毕业生,为祖国的盲教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有生力量。他们奔赴各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盲校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起来。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杨梅一晃到了退休年龄。学生留她,校方留她,她觉得健康尚佳,便答应留下来发挥余热。

  这一年“五一”前夕,各行各业推选自己的杰出代表,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等,来到首都参加全国群英会。杨梅也参加了,并且获得“五一”勋章。她当之无愧,因为她桃李满天下,涌现一批当代豪杰,有二胡演奏家,有心理咨询师,有钢琴调律师,还有医生和作家,更有一大批默默无闻干为孺子牛的无名英雄……

  杨梅不曾料到,一辆崭新的“红旗”在大会堂外等候多时,会议一结束,她被接上轿车来到中国残联一间小会议室。杨梅落座,几名手掌和她热烈握手,深表欢迎。

  中残联主席开门见山说:“我们请杨教授来,有一件大事与你商量,就是开设国际残疾人大学的事。”

  杨梅长睫毛跳动一下,心想:“将是又一次天降大任于我!”

  主席说下去:“国外好多残疾人,他们纷纷给我们写信说,现在全世界兴起汉语热,很多国家设有孔子学院,人们积极报名入学。可是残疾人望洋兴叹,被拒之门外。因此,他们强烈希望中国能开办残疾人大学,他们就有机会学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认为,他们的意见很好,决定采纳,打算建立这样的大学,也就是残疾人的孔子学院。你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特教专家,风风雨雨几十年,有丰富的经验,又精明能干,所以特请你担任校长怎样?想必不会推辞吧?”

  坐在斜对面的一位女士说话了:“我是教育部副部长。我们考虑到你年事已高,不能过于劳累,所以打算给你配备一位年富力强的副校长。你只要颐指气使即可,不必事事亲自处理。行吗?”

  坐在杨梅对面的一位男士接着发言。他说:“我是教育部特教处处长。我也是残疾人,只有0.2的视力,而且在下降。杨校长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天有幸见面,非常高兴。将来,杨校长有啥要求,从书本到教具,我们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支持你,请校长放心。”

  如此热情,如此诚恳,一席席肺腑之言,杨梅听了,血液沸腾。她当仁不让,点头应允。

  最后,会议给未来的大学命名,一致同意叫光明大学。


第五十八章 经济后盾


  又一次不曾想到,残联主席对杨梅说:“有个外宾想见你。”接着,工作人员陪伴一位洋人走进会议室。洋人早就见过杨梅的照片,便直接走到杨梅跟前,伸手和她握手,用英语说:“杨小姐,您好。今天有幸与您面谈,深感荣幸。”

  杨梅打量来人,见他高个子,白皮肤,金发碧眼,典型的西洋人。

  接下来让众人吃了一惊,洋人立即改用汉语说话,很流利。他说:“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过有关您的报道,我也托英国驻华大使史密斯先生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得知是中国了不起的特教专家。”

  杨梅请贵宾落座。有人端来托盘,将一杯杯咖啡放在桌上。洋人喝着咖啡,继续用汉语说,他叫Jack Fryer,是英国人。他问杨梅:“你认识沪江盲校的校长John Fryer,中国名字叫付爱华吗?”

  杨梅说:“这人我知道,但没见过面。”

  “他是我父亲。我是我家金矿的主人,正考虑到国外投资的问题,父亲临终前叫我到中国投资,支持中国的盲人教育。很巧,我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商讨投资问题,得知中国打算建一所国际残疾人大学。太好了。我决定给残疾人大学投资,做大学的经济后盾。将来五大洲残疾人报名上学,有钱的交学费,没钱的给予助学金,不管盲人、聋哑人、肢残人、智残人,都有机会上大学。”

  说道这里,洋人掏出一个本子请杨梅过目。杨梅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看封面,知道是一本金矿开采证,盖着大红印。杨梅看了,将本子递给残联主席,然后在座的都看了看,交还给客人。说实话,杨梅正为大学的经费发愁,看到这开采证,她悬着的心放下了。

  为使大家心服口服,接受他的投资,客人讲了金矿的来历。(客人姓Fryer,我们暂且称他付先生。)

  付先生的祖父是英国人,祖母是华侨后裔。那一带地广人稀,他们拥有二十多亩地,种植卷心菜,收货后制成泡菜出售,生活虽不富裕,还过得去。

  一天,朋友来访,到田间转转,发现几颗闪亮的细沙粒。这引起朋友的好奇,在田间搜集更多的发光沙粒。他吧这些沙粒放到盆里,加上水,等沙粒沉淀了,将水倒掉,盆底成现一片金灿灿的东西。

  朋友喊起来:“老兄,你发财了!金子,金子!”

  付先生的祖父说:“大惊小怪的,几粒金沙算发什么才?”

  朋友说:“我是学地质的,我敢说,这地下可能埋着金子。老兄,你在金矿上种菜,正如中国人所说,拿着金饭碗讨饭了!”

  后来请来勘探队勘测,果然是一座不小的金矿。后来传到Jack Fryer手里,所以说付先生现在是金矿的主人。

  杨梅对金矿问题并不在意,她问:“付先生,你的汉语说得这样好,可能跟你奶奶有关系吧?”

  “是的。我奶奶经常教我们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平时日常生活中,她很少说英语,总是跟我们说汉语。我上大学时,汉语是我的外语首选。”

  那位特教处处长来了兴趣,问:“你父亲的中国名字付爱华,恐怕也是您奶奶给起的吧?”

  “对,我父亲曾经是牧师,那年他和几个英国牧师一起要到中国传教,临行前,奶奶说:‘到中国,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好有个中国名字,容易交朋友。’于是她给我父亲起了个爱华的名字,我父亲很喜欢。结果,父亲到了上海,并没有传教,凭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沪江盲校。”

  说道奶奶,付先生脸上泛起光彩。他说:“我来中国投资,奶奶表示支持。她说,她不能报孝祖国,让我替她给祖国尽孝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