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满意那个绝望。李红玲同学不理他了,形如陌生人。两人还是坐在一个教室里,还是前后位置,还像往常那样,谁也不理谁。可是两个人的内心却起了微妙的变化。李红玲同学更多了一些着涩,她甚至不敢正眼看满意,一看心就加快了跳动,脸也红了,使劲咬着红润的嘴唇。可她的衣服换的欢勤了,她身上洋溢着一种成熟女子成长中的姿态与气味。见了满意有意地躲避。不太理他了,好东西也送的少了许多。更出人意料的是满意(孙鲁全)同学结结巴巴的毛病不治而愈,只是说第一句话时有点结巴,往下就自然流畅了。人也活泼了,常常出现在大操场上一些同学的中间,很快在乡下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成了他们的主心骨了。

        孙同学和李红玲同学再不来往了,话说的更少了。

        一切都是因为那满校园的红X之后。可怕。

        开学不久,满意一觉醒来,校园一切都变了,满墙醒目的大字报糊的到处都是。整墙整校园的大字报,血淋淋的红X,倒写着某某的名子。有一堵墙贴满了打倒反革分子李军,各字上两大红XX。李军,是一中校长,李红玲同学的爸爸。事情来的太实然了,让同学们想不通,让满意更是做梦也想不通。一宿风吹草动校长被打倒了,还要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课照常上,铃声响过之后,老师一个个绷着脸,团结紧张的样子。校园的高音喇叭吱哩哇啦直响:东风吹,战旗挥,现在社会上究竟谁怕谁……打倒反革命分子李军,口号震天动地。满意看到李红玲同学伏在桌子上,她一直不抬头,就那么无声地趴着,直到第二节课间操的时侯,大操场一片"哄"声,同学们纷纷划分队形站立,看着一群穿军装手臂套红袖章的人高喊着,校长李军被揪到大操场主席台下空地上,跪地向后展开双臂,头前倾下底,造反派人说这叫飞机造型。老校长被人押着,依旧挣扎身体,严肃地说:"你们想干什么?干什么?!″哗”一盆糊大纸报的桨糊兜头倒下来,眼镜也打掉了,一向高高在上的校长,脸色惨白,像落汤鸡一样勾下了头。任受他的同学揪斗。从那天起,学校刮起造反有理的风暴,校园的铃声再也没响起来……

        公元一九六六年,校长的灾难一天天临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校长不明不白的被戴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成为县一中“炮打司令部"进行革命大批判的对象。

        一天下午,早秋的夕阳把县一中操场四周的老榆树染得通红。校长和校委宣传部长被一千多名不知真象的学生簇拥着,押解着,头上戴着一米多高的高帽,弓着腰被推上了大木台。狂热的人群完全失去了理智,狂呼口号:“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打倒xxx”!校长一下子就懞了,心想,我干的都是革命工作呀,怎么就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了呢?他茫然地扫视一下台下怒喊的人群,慢慢的闭上眼睛,极力去搜寻思想中的答案。后来他的耳目仿佛已经失灵,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红色的汗珠滴落到滚烫的泥土中,校长的心在流血。

        随后的日子里,无休止的批斗一场接一场。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身,各种莫须有的罪状越批越多,越批越严厉,无限的上纲上线。把一个本来勤政于同学的好校长弄得一无是处,越弄越黑,越批罪行越深。到后来竟然实行武斗,拳脚、棍棒加身,弄得他遍体鳞伤,骨瘦如柴。校长彻底绝望了。感觉自己已落入无底深渊,似乎永无出头之日。他欲哭无泪,呼救无门!

        那是一个让人激动、兴奋又不安的日子。学校停课、罢课、不上课了,到处红旗招展,大纸报满墙。城里同学一个个兴奋异常,串连、批斗不亦乐乎。乡下的读书娃一个个都十分沮丧。"完了,完了,我的理想,我的前程"满意心里暗暗地想,要回农村老家,回南乡老油坊,榨油种花生。吃公家饭的前程无望,完了。在一片混乱中,己有乡下的同学背起铺盖回家了,留下的也仅仅是城里的同学瞎起哄,乱吵吵,东奔西走搞批斗游行,班里的歪嘴一夜之间成了学生的司令……于是。满意毅然卷起铺盖,搬到市南郊泉水村爱国家的养猪厂住下。

