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永远的“伊泰”
  鄂尔多斯是一块盛产“神话”的圣土,伊泰就是这块圣土上生长的一枝具有神话色彩的奇葩。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22年前,一个年逾不惑的汉子,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念着这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的符咒,开始了创业的艰难历程。
  这条高原好汉叫张双旺,是当今伊泰集团的总裁。
  1988年,高原的春天虽然来得晚了些,可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已在这里风起云涌了。
  这一年,45岁的张双旺在伊盟乡镇企业处任副处长,过的是衣食不愁的清闲日子。在有些人看来,“一杯茶一支烟,一张参考看半天”的机关工作太惬意了,而且大大小小还是一个官员。
  也就在这一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政策是政企分开,机关大量裁员。
  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干部该如何对待?经过审慎地思考,张双旺的态度是:绝不当体制改革的绊脚石。
  既然不当绊脚石,那就当一回领头雁吧。当张双旺在那个盖有7个公章的《聘任承包经济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时,他再也不是“副处”了,新的头衔是乡镇企业公司的经理。
  一个自喻为“穷棒子”的公司开张了,5万元的开办经费,40万元的银行贷款,这是公司的全部家底,21名“下岗干部”是公司全部的人力资源。
  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流通渠道,缺乏管理经验,仅凭这二十几号人,连房租也负担不起的几十万块钱,能办什么样的实业?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盟长夏日找他谈话,言之切切地对他说:“老张啊,你出来争取3种结果,一种呢,你带领这20多个人自食其力,不吃财政饭,就是一个贡献,是个小贡献;第二种呢,除了自食其力不吃财政饭而外,能够办一个小公司,再给财政缴两个,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贡献;第三呢,如果你能干出一个支柱产业的话,那就是大贡献了。人生难得几回搏,拼搏了,也许会遭到失败,可如果不拼搏,成功永远不会来!”
  “请盟长放心,我会争取最好的结果。”张双旺表了态。
  伴随着孕育的阵痛,“伊克昭盟乡镇企业公司”这个新生儿诞生了。办公室是几间租来的民房,一张三条腿的桌子和几把高低不一的凳子是全部的办公设备。张双旺就是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议题:选定经营项目,研究经营方案,确定发展方向。这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家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把煤炭营销作为公司的主业,同时兼顾多种经营,办砖瓦厂,开小煤窑,建大理石厂和经营药材。
  公司不大,胃口不小啊!
  张双旺分析认为,鄂尔多斯最不缺乏的是地下煤炭资源,由于开采不力,交通受阻,鄂尔多斯人是守着金山受着穷!将公司主业锁定在煤炭营销上,是明智的选择,为了保全主业,实行多业并举,也是一招活棋。
  明确分工,说干就干。张双旺自己亲自挂帅抓主业,其他业务同时开展。
  第一个开发的项目是砖瓦厂。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砖瓦厂的兴旺发达。建砖瓦厂投资小,见效快,利润大,决策是正确的。眼见得自己的第一份产业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而且很快有了效益,张双旺和他的同事们喜出望外。就在这时,悲从中来,一位窑工因违章操作致人重伤,一下子赔进去3万多元。小船哪里禁得起这么大的风浪,红火不几天的砖瓦厂倒闭了。
  第二个开发项目是小煤窑。
  开小煤窑投资不大风险大,当时实施的是粗放式经营,几乎没有安全措施。地下的事谁能说得清呢?如果赶上倒霉的事,一辈子也脱不了干系。倒霉的事又让张双旺赶上了,由于选址不当,开了半年的矿,竟然没有挖出一块煤,这样下去连工人的工资也发不起啊,小煤窑禁不起折腾,赔了3万多又停产了。
  第三个开发项目是大理石厂。
  大理石辐射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害,不知道从哪里刮来的一阵妖风,大理石价格一落千丈。面对暗淡的市场行情,最明智的选择是退出。这个半拉子工程又扔进去两万多。
  第四个开发项目是和本地的一个药材商合作经营黄芪。
  黄芪是名贵药材,利润空间大,该药材商经营黄芪生意多年,赚了大钱,被誉为“黄芪大王”。经“大王”这么一鼓吹,公司赶紧购买了20吨黄芪,如果当年顺利出手,可稳稳当当赚它个10来万。这“大王”另有主意,他玩的是“囤积居奇”的把戏,企图日后大捞一把。没曾想市场风云突变,黄芪价格连连大跌,结果不但没有挣到钱,每公斤还赔进去2元多。又一次哑巴吃黄连!
