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瞩目的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七台河市运动员王濛领军的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包揽了女子短道速滑4个项目的全部金牌,本届大赛我国获得的5枚金牌中,3枚是七台河市运动员夺得的,她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家乡人民争了光,极大地提升了七台河的知名度和全市人民的自信心。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同样需要一种精神。

  七台河是煤城,在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煤城儿女,用智慧、汗水、心血和生命铸就了以杨太和、郝贵林为代表的“为民族而生,为国家而亡”的抗联精神;以马英湖、何本初为代表的“跪着采煤,站着做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矿工精神;以井玉琢、张华为代表的“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和平时期默默奉献,富有理想,勇于献身”的英烈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七台河市成长起杨扬、王濛等一批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在这些世界冠军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不畏强手、敢争第一的奋勇争先精神;为国争光、热爱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自强不息精神;顾全大局、乐于助人的团结协作精神;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冬奥冠军精神是新时期七台河精神的集中体现,必将载入七台河史册,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激励全市人民斗志,承载七台河希望的宝贵精神财富。

  知道奥运冠军王濛的人很多,知道张晓霞名字的人却很少。她们是母女,自从女儿当了奥运冠军后,人们似乎忘记了张晓霞的存在,她的名字变成了“王濛的母亲”,女儿的荣誉光环完全笼罩了她。以女为荣,她感到由衷地欣慰。

  当王濛把那得来不易的奥运奖牌送到母亲面前时,张晓霞喜极而泣,这是一个母亲人生最大的收获。

  每个人都有理想,幼年的王濛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张晓霞回忆说,女儿小时候常给我讲,她长大了想当老师,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她有很多很多理想,就是没想过当世界冠军。张晓霞对她说,那是长大了以后的事,现在的事是好好学习,考双百。王濛有时也问妈妈同样的问题:“妈妈长大了想当什么啊?”张晓霞给她的回答是:“我什么也不想当,就当好你的妈妈就行了。”

  日月如梭,女儿一晃已经长大了,出息了,成了世界冠军。张晓霞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只知道女儿为自己争得了荣誉。

  回想女儿成长的历程,真的是一路艰辛一路歌。在妈妈的眼里,王濛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是个天生的乐天派。王濛从小就淘气,淘劲上来了,比男孩子还要淘,是东邻西舍出了名的“假小子”。由于家里没有男孩子,张晓霞始终都把王濛当儿子养,从出生到长大一直都叫她“老儿子”。

  王濛上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市体校的乒乓球队选中了,在乒乓球队练了几个月后,张晓霞发现了问题,由于练球耗费的时间太长,上课没精神,作业完不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怎么成啊,学生要以学为主,业余爱好决不能影响学习。张晓霞和丈夫意见一致,硬是把女儿从乒乓球队拽了回来。时隔不久,生性好动的濛濛又被滑冰队教练马庆忠发现了,进了滑冰队。担心家长不同意,王濛偷偷地报了名。半年后,王濛的“隐情”还是被张晓霞发现了,态度是坚决不同意,他们给孩子设计的前程是考大学。马教练登门拜访,认定濛濛是个滑冰的好苗子,希望家长能给予支持,千万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一边是马教练苦口婆心地开导,一边是女儿坚定不移的选择,作为母亲,张晓霞动摇了。那个时候,她没有想到什么理想,什么事业,更没有想到濛濛能成为世界冠军,只是觉得女儿太热爱滑冰了,作为母亲她没有权利摧残孩子的梦想,还是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那以后,濛濛在马教练的带领下,真正地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冰雪之路”。

  濛濛在体校练习滑冰时,条件很艰苦,10多个孩子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电扇,洗澡都很困难。队友们大多是矿工子女,包括王濛在内很多队员家庭条件都不好,连基本生活费都交不足,每到月底是体校最难熬的日子,孩子们的伙食费花光了,深知家长苦楚的教练们只能拿自己不多的工资往里贴,马教练因此背上了一身的债。

