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郊,在人们熟悉的紫竹院公园对面,有一座恢宏的建筑——首都体育馆。在首都体育馆内有一栋不起眼的六层小楼,楼前挂了一块很不起眼的牌子——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岁末,笔者走进“中心”,时任“中心”的两位领导和笔者进行了一次畅谈,他们是“中心”主任赵英刚、书记任洪国。

  笔者:赵主任,近年来,中国冰雪运动异军突起,在国际冰坛上风起云涌,备受国人和世人关注,你能谈谈冰雪运动的历史和“中心”的基本情况吗?

  赵:冬季运动相对于夏季运动,是指在天然或人工冰雪场地借助于各种装具进行的体育运动。冬季运动项目通常分为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两大类。由于冬季项目的国际比赛日益增多,在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为冬季运动项目单独举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迄今已举行21届。

  中国是冬季运动发源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冬季运动远远落后于世界。中国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国家体育总局下设的一个管理机构,是中国滑冰协会、中国滑雪协会、中国冰球协会、中国冬季两项协会、中国冰壶协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国际交往和技术交流,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体育竞赛。

  笔者:你上面提到中国是冬季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给我们讲讲好吗?

  赵:中国的滑冰运动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出现了由滑冰发展而来的“冰嬉”。元代以后,“冰嬉”更为盛行,而且规模更大。到了明、清时期,“冰嬉”成了宫廷体育运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幅“冰嬉图”,它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清帝在太液池(今中南海)观看滑冰表演的盛况。说是观看表演,实际上是在冰上检阅部队。那场面宏大,旌旗猎猎,看上去有庄严的仪式感,等同于现代“全运会”的开幕式。据说,这种“冰上阅兵”每年一次,每次都由皇上亲自检阅。由此推断,这种“冰上运动”至少也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再回顾一下奥运历史,1908年,伦敦奥运会把花样滑冰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可“奥运之父”顾拜旦并没有打算举办冬奥会,他的保守让冬奥会延误了十多年。1924年,夏蒙尼“国际体育运动周”的成功举办,让顾拜旦改变了主意,在国际奥委会的倡导下,将这次冰上体育运动周追认为“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果顾拜旦当年发现这张宫藏“冰嬉图”,也许冬奥会的历史会因此而改写。无可否认,这张“冰嬉图”是中国开展冰上运动的真实记录,遗憾的是,这个曾创造了“冰嬉”的国度,却被冬奥会拒之门外若干年。

  笔者:中国从人口大国到体育大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赵: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和国体的强盛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不是没有体育人才,缺乏的是经济发展滞后和体育精神的缺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大大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从历史的断代看,上个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这是中国体育重返奥运舞台的10年;90年代至上个世纪末,是冬季项目飞快发展的1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

  笔者:中国冬季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让人振奋的好成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赵:成功的关键是出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通了,豁然开朗;思路不通,出路茫然。

  笔者:有些项目发展比较快,像冰壶、短道速滑,有些项目却发展不快,成绩平平,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运动员,二是教练员。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但要具备水平和能力,还要有牺牲奉献精神。对于教练员来说,要能发现人才,具备伯乐的潜质,要有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除此之外,还要真正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创造条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素质。比如,短道速滑主教练李琰,是从中国走出去的运动员,后来到美国队当教练,带出冬奥会金牌运动员,而后,“中心”聘请她回国执教,使中国短道速滑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在一个周期内实现了女子短道速滑大满贯,这是任何一个体育强国都没有实现的梦想。再比如,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我们请了加拿大的外教,和中国教练队伍结合,在温哥华冬奥会上拿到一银两铜。还有,冰壶项目在中国“登陆”的历史也不过十多年,成立国家队仅仅11年,在冬奥会拿到铜牌。这些都是我们打破自封走出去、请进来后所出现的新局面。

  笔者:赵主任,听说你毕业于“黑大”中文系,是如何走上这冰雪之路的?