        泉水村头有一扇角门,里面是一条幽深的走廊,由东到西排列着几十户的人家,满意住在爱国的家是第三个住户。第一家,男人姓张,粮库会计,老实巴交,一杠子也压不出个屁,女人姓杨,家庭妇女,撒泼野横,无事生非,对阴盛阳衰的一家,左邻右舍都是畏之如虎唯恐避之不及。第二家是两个老人,爷爷是铁路工人,声如洪钟,力大如牛,古道热肠,奶奶一直喉咙气喘,总是捧着药罐子在家将养,他们夫唱妇随令人羡慕。

        满意在这里住下了。住了一个小箱房,二十几平,挺干净的。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紧接着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又接踵而来。许多人都得看着别人的眼色行事夹着尾巴做人。

        听说校长刚从“五。七”干校回来,满意和爱国悄悄前来探望,嘘寒问暖。红玲一家人和他们有说有笑,妈妈在厨房煎炒烹炸准备午饭。突然,有人在走廊里大喊大叫,嗓门越来越大,歇斯底里:“反革命的狗崽子臭老九拉拢腐蚀红卫兵小将,就要反攻倒算啦!”“革命群众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一定要文攻武卫,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什么事?那里也不清净。

        老油坊孙掌柜曾说过,少惹事,多读书,做人要做有良心的人。

        满意记住了。人要有良心,知恩必报。南乡人就这点好,人讲良心,知恩必报。老一辈如此,小一辈也一样。



        72


        满意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不上课读书却要造反有理停课,不读书还叫什么学生?不知道不明白?就在这个地方待着、看着,等段时间吧!

        满意是乡下那种懂事比较迟的孩子,妈妈说他是懂事晚心眼傻的孩子。他自己认为他的想像力十分丰富多彩,简直就是天才,还有一副伶牙俐齿。从小就想做一个有理想的人,长大就当一位老师。现在惨了,老师成了臭老九,整天批斗游街飞机戴大纸帽,满意躺床上几天没外出,饿了吃几口冷馍,喝几口冷水,他实在不想回老家南乡。

        满意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孙家大大的老油坊住。爷爷奶奶特别疼他。奶奶说他很馋,是个小馋猫。肚子里一定有个馋虫。一吃饭碗不离嘴,手不撂筷。典型的姜疃吃。

        南乡有个独特的吃俗,早已妇孺皆知:“姜疃吃,不撂筷子”,人称“姜疃吃”。"姜疃吃”的来历,传说与俩兄弟有关,兄叫“愣二”、弟唤“八争”。几百年前,姜疃人祖先在村南西店落户。他们说话办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先祖的作风经过传承,姜疃人的梗直豪爽,尤其为人津津乐道。 后来,莱阳人习武成风,姜疃也有了拳坊。习武弟子中,俩兄弟最为著名。哥哥性急如火,说话粗门大嗓,愣头愣脑,人称“愣二”;弟弟性格豪爽,争强好胜,好象争遍八方无敌手似的,被唤“八争”。

        “愣二”兄弟,秉承着“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武侠作风,说话做事,能简则简,能快则快,干脆利索。当地风俗,每逢红、白事,喜主、丧主都要求亲托友的找人帮忙,人情繁杂,多多不便。眼见如此,“愣二”招呼拳坊的师兄弟八九个人,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上门帮忙,收取相应的误工费,解除了喜主、丧主的红白事之忧。“愣二”兄弟们,难改简练豪爽的作风。在婚嫁之时,八抬大轿到门口了,“愣二”让喜主把菜肴摆放在了锅台上,右腿踏在锅台沿,左手端碗杯,右手执筷子,趴下身子,以锅台为桌,草草挑菜、扒饭,一会儿搞定。“八争”及其他弟兄,依样学样,也是右脚踏锅台沿,左手端碗、杯,右手执筷子,草草挑菜、扒饭。在丧主白事、逢七、周年等答谢宴会上,“愣二”兄弟们也是如此。

        人们纳闷,好奇相问:“你们兄弟,至于那么急吗?”众人笑笑不答,努一努嘴,指向“愣二”兄弟。“愣二”总是皱着眉头,粗门大嗓子的喊道:“山上地里,有很多的农活呢!忙不完!再说了,家里缺人,时间金贵,浪费不得!”…… “愣二”兄弟别看说话处事急火,对待父母,却低声下气,言听计从,从来不惹二老生气,对二老的衣食住行,伺候的周周到到,孝行邻里皆知。兄弟俩总变换着花样,为二老改善伙食,因为姜疃开始赶集了,买菜买肉,很方便。

