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世博会上的“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形成于蒙元时期,已有700多年历史,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情,浓郁的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定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求名问庚、送亲上路、迎新拜灶、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揭开面纱、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和程序。每一道程序都庄严而有风趣。
  《鄂尔多斯婚礼》以蒙古族婚嫁程序为内容,囊括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汇集鄂尔多斯民族歌舞之精华,不仅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而且使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赞不绝口。
  2004年,自治区举行全区文艺调演,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演出的民族风情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力挫群雄,获得金奖。次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在广州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第一次走出草原和全国人民见面,许多商家代表看了这精美绝伦的表演,出于对神奇的鄂尔多斯高原的向往,当即拍板,签订了前来鄂尔多斯投资办厂的意向。
  说起鄂尔多斯舞蹈,不能不提及马头琴。有歌便有舞,有歌便有琴。
  有人说,对于草原的描述,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诗句更加传神。时而高亢激昂,犹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低诉,恰似草原夜色,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马头琴不但在中国民族器乐中独占一席之地,而且深受草原人民的喜爱。一把只有两根琴弦的马头琴,穿越时空,演绎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800年的历史,并且成为一种草原文化符号,民族文化的标签,神也!
  从2004年以来,仅伊金霍洛旗的乌兰牧骑、成陵艺术团、响沙湾艺术团这3个艺术团体,就为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演出《鄂尔多斯婚礼》3000多场次,门票收入达上千万元。
  更让鄂尔多斯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在上海“世博会”上,“鄂尔多斯婚礼”以其华丽的姿态闪亮登场,成为“世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56个民族,56种文化,“鄂尔多斯婚礼”走进“世博会”,向世人展示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难得的机遇来自于鄂尔多斯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文化的深厚积淀。
  与风情歌舞剧不同的是,走进“世博会”的“鄂尔多斯婚礼”不再是一场演出,而是一场真正的集体婚礼。
  让“世博会”见证自己的婚礼,在世人面前展示鄂尔多斯人的形象。消息一传出,适龄青年踊跃报名。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市妇联成立招募办公室,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招募公告。
  招募对象:热爱鄂尔多斯文化,具有鄂尔多斯户籍的准新婚夫妇。
  年龄及相关要求:男士不超过30岁,女士不超过28岁,五官端庄,举止大方,身材匀称,气质高雅。男士净高不低于1.75米,女士净高不低于1.62米。
  其他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好,曾有参演《鄂尔多斯婚礼》的经历者优先考虑。
  招募方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鄂尔多斯地区公开招募,招募分为海选和面试,海选产生100对新人,面试后择优选取其中的三分之一,最后确定33对夫妇。婚礼将于7月21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


  第四节:再造文化“丝绸之路”
  如果说“鄂尔多斯婚礼”是上海世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世界女子干部大学”又让鄂尔多斯人抢了彩头。
  “世界女子干部大学”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申办的,大学本部设在上海,下设3个分部,其中一个分部设在鄂尔多斯。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当全人类一半人的选择受到限制时,人类发展不可能实现,因为人类发展是一个扩大人类选择范围的过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第三个目标就是促进男女平等和提升妇女权利。
  “世界女子干部大学”的宗旨是: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综合型女性管理干部,旨在推动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参政能力、经济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复合型女性人才。
  鄂尔多斯政府在“关于筹办世界女子干部大学鄂尔多斯分院”的申请报告中提出:创办世界女子干部大学的前提条件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的迅猛发展。鄂尔多斯市交通便利,京兰铁路环绕周边,包西铁路纵贯南北,109、107国道横穿境内,机场已建成通航,全市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已经形成。鄂尔多斯城市体量的快速扩大,功能的日趋完善,品位和形象的快速提升,为占人口一半的女性群体走向国际提供了平台。面向中国西部及中亚、西亚、东欧、北欧招生,一是可以拓宽视野,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二是通过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实现中西方文化融合,打造“文化丝绸之路”……
  展开双臂,拥抱世界。鄂尔多斯以草原人特有的热情向世人展示了它那“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鄂尔多斯的名字也将随着“世界女子干部大学”那枚熠熠闪光的校徽而名扬世界。

  “创建文化大市,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景观,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旅游”,是鄂尔多斯政府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战略。
  笔者采访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苏建荣,向他提出如何确立“创建文化大市”的构想时,这位思想睿智的部长一言中的。他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城市的内涵。为什么鄂尔多斯这样一个偏僻的沙漠地区,人们的思想能如此解放,关键就是鄂尔多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这里一直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之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之地,多元文化的交汇,构成了鄂尔多斯雄浑的文化气质,铸就了鄂尔多斯人开放包容的特殊秉性,使这个大漠深处的城市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演变,更由于这个城市经济的腾飞而备受海内外瞩目。
  2005年,鄂尔多斯市投资30亿元,在康巴什新区兴建了七大文化工程。
  2006年8月,鄂尔多斯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
  2006年是鄂尔多斯“文化建设年”。为此,市政府制定出构建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文化发展指标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着力打造一支文化大军,文化从业人员达到和超过从业人员的15%,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谈及创建文化大市的构想,市委书记杜梓如是说:
  “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祖先们曾创造过让世人瞩目的河套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代表,河套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与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并存并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诞生于17世纪的《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记述了成吉思汗家族为主的蒙古族历史,它们与《蒙古秘史》一起,被并称为蒙古族三大古典史诗,其中的两部诞生于鄂尔多斯。鄂尔多斯还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成吉思汗陵祭祀和鄂尔多斯婚礼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好的过去,我们没有时间来侈谈文化,现在经济发展了,文化成了我们政府工作的主题。”
  在全力构建文化大市的同时,鄂尔多斯提出努力做好‘八个一’的发展目标。即:解放思想,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深化改革,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集成资源,培育一批强势文化集群;培育主体,组建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提升形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繁荣创作,推出一批经典文化艺术作品;抓住根本,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人才;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鄂尔多斯与《中国作家》杂志达成一项为期10年的合作意向,共同设立了“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举办了“中国纪实文学节”,建立了中国作家鄂尔多斯创作基地,正在筹建的还有中国纪实文学馆。
  根据现有的基础条件,鄂尔多斯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调整,努力构筑文化产业集群板块,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蒙古族民俗文化和成吉思汗文博园为重点的草原文化产业板块;以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为重点的沙漠文化产业板块;以河套人遗址、秦直道、昭君墓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产业板块,着力打造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大集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推动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新的世纪开始,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活动,鄂尔多斯市积极相应,全力投入。
  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基本标准是:有健全的文化组织机构,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鄂尔多斯按照这一全方位、高标准的要求,相继铺开了“农牧区小康文化工程”、“萨日纳艺术工程”、“文物保护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人才培育工程”等5项文化工程,并取得显著成绩。至2005年,经过全国评比,全市8个旗区有4个旗区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走在全国前列。
  这就是鄂尔多斯人的追求,这就是鄂尔多斯人的目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