  赵:我年轻的时候当过运动员,踢过足球,和体育有缘。大学毕业后,在黑龙江省体委任职,后任省体校校长。1990年升任省体委副主任、主任,2007年调“中心”工作。

  笔者:谢谢赵主任,耽误你这么长时间。

  笔者:任洪国书记,听说你也是运动员出身,你的经历见证了中国花样滑冰的发展史,很想听听你的故事。

  任:中国的花样滑冰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我的教练叫田继陈,是中国第一任花样滑冰教练。哈尔滨专业队成立于1958年,我1970年入队。当年,滑冰很盛行,哈尔滨大大小小的冰场有上百个,冰上运动很普及。当时我和姚滨同是一个队的运动员。说是花样滑冰,其实也只是在冰上转圈圈。我入队那年,从捷克来了一名女运动员,运动成绩是冬奥会第3名,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花样滑冰。她那次来在哈尔滨人民体育场表演,观众人山人海。表演结束后,我们当面向她请教,跟她学了不少动作。1974年,一个日本体育代表团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其间在哈尔滨进行一次花样滑冰表演,4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看得人眼花缭乱。东北冷,一般情况下在冰上半小时就要下来暖暖脚,日本人为什么不怕冻呢?后来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在冰鞋上,他们穿的冰鞋里有保暖设备。这又跟人家学了一招。

  笔者:当时的训练条件很差,支持你们滑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任:要说动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毛主席当年提出的那句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当时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没有功利思想,就是取得成绩也只有一张奖状。那时的奖状比现在的奖金还有诱惑力。冰上训练需要场地,当时没有人造冰场,只能因地制宜,自己去找天然冰场。1978年我们开始去黑河训练。黑河是中国最北端的一个小镇,那里冰期长,气温低,可以多训练一个半月。从哈尔滨到黑河有上千里路,下了火车乘汽车,下了汽车靠双腿,一个来回要5天,苦自不必说,可大家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黑河地处中苏边界,在那里可以看到苏联电视台转播的花样滑冰节目,我们中间没有人出过国,更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彩的表演,真是大开眼界。在此之前,我们只有单人滑项目,姚滨从电视上知道还有双人滑项目,回来后开创了从电视上“学”来的双人滑,那是1979年。

  笔者:中国花样滑冰起步晚,基础差,没外教,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任:我们第一次参加世锦赛是1980年,比赛场地在德国。中国队参赛的队员是栾波和姚滨。起初姚滨不敢上场,总觉得上不了台面,那次比赛的结果是倒数第一。这个失败的纪录,让姚滨终生难忘。知耻而后勇,回国后,姚滨励精图治,经过数十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培养出申雪、赵宏博为代表的世界冠军。1986年,国家队成立,杨家声当领队,姚滨和我当教练。这是我们最初的班底。从那时起,我们才慢慢地懂得花样滑冰的规则和评分标准。1995年,陈露获女子单人滑世锦赛冠军。陈露的脱颖而出,给中国队一个极大的鼓舞,也让一直在黑暗中行走的中国队看到了希望之光。1998年长野冬奥会,中国队取得6银、2铜总排名第15的骄人成绩,与金牌只有一步之遥了,队员们欢欣鼓舞,并积蓄力量,去争取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国队实现多年的梦想,以大杨扬为代表的领军人物一举夺回2金2银4铜,将中国队总排名提高到第13位。2006年都灵冬奥会,中国队再创辉煌,以2金4银5铜载誉而归。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再接再厉,取得5金2银4铜的佳绩。这就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历史。

  笔者:听说美国国务卿赖斯来中国访华期间,专门来看望过我们运动员,这件事媒体好像没有公开报道过,确有此事吗?

  任:确有此事,赖斯访华是公开报道的,但她国事以外的个人活动没有报道。说起这件事,有一个背景故事。2003年,花样滑冰世锦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运动员申雪、赵宏博的精彩表演倾倒了美国观众,比赛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时赖斯也在看台上,也为中国运动员近乎完美的表演而喝彩。赖斯从小喜欢滑冰,对这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她后来从媒体上得知,中国运动员申雪、赵宏博参赛前身体有伤,是打封闭针上场比赛的,深为中国运动员为体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所感动,以私人的名义给申雪和赵宏博写了一封信,赞赏有加。2005年,赖斯访华,提出要会见曾经给她留下过深刻印象的中国运动员申雪、赵宏博,并希望能在机场看到他们。中国政府对此作了妥善安排,满足了她的要求,这的确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笔者:我国成功申报2022年冬奥会,对促进全民健身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迎接“冬奥会”的日子里,“中心”有何打算和作为?

  任:中国不但是人口大国,也称得上一个冰雪大国,我国的北方也有很好的冰雪资源,适合开展冰雪健身运动。为迎接“冬奥会”的到来,我们提出“积极推动三亿人参与的冰雪运动”。2014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大众冰雪季”系列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两届。这项活动的举办,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冰雪热情,为人们参与冬季体育运动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世界冰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作为全国大众冰雪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冰雪爱好者参与。该项活动在全国12个省市的20家雪场同时举行,成为普及冰雪运动、涵养冰雪文化、寄托冬奥梦想的精彩舞台。

  笔者:体育精神就是国家精神。祝中国的体育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