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立起来,远远就可看见,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物。李家喜最关心的还有老楼村微缩景观。

  宝明问:“二爷,老楼村的地形,各家各户的位置,包括电线杆,树木,胡同,您还都记得清吗?”

  李家喜说:“现在还行,谁家门口冲哪儿,锅台在哪儿,我基本都知道。”

  “那您就多费心画个草图。”

  于是,画图便占据了老爷子的大部分时间,夜里睡不着也起来画,哪条胡同在哪里拐弯,谁家门口有啥树木,多少个路灯,多少个公用厕所,都一一标了出来。画完了,就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检查,看是否有遗漏和错误,还把几个老头儿请到家中,让他们帮忙回忆。于世海说:“应该把东西俩牌坊画上,配上石狮子,还应该把已经没有了的东西小楼的位置标上,不然等咱们这些老家伙没了,就没人说得清了。”

  李家喜说:“那你们都认可了,我就交给宝明啦。”

  宝明拿着草图去镇上,跟刘镇长说:“根据村里老人们的要求,我们两委班子研究讨论后决定请人做一个老楼村微缩景观,您给把把关。”

  刘镇长说:“看见这张图,我还真有个想法。你这样吧,在楼区里搞一个村史馆,不见得占多大面积,找人帮你们把楼村过去的土地方位、沟渠、道路都画成图,把楼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等写成文字,再发动人们把自家的各种农具、生活用具和有关物品捐出来,把微缩景观放在重要位置,估计效果更好。”

  宝明一听:“哎呀,刘镇长,您的建议太好了。好,我回去就跟两委班子把情况说一下,赶快投入制作。”

  李家喜着急,恨不得马上就见到微缩景观,只要见到宝明,就询问何时能建成。宝明几次都说:“快了,快了。”

  不久,一辆大卡车开进楼区,卸下一个个大箱子,几个年轻工匠便忙碌起来。

  没几天,房屋、街道、胡同、树木、水井、电线杆、牌坊等各种模型按图形位置摆好,陈晓敏的小酒馆前还标注了小空地。老楼村就像原封不动地被缩小了,宝明请李家喜等老人前来检查确认,这些老人不住地点头。

  李家喜指着十字街口的一处房子说:“看,那就是我家。”又指着街口西侧的一处房子,“那是于世林的房子。”

  老人们纷纷在景观里找自家的房子,找儿子的房子,一边指指点点,一边感叹。

  然后,宝明在广播里跟大家讲,各家各户把存着的生产生活用具捐到村史馆,村史馆将逐一登记,并永久收藏。

  玉田第一个把他爹那些农具扛来了,宝明问:“二爷可是拿这些物件当宝贝啊,他同意捐吗?”

  “同意。”李家喜在后面跟着进来了,“这些物件存放在这里最好,想看了就过来看看,还可以让孩子们看看老一辈过去怎样在土里刨食吃的。”

  人们捐赠热情很高,有捐木盆、海碗、小石磨的,有捐小推车、木锨、铁锨、辘轳架的,有捐耠子、耧、犁、耙的,有捐背筐、锄头、挠钩的,有捐渔叉、渔网、水桶的,有捐钟表、录音机、收音机的,等等。半天工夫,就收到将近一千件物品。

  二侉子捐了一根狗链子和几张狗的照片。

  三驴子捐了一个他娘结婚时从娘家带来的梳头匣子和两个老辈传下来的写着堂号的木箱子。

  李广清捐了一个马鞍和一套马脖子上的纯铜串铃。

  这些物品都写上捐赠者的名字,一一摆放在村史馆里。几块图文并茂的展牌挂在墙上,上面记录了楼村几百年的沧桑变化,记录了楼村人无尽的情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