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乌兰木伦河的传说
相传:乌兰是一个漂亮的蒙古族姑娘,木伦是一个英俊的汉族小伙,乌兰家里的牧羊人。他们相爱了,偷吃了“禁果”。盛怒之下,父亲将木伦被逐出家门,并将女儿许嫁与人。就在迎亲的车队到来那天,乌兰以死抗争,跳入河中……从此,这条清河变成一条红河(乌兰木伦河)。
乌兰木伦村因乌兰木伦河而得名,这里原本是一块贫瘠之地。终于有一天,有人在这条“红河”的河床下,发现了一块大媒田,当地人称这些能燃烧的“黑金”为“太阳石”,于是,这里又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太阳石的故乡。
“太阳石的故乡”,续写着乌兰木伦河新的传奇。
乌兰木伦村与陕西神木隔河相望,河两岸景色迥异。此岸是神华集团神东煤矿的主采区,井架林立,机器轰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彼岸则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目所能及的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和远去的牧羊人的身影。
导游介绍说,乌兰木伦村是一个新兴的移民村,5年前,这里只有几间牧羊人的毡房,现在的乌兰木伦村,是鄂尔多斯当之无愧最富裕的村庄。这里水、路、电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齐全,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是招商引资和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
从伊旗出发,汽车沿乌兰木伦河前行20公里便是乌兰木伦村了。
村里有小学、图书馆、体育馆、洗浴中心、娱乐中心、网吧、摇吧、饭店、旅馆,服务功能一应俱全。
新辟的公园依山而建,亭台楼阁,绿树环绕,曲径通幽,一挂人造瀑布喷珠吐玉,落地有声。这里人称绿色氧吧,是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这里的民居清一色的小别墅,显然是被规划过的,横看成列,竖看成行,好生气派!
村委会的办公楼建在村中央,门前的停车场上泊着多辆高档小轿车,大厅里置放着一个别致的艺术造型——领航舵。不难理解这领航舵的寓意。
村委会的秘书叫郝丽娜,人和名字一样漂亮。郝秘书用草原人的热情给我们每人泡了一杯清新的奶茶,而后打开电脑,给我们输出一份乌兰木伦村的简介。我真的没有想到,在中国这个最小的村落,居然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实行了无纸化办公。
乌兰木伦村,全村总面积80平方公里,398户人家,人口1297人。境内煤炭储藏量丰富,有大小煤矿11座,年生产能力3500万吨。其中一座是村办煤矿,年生产能力是90万吨。乌兰木伦村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到2009年底,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亿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
25000元的年人均收入,是一个什么概念?达到和超过了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笔者到过南方很多经济发达的乡镇和农村,乌兰木伦和他们相比,更加富有传奇色彩。这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郝秘书介绍说,乌兰木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神华集团进入伊旗,在这里开采煤矿,正赶上煤炭行业不景气,于是,神华的煤炭工人不再挖煤了,人人成了推销员。这种“低迷”的现象持续了10多年,一直到2005年,煤炭市场形势好转后,村里才发生了这翻天覆地地变化。现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子里,有外来人口两万多,旅馆饭店上百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这里的村民靠的是“神华”,吃的是“太阳石”,家家养“机”,靠养“机”发财,平均每户一台以上大型机械。
村民刘保在一家养了一个大车队,有几十辆运输车。村里有4个煤炭运销集装站,大型机械大有用场。村里300多户人家,亿万富豪有6个,千万富豪约占10%,这里的贫困户也有百万存款。村里人80%有小汽车,大多数是高档车,汽车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手头的钱多了,村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出旅游成了时尚,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这无数个第一次,让乌兰木伦人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2006年,乌兰木伦村被鄂尔多斯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村委会以此为契机,紧跟矿区大开发的步伐,制订了新的发展规划,明天的乌兰木伦村,是一个集教育、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安居村、乐业村、企业村、花园村、信息村、富裕村、生态村、文明村、和谐村。