        本来,姜疃集“逢五逢十”,因为“愣二”兄弟的一次阴差阳错,有了改变。

        这天,二老忽然想吃新鲜的芹菜、猪肉饺子了。“愣二”兄弟二话不说,拿了菜篓便上街了,其实,才到农历初一。邻居见状,问道:“干啥去?”“愣二”兄弟急急回答:“赶集去!老人想吃芹菜、猪肉饺子了!”一传十,十传百,邻居出了门,村里人出了门,周围村听到消息的人也出了门,众人提篓、挑担、推车,有买有卖的,涌在了姜疃村。内里不乏明白人,他们故做不知,为“愣二”兄弟的孝心所感动,以善意,帮忙“愣二”兄弟,把姜疃集改成了“逢五逢十,赶月头不赶月尾!”有人问其原因,人们会回答道:“愣二、八争赶姜疃!”……至于“愣二”兄弟的饮食习惯,因为兄弟的孝行,人们纷纷效仿,形成了“姜疃吃,不撂筷子”的习俗,直至如今。

        满意他真的不想回南乡。


       

        73

 

 

        满意住在泉水村爱国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有了这个决定对满意来说,是十分痛苦的决定,心痛的。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选择,为什么要留下来呢?却又说不清。这就说明,他切断了与孙家老油坊家的联系,在前途迷茫无望的时候,他是不会回老家的。这是他第一次对精神上的放逐,也是对亲情的背叛。他的心和南乡老家五龙河、大古槐树、石街、老油坊越来越远了。读书不成,与红玲形如陌人,前途无望,回头也迷茫!从此以后,他要在城里站下脚跟,自我自救。他把两瓶梨城白干酒放在建国的面前,说:"姐夫,你说句话″。建国斜对面坐着望着他,说:"学生弟,你愿意做个猪馆?″。张小花急了,捶打李建国,让他去肉联厂也行,那儿要人,你找个人说说呗。小花搂着满意流泪,可怜的弟弟,这可怎么好,没书念了,家又不回,怎好怎好?爱国也在催他哥,给他找个轻松的活,学校上课了他再去上。满意恨恨地说:"做猪馆也行!″破罐破摔了。建国把酒瓶盖用牙咬开,三人一人一碗,说:"好兄弟,不说么了,咱们喝了这碗酒,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姐夫帮你去肉联厂找个活。"于是,满意和建国端起酒碗,干,一饮而尽,失声痛哭,"姐啊姐夫,我亏啊!我亏大了!我是班级第一各啊,大学生啊……″

        满意没有去猪厂当猪馆,也没有去肉联厂做临时工。他在泉水村建筑队做了小工。

        在以后的日子里,满意白天随村建筑队打杂,和灰、拌沙、运砖,小工很累很辛苦的,满意咬牙坚持干着,受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建筑队吕队长人好心善面相凶,见满意是个不闹事停课的学生,一个大学生的坯子。心有不忍落,谁家也有孩子呀!心一软,大手一挥,让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以工地为家,干点收拾工具乱物的活,晚上在工棚和李老头看守工地。活很轻松,有空,不累,还能看点书。这份由面凶心善的吕队长给的工作,不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满意有了笑容,且干且等且珍惜。晚上,吃饭、洗漱、看书,听李老头讲泉水闺女会扒麻的趣事。后躺在吱呀叫的炕上李红玲同学就出现在脑海中,一次次的回想,一个第一次与李红玲亲吻,没有目的地想,不可忘记的记忆。现在也就是在精神上享受这偷吃的禁果。李红玲同学你在干什么?满意透过工棚的缝隙,看到天上的星星,一颗一颗闪烁,没有月亮的晚上,星星很亮很近……