  正当张双旺四面楚歌之际,副经理老葛搞到一批无毛绒,一转手挣了12万,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高兴劲还没过去,工商部门的执法人员找上门来,毫不客气地开了一张大罚单。理由是“超越经营范围”。刚刚赚到手还没有焐热的12万被没收了不算,还被罚款2万元。这对于惨淡经营的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初次下海,连连呛水,险遭灭顶之灾。张双旺粗略地算了一下,公司开业不到半年时间,4个项目亏损了20多万元,贷款的期限是3年,如此经营下去,还贷款都成了问题。遭受一连串的打击过后,张双旺真正尝到了“海水”的苦涩和风浪的险恶。
  是退出商海上岸观火,还是搏击风浪继续弄潮?张双旺选择了后者。他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只有“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就在张双旺一筹莫展之际,铁道部出台新政策,鼓励企业购买自备火车皮。这项新政显然是对国字头的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而言的,一个区区二十多人而且是负债累累的小厂,购自备车皮干什么?购得起养得起吗?张双旺还是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淌淌这条河。
  这同样是一次冒险行为,很多人劝张双旺,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最好不要碰,冒险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实证明购车皮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那些日子,张双旺怀揣着铁道部的尚方宝剑四处奔波,该跑的庙都跑到了,该烧的香都烧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拿到了购置10辆自备车皮的批文。
  批文有了,资金成了难题。10节车皮需要资金70万元,车辆厂要求在月底之前一次性把资金打入对方账户,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个星期时间了。时间紧,公司拿不出这笔钱,只能去贷款。张双旺找到盟“农行”,申请贷款70万。行长解释说,农行有规定,50万元以上贷款要报自治区分行审批,我们支行的权限只能贷款49万。49万也行啊,加上公司账上的20,总算是凑齐了购车款。
  一个月以后,当10节崭新的火车皮抵达乌海发运点时,公司的所有员工和家属孩子全都等候在站台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那场面比过年都热闹。喜悦的冲动,苦涩的慰藉,所有来这里迎接车皮进站的人全都热泪盈眶。
  车皮有了,麻烦也跟着来了。张双旺购置的火车皮没有户头,没列入计划,所以不具备运营资格。没有运营资格,这花巨额购置的火车皮不就是一堆废铁吗?张双旺急眼了,又在四处奔波。伊泰的这块天是他撑起来的,如果他支撑不住了,这块天也就塌了。
  50万贷款,公司的全部家底,全都砸进去了啊!如果换来的是一堆废铁,如何见江东父老?
  张双旺找到乌海铁路站,铁路站的回答是,办入户手续要去找包头分局。马不停蹄赶到包头分局,分局的答复是以前没有先例。几经碰壁之后,张双旺还是不死心,跑呼和浩特铁路局,找自治区经贸委……
  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张双旺几近绝望的时刻,经贸委的一位干部同情他的境遇,并告诉他一个“内部”消息,布赫主席正在伊盟调研,你最好能见见布主席,把你的困难直接向他反映一下,比你四处碰壁强得多。
  世上的事总是奇奇怪怪,有些的事情看上去很简单,办起来很复杂;有些事情看上去很复杂,办起来又很简单。张双旺自认为是天大的难题,经领导一过问,迎刃而解。
  天不亡我,伊泰起死回生。
  1988年8月20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伊泰集团的10辆自备车,终于有了户头,有了身份,有了资格,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张双旺凭着他超人的胆略,又购置了200辆火车皮40辆大卡车,开通了4个煤炭转运站。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伊泰人才真正让人刮目相看。从5万元起家,到每年给国家上缴利税1000万,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当之无愧地成了鄂尔多斯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
  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如此辉煌的业绩,这不能不说是鄂尔多斯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公司有了雄厚的资金,也有了更加远大的目光。
  火车皮有了,能不能修筑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张双旺提出一个新的构想。好马配上好鞍,将是一个更为精彩的腾飞。
  这一回,没有人再为张双旺担忧了,员工们相信这位决策英明、做事果断的老总,他看准的事决不动摇,他想干的事一定能成功。
  在决策会上,深思熟虑后的张双旺提出:“伊泰发展的瓶颈是运输,有了铁路我们就把握了煤炭的生命线,就可以参加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它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企业不会因此满盘皆输,我们已经有能力来承受这个中的风险。”
  说干就干。总投资25亿元总长度为72公里的准东铁路破土动工,原计划3年的工期提前一年完成。
  准东铁路通车典礼,就在鄂尔多斯高原那一声汽笛鸣响的时刻,伊泰人真的是醉了!它的建成通车比汽运缩短115公里,每吨煤的运输成本节省20元,按年运输量1000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省运费2亿元。
  同年年底,伊泰已有自备车皮1800多节,载重汽车600多辆,在京包、包兰、包神铁路线开设8个现代化的媒体发运站,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设有办事处,逐步形成了产、运、销三位一体的生产营销格局和网络。
  从1988年那个艰难创业的日子算起到今天,满打满算也就是22年。今非昔比,如今的伊泰集团,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全国煤炭百强,鄂尔多斯三大排头企业,公司总资产达50亿,子公司有13个,其中伊煤B股已挂牌上市。这就是伊泰创造的工业神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