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们在寺庙众多的五台山,一个寺庙一个寺庙地打听,尽管不知道陈晓敏究竟在哪家寺庙落脚出家,都没有陈晓敏的任何消息,双庆有些焦躁不安了。宝明说:“别灰心,说不定明天就能找到她了。”
第三天,他们在大白塔下徘徊,一位挎着篮子叫卖干果的老妇人向前说:“买点儿干果吃吧,又香又甜。”双庆因为赶路着急,正口干舌燥,就买了几斤,让宝明找个背阴地方歇一会儿。他和老妇人搭讪,问:“大娘,假如有女人要出家,来到咱五台山,一般都去哪个寺庙呀?”
老妇人上下打量着双庆,又看看宝明,问:“你,你们想出家?”双庆急忙说:“不是不是,我们是找一位来这里出家的女人。”老妇人“呵呵”一笑:“明白了,我跟你说,五台山寺庙众多,但只有一座尼姑庙,叫集福寺。”边说边用手指着远处的一座寺院说:“你看,往前走约两公里,那就是集福寺。正好,我也想到那里去卖货,我们搭伴儿一块儿走吧。”
双庆谢过老妇人,带着宝明随老妇人直奔集福寺而去。
老妇人很健谈,成了双庆他们的导游:“集福寺又叫洪泉寺,位于台怀镇东庄村的一个土丘上。原来是一座喇嘛庙,创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章嘉活佛管辖的五座黄庙之一,前些年因年久失修,差点儿毁灭,近年重修以后,把远近各庙的尼姑都集中到这里,就成了著名的十方尼姑庙。集福寺坐北向南,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有廊房、配殿,有东西禅房、僧舍,环境很清净,是修禅习静的宝地。”
沿着山路上山,山风微微吹过来,带来松柏的香气,偶尔也夹杂着大殿里香烛的甜香,深深呼吸一口,长久被灰尘和汽车尾气熏陶的肺里终于沁进一丝清凉的空气。走过一座三楼三门很好看的木牌楼,彩饰华艳,构建不俗,风光秀丽,周围密树婀娜,摇枝动骨。从牌楼下穿过,沿着石砌的铺道拾级而上,怡然幽静,不远处的集福寺隐而不露,显得非常典雅,一抹红墙就在高处,这就是红墙深院尼姑们修持的集福寺了。
他们进入集福寺,只见殿堂洁净,像设庄严,真是佛门净土。老妇人接着介绍:“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两弟子,东西两山墙站着十八罗汉。文殊殿里供奉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和骑着朝天犼的观音菩萨。”双庆边听边看,只见远处深褐色的山峰被葱茏的灌木覆盖,另一侧的山峰树木不多,有的树木叶子已经掉光,但是光秃秃的枝干向天,显示着倔强本色。再往远处看,黛蓝色山顶上覆盖着连片的积雪,一条公路环山而下。
双庆和宝明哪有心思游山逛景,恨不得一眼就看见陈晓敏。老妇人说:“集福寺是众多尼姑静修的道场,在周边非常有名,也特别有吸引力。外地来五台山朝圣旅游的一般都会到这里观光,一睹尼姑们的生活,看看她们在妙龄年华,剪去青丝,褪去红妆,是如何把一颗女孩儿的心紧紧包裹起来。”
双庆的心思都集中在寻找陈晓敏的事上,没兴趣听老妇人唠叨。老妇人却不管这些,接着说:“佛门戒律严苛和繁多,规矩定得也很细。当尼姑也不容易,要远离家门,居住寺院,独身修道,出家入寺或受持‘三归’,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必须身体健康,笃信宗教,坚守戒律,一心学经,才可入寺。然后就是剃度入寺。剃发,是佛教徒出家接受戒律的一种规定。每位尼姑出家入寺前,一般要在寺院找一位道行高、学问好,在寺内有声望的尼姑作‘依止师’。这位‘依止师’也是经过寺院同意收新人为弟子,然后由‘依止师’在佛堂内为新弟子举行剃度仪式。为新弟子剃除头发辫,供在佛祖释迦牟尼像前,穿上法衣,赐给法名,授沙弥尼戒,成为沙弥尼。”
老妇人见双庆和宝明还是不答话,又说:“佛是信徒们的精神支柱,他们并非在天上俯瞰人间,而是存于人心,深察人的每一行每一动,给人们做与不做的理由和支撑,五台山香火旺盛的佛寺,也许真的是红尘俗世中某些女人心中的一块净土吧!”
说完,老妇人去叫卖干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