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期,遥远的黑龙江,生活着一群不甘寂寞的文艺青年。青春的岁月,火红的年华,哪个靓仔不想当音乐家。文艺巨匠丁小立持一把旧吉他,免费招收了一批有梦想有追求的连队农工学生。

可了不得了,从此口琴不再受宠,唯一的弦乐六弦琴,被勤奋的众学生轮流把持,不得歇息,众人的汗渍沁黑了音箱,起来了层层包浆。

“雨滴”“你就是幸福”“送你一支玫瑰花”的旋律沁人肺腑,歌词激情荡漾。炕头、墙角是当时主要练习场,指尖老茧的厚度是音乐造诣的见证。

《中国好声音》导师讲过,音乐使人强大。我当年虽没看到,但我见证了音乐使人意志坚定、充满了文艺范。再苦再累琴声不断,天再冷,天再热,弹拨的动力依然。地头劳动收工刚归来,积极分子围坐一团,渴望的眼神死盯主唱的指尖,那分明是在偷技术;饭后闲暇时,众人轮流争抢深情弹拨,哪里顾得走调跑弦。宿舍东墙角,比邻透光的木板男女厕所,是学生们苦练基本功的风水宝地。每日,几支曲子循环往复,那真是西北风中唱到的“不管是弹吉他,还是弹棉花,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每当如厕的男女路过,乐手们激情陡增,甩着头发,晃着膀子,曲调时而激昂高亢,催人奋进,时而委婉,缠绵久久不得远离。正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致使听者弹奏者之间情绪互动,气氛交融,相互促进。

寒冬,北风呼号,零下三十几度,有可人疼知青身裹破大衣,十指赛过胡萝卜,在拼搏。酷夏,蚊虫叮咬,40度高温仍有知青学生顶住窒息的恶臭,在执着演奏。

随着时光逝去,导师丁小立桃李满天下。学生自娱自乐挥洒激情时,都感觉珠子同质。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一样的节奏,一样的缺憾。

多年回京后,已成高手的我,每每弹起老师手把手传授的神曲,总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经逻辑推理科学探讨,最后确认那是东北土豆子和大楂子的混合味道。在那一缕阳光温暖过的东墙根下,疲惫的渺茫的知青男女能闻到,身着黑棉袄挽裆裤的乡亲们能闻到,鸡鸭大鹅、狗哈利们也能闻到。

足矣,音乐锤炼了队伍,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温暖了他人。

近50年,半个世纪呀,弹指一挥间儿,当年的音乐人重聚首,各个彰显文艺风范。

        (作者:安建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