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在新疆从军时的首长们,特别是团以上首长,他们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亲历者。两场战争胜利之后,他们又挺进新疆,成了新中国到新疆的首批建设者。我在和这些老首长们的接触中,不仅听到他们讲的大量的战斗经历,也了解到不少关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婚姻生活故事。

  (一)毛泽东高明之举,令第一野战军及早进疆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不含未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过渡性政权),都是首先在中原地区通过长期战争获得军事上的胜利而建立政权,但在中原建立政权的过程中,我国西部(汉朝之后称为西域,他的范围包括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南,昆仑山以北和帕米尔以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了独立,尔后再由中原政权进兵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通过长期的战争来完成对中国西部的统一,这在中国几乎成了历史规律没有例外。

  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02年在中原建立政权,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位于我国西部的匈奴族强大起来,他东灭东胡,西驱大月氏,战败浑庚、曲射诸部,独霸西北,并兴兵不断向中原入侵。西汉王朝在中原建政后向西域多次用兵,直到公元前101年才在西域设立使者校尉机关,使汉朝在中原建政一百年后才完成了对今日之新疆及周边地区的统一。

  大唐帝国建政于618年,在建立政权过程中,西突厥乘机在西部宣布独立,并向内地入侵,形成了对唐朝的一大威胁。对此,唐朝从公元634年开始征战吐谷浑,到公元640年征战西突厥,直到公元702年才在今日之新疆设立北庭都护府机关,先后三次向西部大规模用兵,在中原建政八十四年后才完成了对今日之新疆(包括哈萨克斯坦)的统一。

  元朝建政于公元1271年,于公元1279年完成统一大业。特别是它的北部边界,直至北冰洋。但它的西部边界却只达到了今天的乌鲁木齐南北一线,在八十九年的统治中,始终未能把今日之新疆完全纳入元朝的版图内。

  明朝建政于公元1368年,建政后,退据西北的蒙古族势力占地独立。对此,明朝的成祖,永乐皇帝先后四次向西用兵,直到1382年才完成了对今日新疆地区的统一。此时明朝在中原建政已达十四年。

  清朝建政于公元1646年,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位于新疆地区的准噶尔部落割据独立,并兴兵进入西藏,连同西藏割据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并向清朝皇帝提出“圣上居南方,我长北方”的分裂主张,还派兵入侵到蒙古的杭爱山下。对此,清朝政府从1720年进兵西藏开始,直到1762年才由乾隆皇帝真正完成了对今日之新疆(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统一,此时清朝在中原已建政一百一十六年。

  对中国以上的历史,毛泽东不仅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充分的吸取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十分高明地应用到共产党的开创大业之中。

  在1949年之前,中国新疆的形势和历代王朝更迭时的情况类同,当时新疆三区革命军的势力已非常强大。新疆三区革命中的“三区”指的是新疆北疆的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尔泰地区。三区革命军的首领自称军长、司令等,人员成份全是少数民族,其中以哈萨克和维吾尔族为主。他们的部队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展得非常快,他们进行革命的基本目的是推翻国民党政权在新疆的统治,同时他们也提出“杀回灭汉”的口号,以实现新疆的独立。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新疆的部队已失去了对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应该说三区革命军在新疆完全取得胜利的路已不会太远了。从历史的经验和新疆当时的现实情况看,如果三区革命军在新疆地区取得完全胜利后,是很可能会宣布新疆独立的。

  面对新疆上述的形势,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同时,毛泽东就命令彭德怀为司令员的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挺进,于1949年10月前,第一野战军先头部队在王震的带领下,已逼近新疆。在十几万大军的压力下,在毛泽东亲笔书信对新疆地方长官包尔汗和军队长官陶峙岳做工作的前提下,迫使国民党军新疆部队司令员陶峙岳在1949年10月1日前发表了“告全军将士书”,宣布国民党在新疆的驻军和平起义。陶峙岳此举也促使新疆地区实现了和平解放。三区革命军的绝大多数部队也放下了武器,归降了解放军,正因为如此,建国后毛主席才说“新疆三区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组成部分”。所以,从法理上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之时,新疆已隶属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之下,新疆地区已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几千年来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在中原建政的同时就统一了新疆,真应了毛泽东的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十几万大军就地转业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新疆地区边界线长达六千八百余公里,毗邻国家较多,周边达到八个邻国,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多事的方向,所以历代王朝均采取了许多不同于内地的管理办法,如移民实边、实行自治、组织军垦等,但都没有毛泽东采取的手段高明。建国之初,面对新疆的和平解放和周边的国际形势,短时间是无仗可打了。但几千年来,新疆都是中国多事的方向,从长远考虑,毛泽东决定把新疆和平解放后当时还驻扎在新疆近三十万大军(含国民党起义部队和三区革命军)中以进疆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为主的十几万大军保留军队体制,携带各自的武器装备,就地转业,执行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即这些军队转业到边境地区后,在从事农、牧、工业生产的同时,仍然担负武装保卫祖国边疆的任务。体制上仍为师、团、营、连编制并隶属新疆军区管辖,名称为农一师、农二师直至农十一师,全称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和平解放后,那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枪林弹雨走过来的共和国的功臣们,由于没有仗可打了,自然会有很多想法,其中想的最多的是赶快转业回老家,尽快过上“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生活。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中央一声令下,让他们整建制的就地转业。为防止与民争利,国家把他们安排的地方多是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和亘古及今无人居住的戈壁荒漠。在中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地在那里组成了持续至今的担负屯垦戍边双重任务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部队成建制地转业到达规定的边境地区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安居问题,也就是说首先得有个住的地方。在一年到头很少下雨的新疆地区,解决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深一人多高的坑,上面按一定间隔放上圆木,圆木上面放置绑成捆的杂草、芦苇等,草的上面再垫上几十公分厚的土,土的表面再糊上一层泥巴,在长方形土坑的一头修上几个人员进出用的台阶,住的房子就算建好了。当地的人把这种住房称为“地窝子”,可以长期在里面居住,并且冬暖夏凉。第一批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者们在最初的那些年里,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开始了他们的戍边和建设边疆的人生。