乌兰木伦,一个神奇的童话,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二节:民族花开别样红
“泥巴房,贫困户,见个汽车当怪物,明沙梁里等救助。”这个段子是伊旗门克庆嘎查牧民们自编的,也是门克庆人当年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门克庆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全嘎查共有500人,分两个合作社,一社社员全部是蒙古族,二社社员全部是汉族。过去这里没有公路,没有车辆,牲畜是人们远足的代步工具。
这里人世世代代住的是沙窝子,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沙漠。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一辆汽车费尽周折开进门克庆时,因为当地人不认识这个“钢铁怪物”闹出了许多的笑话。
因为封闭,因为落后,这里的牧民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针对门克庆嘎查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活生产水平提高缓慢的现状,从2001年开始,伊旗政府下决心帮这里的牧民治穷致富,先后投资上百万元为这里修了路,通了电,挖了井。如今的门克庆,公路通到了村口,汽车开进了庭院,农副产品用汽车拉到城里,又从城里拉回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彩电、冰箱走进寻常百姓家。
伊旗旗委书记杨搏介绍说,每年人工造林2万亩,是政府下达的硬性指标。经过几年的生态建设,门克庆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80%,过去的荒漠沙丘如今变成了绿色家园。2008年,门克庆人均收入达到105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近年来,门克庆又发现了大煤田、大气田,这是门克庆人的福气。中石化、中石油等大企业的进入,给门克庆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为实现与市场的对接,村里成立了“门克庆工贸有限公司”,村民踊跃入股,当年实现利润60万元。
到目前为止,全嘎查群众全部住进了楼房,一大半以上的家庭成为“汽车一族”。于是,这里人又流传开了新段子:开小车,忙致富,办起公司谋新路,蒙汉共育幸福树。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
10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优先保障少数民族农牧民住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四免一补”政策,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扶持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每年解决1万名少数民族人口脱贫问题。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这是鄂尔多斯人在民族团结问题上坚持的发展观。
第三节:六十年的变迁
六十一甲子。一个圆满的天干和地支的轮回。
时光总是在这种轮回中变成历史,历史又在这种轮回中变成记忆。
上个甲子留给格日乐图的记忆已经遥远,可依然很清晰。
格日乐图是乌审召苏木一户普通的蒙古族牧民,60年了,他家换了6套住房,6套住房见证了一个牧民生活的变迁。
格日乐图家现存的最早的一处住房始建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那是他的爷爷亲手搭建的柳笆房,说是房,其实是一个地窨子,半截在地上,半截在地下,既不遮风,又不挡雨,这间只有8平方米的柳笆房里,最多的时候住过全家6口人。
第二代住房建于1960年,房子的面积扩大了,大约有15平方米,而且是地上建筑,比柳笆房坚固了许多。那时家里的人口多了,两处住房同时住。
格日乐图家的第三代住房是父亲操持修建的,那是1971年的事。屋墙用的是土坯,屋脊上有了木梁和椽子,面积扩大到50平方米。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好的房舍了。
到了80年代初,格日乐图在家里主政,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他还是投巨资3000元建起了第四代住房。这套房子共3间,约60平方米,外墙用青砖包砌,内墙仍用土坯,当地人称“砖包房”。这砖包房有了门有了窗,屋里亮堂了许多,更让家人欣慰的是,这房子冬暖夏凉,再也不用担心蚊子的袭扰了。
1990年,格日乐图家里的日子慢慢红火起来,手头有了积蓄,他一次性投资4万元建起了135平方米的砖瓦房,这是他们家的第五代住房,并添置了皮沙发、大衣柜、洗衣机、电冰箱和大彩电。
2006年,随着家乡煤炭工业的崛起,格日乐图看到了商机,又投资10多万元盖起了楼房,楼房为钢筋水泥结构,大厅铺的是地板砖,卧室安装了暖气,现代化的设备应有尽有。去年,格日乐图办起了“牧家乐”餐厅,仅此一项,年收入达到15万元。
窥其一斑,可知全豹。格日乐图一家的变迁史是草原牧民发展变化的缩影。格日乐图并没有满足这一切,他心里还有更远的目标,更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