        人不可以唸唸叨叨的,有一种感觉,说曹操曹操到,想谁谁就来。

        在那个晚上,天飘着细雨,李老头回家了,满意一人刚煮熟饭,门吱呀推开。李红玲同学进来了,哆哆嗦嗦像变了一个人,头发剪短了,用纱巾包着,脸色惨白。说:"孙鲁全,你快想法救救我爸吧!他快被人打死了"。说着,呜呜呜呜哭起来,伤心。满意站在那,木木呆呆地望着焦虑的李红玲同学,一会儿才说:"怎么救?上哪救……?”李红玲呜咽地说:"学校大礼堂地下室,我爸关在那。″往下无语了,他俩都不说,默默地看着,目光一点一点向前探着。片刻,满意说:"让我想想。你回吧,好好照看你妈,晚上别乱跑,街上乱。"李红玲欲哭无泪,她刚说什么,满意拿一件雨衣打断她:"快回吧……听话,快回家。″

        红玲同学匆匆忙忙走了。

        满意立木呆了半个时辰。

        手一拍工棚木门,披上一块油布,手提一条绳子,低声说道:″李红玲,我不欠你了。″走进了黑夜。

        第二天,小雨依旧下着,工地没人走动。中午时爱国来告诉他,他们的一中校长失踪了,造反派正在挖地三尺,满梨城寻找,听说在沿河而找到发现了河边有什么人遗留下的衣物。虽然捞遍河道没发现李校长人影,造反派初步断定李校长己投河自杀,死绝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此事暂告一段落,继续造反有理,批斗副校长及其狗腿子,学校开课遥遥无期。事后,李军校长投河自杀此事轰动梨城。事后,李军校长投河自杀未逐此事又引起梨城轰动。再事后李校长官复原职再次又引起梨城更大的轰动。三次波澜壮阔的轰动,震惊梨城。这就是梨城人人口口相传"三大炮"事件,那是后话。

         满意告诉建国不信谣言,不传谣言。建国点点头,可怜的李红玲同学,怎好呢?

        傍晚,李红玲同学又推开了工棚的木门,问:"真的吗?我爸爸自杀了?″满意拉过李红玲微微一笑说:"你信?校长打死也不会走那步的,投河自杀?去哄那些王八崽去。吃饭,吃了去看个人″。红玲哪有心思吃,坐立不安,来回在工棚转悠。满意说:"红玲同学,俺不欠你什么了!″

        “什么欠?你欠我什么?我又欠你什么?”

        天越来越黑,天下着小雨,关门雨下一宿。小雨绵绵沥沥下着,没有月亮星星,路灯闪着淡黄的光,街上很少有行人走过,偶尔有人走过,也是步伐匆匆忙忙,低头急行。满意拉着李红玲同学一路急行,出工地转小巷走进泉水西头小胡同,转一弯,走进自己住的箱房。小屋三小间,正间两旁间,满意拉开北旁间门,隐约火炕上躺着一个人,正呼呼酣畅淋漓地睡着。"爸爸"!红玲走近一声惊叫。满意噓了一下,说:"让他睡吧,十几天也没睡个安心觉了,睡吧″。满意关门上锁,他俩退回旁间。

        “你,你……?”李红玲同学一头雾水。

        “我昨晚上把他背了回来,五六里路,这么沉,压得我半死!”满意对李红玲同学讲述着。说:"红玲同学,我这人不欠你的了!″

        李红玲同学脸一红:"孙鲁全同学,我欠你的,我还给你,来吧!我让你弄。″又说:″这是乡下无懒″。

        是,满意心想,我就是乡下无懒。看着李红玲坐在他床上,结开一个个衣扣。满意说了:″红玲,你别你……你你……你欠着吧"。乖乖,好了的结巴病又犯了。

        李红玲同学说:"你怎么这样呢?我答应了你。"

        满意微笑搂了一下李红玲同学,低声地说:"欠着吧!″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眷恋,一往情深,你给我一个微笑,我还你一个拥抱,懂得便在心里生成,温暖着孤寂的灵魂,即便有些邂逅是短暂的,那份心香淡淡却持久着。长路寂寂,我们都是孤独的人,即便是再坚强,也是需要陪伴的,光阴的屋檐下,希望有一个人,能看到彼此内心不为人知的优雅,从而因欣赏而相惜着,这个人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温度,这份遇见,无关风月。

        岁月这么乱,欠着就欠着吧。

        欠着有故事。



        74


       

        南乡人家红白之事建房筑屋等有大事都是有人情交流走动的。一家有事,众家相助。今欠你的一份情,明你有事还你一份礼,走动走动礼尚往来,交流了情感,加深了邻居家之谊,和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乡下人常常说,欠你一份人情,等有机会好好还这欠下的人情。