  那时候的苦,还不只在生活条件上,孩子们的训练强度也是超乎想象的,几乎每天都在挑战生理极限。白天训练任务重,晚上还要帮教练浇冰场,孩子们累得坐着坐着就睡着了。有一次,张晓霞到队里看女儿,见女儿脚上腿上全是伤,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女儿放声大哭。她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这么小的孩子,都被父母宠爱着,怕磕着怕碰着,我凭什么让我的孩子吃这份苦受这份罪?“妈,我就是喜欢滑冰,只要让我滑冰,我什么苦都能吃。”听着女儿的安慰,张晓霞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当时濛濛年龄小,不觉得苦,随处可见的艰难场景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一个母亲的心。张晓霞不止一次地动摇过,可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在孩子为了梦想全力拼搏时,她别无选择,只能做女儿的后盾,给她最有力地支持,成为她前进的动力之源。

  有马教练的悉心指导,有濛濛的刻苦训练,王濛的运动成绩突飞猛进,在队里名列前茅,不断被推荐参加省内外的各种比赛。11岁那年,王濛正式进入哈尔滨重点训练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青春期发育,王濛的身体发胖了,超过标准体重20多斤。马教练郑重地告诉家长,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体重,王濛就没有前途和希望了。

  鉴于上面的情况,那些关心关注王濛的人,开始为她的发展前景担忧了。张晓霞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反复思考,为了孩子的将来,她每天陪女儿在体育场跑上30圈,每次跑完,大汗淋漓,身上的衣服能拧出水来。

  陪着濛濛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除了家人,还有孟庆余教练,他始终站在王濛身后,一如既往地为她磨冰刀,一如既往地支持她鼓励她,经过3个月努力,濛濛的体重减了下来。看到这来之不易的成功,张晓霞再一次心疼地流下眼泪。不久,濛濛被省队教练伊敏发现进了省速滑队,当年便在省全运会上囊括了参赛组别7枚金牌。

  濛濛在省队训练期间,张晓霞的大女儿也在哈尔滨上学,那时工资水平不高,她和丈夫合起来月薪还不到1000元,除了全家人的正常开销外,也就所剩无几了。为了孩子们的身体,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张晓霞和丈夫只能勒紧裤带过日子,每天吃的是馒头就咸菜。从牙缝里能抠出多少钱啊?两口子一商量,瞒着孩子把家里的房子抵押贷款了,就这样勉强支撑了一段时间,弟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把房子抵押上去了。弟弟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却帮着自己一起度难关,这份亲情让作为姐姐的张晓霞格外感动。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濛濛在赛场上一共获得多少块奖牌张晓霞已经记不清了,但亲人们和朋友们在他们困难无助的时候所给予的关心和帮助她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张晓霞和濛濛不仅是母女,更是知心朋友。在2005年北京的全运会上,濛濛是带着拿全能冠军的希望来的,结果被判犯规罚下场,情绪一落千丈。她自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常规的弯道超越动作,并没有碰到人,不应该被罚下场,觉得很冤枉。全能冠军的梦破灭了,她决定放弃第二天的两场比赛。比赛是残酷的,由于500米没有成绩,就意味着要拿全能冠军,就要以自己的3项积分和别人的4项积分去比拼。毫无疑问,女儿遇到了平生最大的一次挫折,这次挫折对于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面对如此困境,张晓霞鼓励女儿说,什么都不去想,将比赛进行到底,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输和赢都是妈妈最好的女儿。濛濛的思想负担解除了,轻装上阵,跃出低谷,又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全能冠军。从那次逆境中的崛起,张晓霞明显地感觉到,她的“老儿子”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备战冬奥会时,濛濛腿上有伤,长时间不能参加正常训练,加上在冬奥会上还有卫冕金牌的重任,那一段时间,她思想压力特别大。濛濛有个习惯,每次压力大的时候,就开车去兜风,把车载台的音乐调到最大音量,把所有车窗全打开,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一起释放出去。作为母亲,张晓霞知道这是女儿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不能阻拦,却无时无刻不在她担惊受怕。为了让濛濛少去兜风,张晓霞每天和她长时间视频通话,帮她缓解心理压力。

  母女情深,血脉相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晓霞由衷地感慨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只做了天下母亲都能做到的事,在她遇到挫折时,给她依靠;在她伤心失落时,给她安慰;在她迷失方向时,给她目标;在她动摇退缩时,给她力量。在这里,我想对我的“老儿子”说:“孩子,在你理想的天空里尽情地翱翔吧,妈妈会永远在你身后注视着你,当你倦了累了的时候,还有妈妈在家里等着你,有家乡的父老乡亲在等着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