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左翼掩护组战斗经过

  1969 年8月12日下午,丁殿勋编在左翼掩护组,同组的还有从河南省柘城县同年入伍的杨俊奇、高学连、李轶申、王纪勇、陈传奇、常书林等人,由铁列克提边防连连长肖法刚指挥。夜间集合时丁殿勋感觉到氛围不同往常:值班员轻声的队列号令,在慌乱中站错队列的新战友也得到耐心纠正;班长清点人数检查携带装备时,轻拍着每一位战士的肩膀,帮着拉紧行装,整理衣冠;送行的战友也是紧握对方双手,黑暗中的双眸流淌着情深和祝愿……  

  凌晨2点,队伍准时出发。铁列克提边防站地处天山西麓的巴尔鲁克山脚下,8月份,新疆正处于夏季,与其他地区不同,在新疆的夏季素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之说。深夜寒气逼人,战士们顶着山风,紧跟着连长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行进中,不时地听到战友的跌倒声、沙石滚落声、枪械撞击声,行进途中,大家都保持沉默,可以听得到战友气喘吁吁的呼吸声。约4点30 分,左翼掩护组到达指定阵地,即指挥组所在的708.6高地西南侧约800米处。  

  凌晨山上很冷,由于队员们一路急行,穿在身上的内衣已被汗水浸湿,此刻被风一吹感觉更冷,战友们互相紧靠着取暖。丁殿勋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屁股刚着地就疼痛难忍似刀割,用手摸了一下地面,感觉全是尖石片片。天亮才看清楚,山上寸草不生,石头片片直立如刀刃(俗称刀子石)。这是扎娄勒山特有的地貌,它是每年连续6个月强风的杰作,也与阿拉湖的气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渐亮,战友们揉揉疲惫的眼睛,观察着前方的敌情,为了占据有利地形,顾不上被扎破的肘与膝,一动不动潜伏在尖石直立的阵地上。

  约9点三刻,一阵枪声划破了清晨的寂静,苏军对我巡逻组打出了第一个点射。肖法刚连长立即组织左翼掩护组阵地的火力对苏军进行压制,掩护巡逻组快速撤退到676高地。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在左、右掩护组火力支援下,坚守676高地的我巡逻组和中路掩护组连续三次打退了苏军步兵的冲锋。随后,苏军改变策略,在我轻武器有效射击距离之外,派装甲车从侧面和后面包围676高地,再用装甲车上的机枪和坦克火炮攻击676高地上的我军,致使坚守676高地上的我军伤亡严重。1613370605208962.png

  左翼掩护组利用靠近676高地较近的条件,首先组织人员向包围676高地的苏军发起了进攻,试图解救被围困在676高地上的我军指战员。在向包围676高地苏军的冲锋中,新战士杨俊奇紧紧跟在肖法刚连长身后,肖连长用平时过硬的军事素质,时而快速曲线跃进,时而卧倒匍匐前进,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当他们越过山地接近到676高地附近的开阔地带时,对面苏军阵地上的重机枪和苏军几辆停靠在676高地两侧装甲车上的机枪,用密集的弹雨封锁通往676高地周围的道路,远处苏军的坦克也不停地对我方冲击人员进行炮击,冲锋到开阔地带的我左翼掩护组被迫又退了回来,使此次进攻行动无果而终。

  此刻指挥右翼掩护组的杨振林副连长已经牺牲,坚守阵地的右翼掩护组人员伤亡较大,在苏军重武器的火力压制下,更是无法组织有效的攻击行动。

  68年甘肃兵卢殿武原是铁列克提边防连机枪手,战前编在右翼掩护组火箭筒组。战斗打响后,他们火箭筒组又被抽调到距苏军坦克、装甲车较近的左翼掩护组阵地,目的是用火箭筒打掉苏军坦克和装甲车。但战斗中苏军未按我诱敌深入的预设行动,而是远距离用装甲车把676高地包围,坦克则隐藏在壕沟掩体内对我军阵地进行炮击,当我军正面抗击时,苏军就利用装甲车的机动性绕到我方阵地侧面和后面攻击。因巡逻组电台被苏军炮火打坏,坚守在676高地上的我军无法接到后撤的命令,而是顽强地战斗。苏军用装甲车上的机关炮和坦克不断地对676高地进行炮击,炮弹爆炸响声不大,但炮火非常密集,676高地表面土很少,山上都是刀子石,因此炮弹炸起的烟尘也不大。

1613370645658041.png

  卢殿武观察到苏军参战步兵约200人左右,每次向676高地冲锋的约二三十人。但苏军后续支援力量很强,机动性大,包围676高地的装甲车和苏军阵地上的炮火、重机枪火力都很强。我军左、右翼掩护组轻武器根本无法压制住苏军的重火力,故最终没有达到解救被围困在676高地上我军指战员的目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