        欠着真好。

        事后满意深感不安。成年后,他在内疚中不只一次地反思过这件事。要是这件事放在后来或现在,我真的就有勇气去做吗?他心里边的回答每一次都是模糊的。满意也清楚,从小到大到现在的他,从内心深处来说并不是一个乖巧怕事的人,过去的发小、年轻时的朋友,甚至现在的同事,有不少甚至评他孙某人其实是个有点坏的人。为此满意从来不反驳。做一个男人,有时他认为其实自己应该再坏一点。再坏一点,像和秀水、李红玲同学的事他肯定不会再留下遗憾!

        好多年以后。有一次孙鲁全总经理见到李红玲镇长,对她提起这件往事,并借此机向她李红玲同学以表示歉意。她微一笑说,她记不得有这事了,有此事也忘了,并且还十分正经地问是不是他自巳猜想乱编的。孙经理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只说想把这个难以忘怀的初吻写出来,题目就叫《我欠红玲一个吻》!她笑着说:“你不会编成是我们之间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吧?我依就了你”孙鲁全总经理很认真地笑着对她说:“那可就俗了吧。”她说:“那你就写吧,这个标题会很吸引读者的。写出来发表了,这个吻你就不欠我,我也不欠你了。南乡的话叫两清不欠"。两人哈哈大笑。这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一个企业家和一个南乡的父母官的对话,后再述说。

        有人欠着你,总欠着,你的人缘和情份就好,想想有人欠着你那是什么滋味?有人欠着你,真好。

        在泉水的那些日子,泉水人都对那个叫满意的学生喊好,他凡乎对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自觉地帮他们自己能做的一点忙做一点事。还总让人们欠着他的人情,在泉水村街上和建筑工地上,只要有人找他帮个忙做点事,搬砖、和灰、搬煤、借手推车、梯子等,他都会有求必应,帮忙做事。当然,一个外乡的学生,人们也办不了大事,力气是有的,动个力气活他行,舍得出力。虽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人情却不论大小,是人情就不会忘,欠着人情有机会就会还。这是一笔记在心中的人情债。

         时间一长,满意的好人缘的口碑创出来了。

        满意在泉水住了三个月,亲姐夫张二虎赶着马车进城给公社拉货。午饭在他姐家正碰满意,建国悄悄告诉他,满意的一些情怳和目前的处境。小三姐盼弟第二天来了,擦泪抺鼻带着弟弟孙鲁全同学回南乡家。满意又偷偷瞒着他人,带着李校长回到乡张庄后孙家老油坊。时令正值风声正紧,造反正轰轰烈烈,文斗武斗正酣,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躲起来,躲了初一躲十五,躲一天算一天,城里不行去乡下,校长颇就是个死。

        李校长颇颇点头,感谢他的学生孙鲁全同学,欠他一个大人情。

        欠着吧!



        75



        南乡有句俗话是"乡村无死槐”。有人根据这句话说南乡人迷信,槐树自己不死,没人敢动它。因为槐字是木字旁边一个鬼字,传说谁弄死了它,木字没了,鬼就会缠身,所以槐树自然成了保护对象。首先槐树的生命力极强;再者,元末战乱,山东许多地方人口几乎损失殆尽。明朝初年,朝廷为了迅速恢复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和农业生产,从河北强行迁来了大批移民,这些移民为了怀念故乡,从故乡带来了树种,树种以国槐为主,尽而形成了“爱护槐树,思念故乡”的传统观念,因而山乡很多村有古槐。这些古槐傍古屋而生长,依古屋而参天,干空而皮嶙峋,枝虬龙而叶繁茂,强大的生命力蕴藏的是移民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是的,古屋是根,古槐是灵魂,古槐是村庄,古槐是村人,那些曾经的思念正如弦月的清辉,我们虽置身其中,却无法抓紧它,正如梦里故乡的炊烟踏碎夕阳的同时,也留下了柴火饭的缕缕醇香。