  他们面临的第二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生产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尚属空白的情况下,上级不可能有任何拨款,他们种地无种子、无农具,放牧无牛羊,搞工业无工厂。但在那一代人的面前这些都不是什么难题,他们自觉地把转业时国家发给自己的很少的一点转业费都无偿地全部拿了出来,用来买羊、买牛、买农具、买种子,作为生产起步时的本钱。就这样艰难的迈出了开展生产的第一步。几年后便达到了规模化生产。生产建设兵团先辈们的创业就是这样开始的,并发展成为目前新疆工农牧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保卫边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

  接下来面临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办的第三个问题,那就是个人的婚姻问题。十几万纯爷们一次性转业到荒无人烟的边境地区及戈壁荒漠,尽管他们自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但无法成家立业,没有后代也就谈不上扎根边疆。此外,当时未作转业处理的新疆现役军人也是如此,打了十几年的仗,团以下干部和战士大多都没有解决个人婚姻问题。即便是他们和当地女性有少量接触的机会,但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了防止产生民族纠纷,在建国初进疆部队有明确的规定,汉族男人是不能与少数民族女子通婚的。总之,解决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正在新疆部队服役的几十万男子汉的婚姻问题,已成为当时最棘手的社会性问题,必须尽快提上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

  (三)面向民众发号召,政府亲自做“媒人”

  以上问题不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存在,另有大批部队以同样的方式被安排在我国东北的北大荒地区和云南的边境地区,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在五十年代中期,中央人民政府就向内地各大中城市青年发出号召,号召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支援边疆建设。当时称他们为支边青年。但在初期实际征招的过程中,只招收未婚的女青年,不招收男青年。此举的目的非常清楚,主要是为了解决上述共和国功臣们的婚姻问题。据说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安排和多次过问此项工作,经过政府几年的持续努力,使上述很棘手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四)在男多女少情况下,抓阄也是个好办法

  听老首长们讲,国家征招的女青年是分批到达的,如何分配是一大难题。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先机关后连队,先军官后战士。因为营团级未婚的军官年岁都比较大,应该优先解决。但具体到某个单位,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分来的女青年少,单身军官多是普遍的现象。下一批支边女青年还有没有,什么时候来,都是个未知数。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主流自然是以自由恋爱的方式进行的。也有一些单位领导出面点鸳鸯谱,但确有个别单位是采取“抓阄”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的。并且约定,只抓一次,不许反悔。这种做法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荒唐之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的思想境界下,加之在他们的爱情之中含有很大成分的政治热情。面对着建立共和国的功臣们,并且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伴随着大量的思想工作之后,在相对自愿的基础上,才这样做的,因此,女青年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据我接触到的几位老首长们当初通过“抓阄”结成的伴侣,他们都走过了银婚、金婚,甚至是钻石婚,个个亲密相伴,白头到老。当然,这虽然是发生的真事,但毕竟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一些特例,随着之后大批女青年的到达,这些共和国功臣们的婚姻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由于个人的婚姻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便可以安心的建设边疆、扎根边疆了。正如当年三六九旅到新疆屯垦的部队在工厂、田间拉的横幅上写的口号那样: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

  转战几千里,扎根在天山。

  总之,上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亲历者们,在两场战争胜利之后又被安排到祖国艰苦的边境地区,担负起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双重任务,最后又终老在祖国的西北边境。正如在他们这一代人生前描述自己生平时讲的那样:

  抗战解放献青春,屯垦戍边献终身。

  为使边疆更美好,献罢终身献子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