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大漠深处有人家
在鄂尔多斯高原行走,听到最多的是“人与沙”之战,这场世界上最持久的“战争”绵绵数千年,一直没有停息过,在这个没有烽火狼烟的战场上,人类同样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也产生过无数个前赴后继的英雄。
宝日勒岱、王果香、乌云斯庆、远山正瑛、殷玉珍……鄂尔多斯人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带着崇拜英雄的心理,在市委宣传部尚科长和王副科长的陪同下,我们一起走进治沙女英雄殷玉珍的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听说有客人来访,殷玉珍早早地站在路口迎候。
不惑之年的殷玉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一些,大漠的风沙在她脸上留下抹不去的划痕,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垂在肩后,看上去还是当年村姑的模样。
殷玉珍很健谈,当年创业的故事记忆犹新,讲起来滔滔不绝。
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一个农民家庭。东坑地处沙漠边缘,十年九旱,是一个出了名的穷乡。殷家虽穷,可人丁兴旺,殷玉珍是这个家庭的第4个孩子。因为家里穷,没有上过学,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了,她自己却背着柳筐去戈壁滩上拣柴禾。
女娃娃家迟早要嫁人,有没有文化不重要。在农村,重女轻男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殷玉珍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女孩子逃出“苦海”的唯一途径就是嫁人,嫁到一个地肥人富的地方,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这就是最理想的归宿。殷玉珍也编织过这理想的花环,渴望着由此改变人生的命运。
父亲是生产队的牧羊人,过的是天当被地当床的游牧生活,十天半月不回家。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日,父亲赶着羊群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还能走出这沙漠吗?他有一个可怕的预感……
天无绝人之路,当晕倒在沙漠中的父亲睁开沉重的眼皮时,他看到一张陌生的慈善的脸。陌生人给他拿来吃的、喝的……绝路逢生,父亲感激这位救命恩人,也就在这个沙窝子里,他为女儿定下“终身”。
没有送亲的锣鼓,也没有迎亲的队伍,一个陌生的男人牵着一匹骆驼把她驮走了,驼背上的两个木箱是她的全部嫁妆。
含着泪水和怨愤,殷玉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披着朝霞上路,看着夕阳落山,路越走越远,心越来越沉。村庄不见了,人畜不见了,树木不见了,眼前流动的是一望无际的沙丘。
骆驼停脚的地方,出现一个用树枝搭建的沙窝子,看上去像原始人居住的史前建筑,没有门窗,不遮风沙。沙窝子里走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这人便是殷玉珍的公公,那个曾经救过她父亲一命的牧羊人。
这就是自己的家吗?这就是自己的新房吗?看到眼前的一切,殷玉珍的心彻底凉了。狠心的爹娘啊,这里是人待的地方吗?你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女儿推进这苦难的深渊!
是生存还是毁灭?殷玉珍无数遍地问天问地问自己。接连数天,她不吃,不喝,不睡,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逃出沙漠,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殷玉珍在前面跑,丈夫在后面追,说不清跑了多久,追了多远,实在跑不动了,殷玉珍瘫坐在沙丘上,起先是哭,而后是嚎,丈夫也跟着哭,跟着嚎,直到连哭的气力也没有了,最终还是跟着丈夫回到那个沙窝子。
寂寞孤独的日子一天天接踵而来,大约是一个月以后的一天,殷玉珍远远地看到一个人影从这里经过,欣喜若狂地追了过去,遗憾的是她最终没有追上。痴痴地站在那个高高的沙丘上,望着那个消失在大漠里的身影,她再一次感受到大漠的冷漠。人是灵长类动物,需要用语言进行情感交流,可在这里,连找个人说说话的心理需求也被沙漠无情地剥夺了,这与世隔绝、毫无色彩的日子该如何打发?一阵痛定思痛的心理痉挛之后,她突然间想到了什么,急匆匆跑回家拿了一个洗脸盆,牢牢地扣住其中的一个脚印。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她着了魔似的每天来看这个被她留下的脚印,默默的和“脚印”对话,直到那个“脚印”从沙漠里彻底消失。
在沙漠里生存最缺的是水,方圆几十里的地域没有水源,有水源的地方又没有路,被逼无奈,殷玉珍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淘井。
在沙漠里淘井的艰难无异于愚公移山,天天挖,天天盼,终于盼到出水了,还没来得及高兴,一场大风裹着黄沙把水井湮没了。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再挖,再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吃水难,吃饱肚子也难。沙漠里长庄稼那只是童话,能用来充饥的是沙生植物沙米、沙蓬籽、沙盖……3天能填饱一次肚子就算是幸运了。
一次,丈夫外出打工回来,拣回一只被人抛弃的死羊,全家人开了一次“羊荤”。羊肉吃了,羊皮给公公缝了一件羊皮袄,那件羊皮袄直到他驾鹤西去的那天也没脱下来。
老人走了,大漠里又多了一分凄凉和孤独。
风平浪静的日子,沙漠是温柔的,可这温柔的背后却暗藏杀机。沙尘暴来的日子,温柔的沙漠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一条黄龙横空出世,黄沙在天上飞,沙丘在地上走,大有将世界吞没之势。殷玉珍住的地窨子一次次地被黄沙掩埋,大风过后,再一次次把自己从黄沙里解救出来。每次刮大风,殷玉珍总是提心吊胆,她担心真的有一天会遭受灭顶之灾。
这就是沙漠,饥饿、干渴、寂寞、孤独,连生命也受到严重威胁。
父亲去世了,殷玉珍回家奔丧,回来的路上,她突然发现路过的一个沙丘上有一片茂盛的沙棘。
如果能把这草、这树、这景移到自己家里去该有多好啊?她这样想。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激动,于是,她动手挖了一棵小树苗,带着那个绿色的梦想走进沙漠。
小树栽下了,沙漠里出现了一抹绿色。
那些日子,殷玉珍着了迷似的守着小树苗,一守就是大半天,每天给它们浇水,更多的时候是用心灵和它们对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棵小树苗在殷玉珍的精心呵护下,居然奇迹般的成活了,同时成活的是栽在她心中的那个绿色的希冀。
成功的喜悦使殷玉珍有了坚定的信念。她在想,如果在每个沙梁上都种上树,一棵棵连成一排排,一排排连成一片片,那该有多好啊!
