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北星,这名字不但好听,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北国之星、北方之星、希望之星……星在天上,是被人们仰视的。

  王北星,一个出现在北国的冰上之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进入冰迷们的视线,为人们所仰视。

  王北星从小喜欢体育运动,这和妈妈的影响有关系。妈妈年轻时是短跑运动员,常带女儿到训练场看训练,有时,妈妈前面跑,她就跟在后面跑,队友们开玩笑说,指不定哪一天,你家北星真的要成为体育明星呢。

  王北星7岁上学,在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要同学们集体赛跑,看谁跑得快。王北星并不怯阵,她平时比男孩子跑得还要快。果不其然,那次比赛,王北星跑了第一名。体育老师把跑在前10名的孩子们叫到一起动员说,市滑冰队的教练来我们校选少年运动员,愿意滑冰的就让家长带你们来报名。

  家长没有反对,带王北星第一个报了名。

  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如何经受得了寒冬的摧残。第一个冬训回到家,可谓是伤痕累累。脸冻肿了,手脚冻裂了,每次换药,鬼哭狼嚎。妈妈心疼了,让女儿退出滑冰队。令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女儿态度坚决,她喜欢滑冰,她不怕吃苦。

  经历了3年的冰雪之苦,10岁的王北星在大庆市举行的冬运会上,取得了少年组速滑的金牌。

  一个希望之星升起来了,父母为之感到骄傲,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条件,开拓更大的空间,父亲决定以女儿为中心,举家迁至齐齐哈尔,在那里又练了3年,拿了省少年队的冠军。15岁的王北星破格进入黑龙江省队冰上训练中心。当时的黑龙江队是全国的甲级队,人才济济,不但有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教练员,而且向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王北星如鱼得水,在省队训练了3年,崭露头角,被教练视为可造之材。

  2003年,国家训练中心选送一批后起之秀到加拿大学习,王北星榜上有名,那年她18岁,和她一同前往的还有另外4名年轻运动员。王北星暗暗告诫自己: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练好本领,为国争光。

  出国学习的日子难以忘怀:紧张、枯燥、艰难。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训练,一点也不敢偷懒。回到驻地,腰酸背痛,为了给队友们减轻训练疲劳,王北星学会了刮痧、拔罐、按摩,只要队友们有需求,她从来不拒绝。

  在外训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们每天的生活轨迹是“三点一线”:驻地——训练场——超市。菜要自己买,饭要自己做。买菜、做饭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对于这些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她们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有人过生日,也买上一块小蛋糕共享,买一个发卡之类的小礼物赠送,大家相处得情同手足。初到异国他乡,最不方便的是语言,语言不通,学习、生活、交往都有障碍。为了过语言关,王北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学英语,所有的衣服口袋里都装有英语单词。语言过关了,王北星从此尝到了甜头。过去上训练课,不懂教练的意图,也无法和教练沟通,只能盲目地服从。有了语言能力,王北星直接参与训练计划的制订,战术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在2005年12月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王北星脱颖而出,500米短道速滑夺得冠军。

  一颗新星升起来了,发出耀眼的光芒。

  初生牛犊不怕虎。2006年2月,王北星带着志在必得的自信出征都灵冬奥会,她知道这块金牌的重要,领队、教练和队友们对她寄予厚望。比赛结果,让人意想不到,比预想的成绩相差甚远,总排名第7位,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就是竞技性体育的残酷。面对记者们的照相机镜头,王北星始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她不想让人们看到她流泪的脸。王北星失魂落魄地离开赛场,在回奥运村的路上,她还是偷偷地哭了一场,哭了个梨花带雨。泪水并不都是弱者的表现,从那一刻起,她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又是一个漫长的赛季,又是一个凄苦的等待。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王北星终于登上冬奥会的领奖台,可她依然不满足自己的成绩,那是一块铜牌,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国歌在耳边响起。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不会放弃人生的追求。王北星心中的梦,就是那块冬奥会的金牌,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了,可依然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争取。

  年轻就是资本,拼搏就有希望。王北星这样想。祝愿她心想事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