        李校长站在南乡张庄后孙家村的石街上,震憾。古槐树,见到孙鲁全同学作文上描述的古老大槐树。大古槐树,让人见之惊心。手摸粗糙的树皮在岁月风雨霜雪的孕育与捶打中成巨鳞状突起,给人时光与沧桑的震撼。伸手轻轻抚摸它低垂下来的枝叶,当手触到它浓绿的叶子时,内心有一种轻微的战栗,似一道电流穿身而过,感觉我触碰到了八百年前的光阴,触碰到了那份古老、强大与神奇。槐叶中伸出一穗穗淡绿的果实,村民们叫它们“槐米”。三百年了依然开花结实,这是造化的伟大与奇异。

        一中校长长时间抚摸古槐树。一河一树一老屋,转身进了孙家老油坊。

        满意家很欢迎李红玲同学的父亲,健谈的孙金喜告诉校长,说他老老爷爷说:这孙岁小油坊是卖了十亩地才盖起的,盖房的过程一波三折。老奶奶病了三次,这房子不得不停盖三次。每次老奶奶都是病危了,家里忙着给她准备后事,而她又奇迹般的活转过来。待她身体稍稍好转,家里又接着盖房。当年老爷爷家里的两个姑奶奶,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三岁,是她们伺候了瓦匠和小工吃饭,大的掌灶,小的烧火。整栋房子是一座结实的石头房,石材都是从东山采办而来,大石垒了地基,小石头垒了地基之上的墙。垒地基的大石都是瓦匠一锤一凿做出来的长方体的石块,长与宽有着和谐的比例,规整而美观,垒地基的所有石块都是一个尺寸做出来的,一样大小。匠人一天只能做出三块这样的石块,可谓精雕细琢,匠心独运。青色的石头经了岁月的烟云风雨沉淀了深沉的底色,却更加增添了它们高贵大气的沉稳感。小石头尽管不规则,大小也不一,可是匠人却把它们拼接得严丝合缝,让它们在这座房子上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房子上梁那一日,家里按照当地的习俗,着实热闹了一番。吉时择定在上午十一点十八分,吉时一到,鞭炮齐鸣,老爷爷兄弟几个站在房梁旁居高临下,往下抛洒着染着桃红色的小饽饽。这些小饽饽是老奶奶的妯娌们提前一天帮着蒸好的,老爷爷兄弟九人,家大人手多,到了需要帮忙的时候,大家就一齐上阵。小饽饽做成了各种样式,燕子,石榴,佛手,猪头……都是寓意吉祥幸福的,个个都小巧精致漂亮。村里的妇女孩子几乎都来了,新房子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上梁的饽饽是被称为“喜饽饽”的,民间认为谁抢到了谁就会有好运。老爷爷家抛撒了很多喜饽饽,妇女孩子们爱不释手,这一天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梁架上了墙之后,开始覆瓦,这可是一项技术活,瓦覆得不好,房屋是要漏雨的。当年盖房都是覆的小黑瓦,这更需要精细手艺。老爷爷找的是当地有名的覆瓦匠。第一天,匠人覆了一间屋的瓦,傍晚,匠人刚从房顶上下来,老爷爷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八块大洋赏给了匠人。第二天,匠人上房干了一天,只覆出了十二行瓦,老爷爷心里纳闷:咋回事呢?嫌工钱少?匠人傍晚下房来,老爷爷又加了赏金,拿出了十块大洋赏给了匠人。第三天,匠人上房,除了中午下来吃饭,猫在屋顶干了一天,只覆出八行瓦。傍晚下得房来,老爷爷拿出十二块大洋,匠人坚决不肯收了,他说了一句话让老爷爷恍然大悟:“老东家,赏钱不能要了,我就这么个本事了,看家本事都拿出来了。”此后匠人每天都是覆八行瓦,不多也不少。数日之后,一片鳞鳞小瓦整整齐齐覆盖了三间新屋的屋顶。当匠人把最后一片瓦覆好之后,他在屋顶上站起来,朝着下面的老爷爷喊道:“老东家,找个碌碡来!”他的声音那样宏亮有底气,似乎全村的人都听到了。盖房还用得着碌碡?东邻西舍的人都出来看热闹了。老爷爷打发人去场院里把压场院的石碌碡拖了过来,几个壮汉搭着梯子送上了房。匠人拉着碌碡在房顶转了三圈,房顶一叶瓦都没有碎,稳稳不动。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工匠巧手大师在民间。

        孙家老油坊,收藏了历史,记录了人生。李军校长这几个月来,第一次感到安全舒服睡在老油坊大火炕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