种树的念头有了,树苗从哪里来?殷玉珍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只三条腿的山羊了,牙一咬,心一横,用它换来600棵小树苗,围着地窨子栽了整整一圈。冬去春来,600棵小树苗竟然成活了100多棵。
自从看到那个绿色的希望,殷玉珍便铁了心在沙漠里种树,家里没钱了,她跑回娘家借了300块钱,买回来几头小猪仔,用养猪挣来的钱买树苗。丈夫经常出去打工,帮人家盖房子、打土坯、干农活,领了工钱就买树苗回来。全家人的所有收入除了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外,几乎全部买了树苗。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夫妻俩却无怨无悔。
一年365天,殷玉珍给自己规定的休息日只有5天,那就是从初一到初五回家过春节。除此之外,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
在沙漠里植树,风沙是树苗的大敌。
1987年,夫妻俩苦苦开挖了一个冬天,在沙梁挖出了一条6000多米长的沙沟,种上了5000多棵沙柳,一场沙暴来了,刚栽下的树苗被吹得无影无踪。看到自己付出的艰辛劳动化为乌有,殷玉珍伤心地哭了。
沙漠不相信眼泪。痛定思痛后,殷玉珍发现,种树不能蛮干,要讲究科学方法。沙漠里风沙大,种树前要先设沙障,把流沙固定下来,然后再开始植树。
“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这就是他们从失败中总结出的治沙经验,大大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
在一次背树苗回家的途中,遭遇风暴,殷玉珍连人带树被卷入沙谷,她无比坚强地从沙谷里爬起来,顿感腹痛难忍,殷红的血顺着裤腿流淌下来,她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流产了。
因为种树,无暇照顾孩子,殷玉珍把第二个孩子放在家里,结果被野狗咬伤,落下残疾。
小女儿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殷玉珍就背着她在沙漠里种树。沙漠里太阳毒,一天下来,小女儿起了一身的水泡,留下一个终身怕光的后遗症。
时光荏苒。整整25年,殷玉珍和丈夫用超人的毅力控制了10万亩流沙,绿化了6万亩沙漠,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一个绿色庄园。
当年的村姑如今成了明星人物、新闻人物、英雄人物,她的头衔很多: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她的荣誉更多: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更值得称道的是,2005年她荣获“联合国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8年,她荣耀地成为奥运火炬手……
现在的井背塘已今非昔比,如今这里有了路,有了水,有了电,有了楼房,楼房的大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井背塘治沙造林有限公司,董事长便是殷玉珍。
广场的旗杆上呼啦啦飘扬着三面旗帜,一红一黄一绿,红的是国旗,黄的是公司的会旗,绿的是商标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面已经注册的商标旗竟然出自殷玉珍之手。殷玉珍至今还保存着她当年用铅笔设计的草稿,图形的下方是一双张开的手,上方是一个绿色的地球。她的设计理念是:用我的双手给沙漠穿上绿装。久久地凝望着这面旗帜,对身边的这位治沙英雄肃然起敬,这面旗帜里融入了一个大漠女人博大的胸怀!
公司成立那天,自治区的领导来了,市委旗委的领导来了,新闻记者们来了,外国友人来了,许多年了,殷玉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井背塘也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这一天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伟大事业的诞生。
2009年,在井背塘殷玉珍的家里,召开了一次由7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治沙会议。殷玉珍和她的井背塘从此声名远播,从大漠深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笔者饶有兴致地走进殷玉珍董事长的办公室,办公室很气派,和我见到过的明星企业大老板的办公室毫无二致,写字台上并排放着电话、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实行的是无纸化办公,四周墙上挂满了字画和照片,字画大多是前来参观的书画家们留下的墨宝,我边欣赏边记录,为之喝彩:
大漠深处一绿洲
黄鹂远近对歌喉
檐下双燕亲昵语
主人忙碌屋前后
果树馨香远飘来
日起斜晖照绿洲
世外桃园何处寻
古漠井背塘中有
殷玉珍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她的话和她一样实实在在,在谈及治沙造林的感言时,她淡淡地说:树栽得多了,风沙小了,家园绿了,环境变了,生活好了,我为栽树付出了辛苦,林木又给了我幸福,能给儿孙们留下一片绿荫,吃这点苦值得!活一辈子值得!
在谈到未来的打算时,她说:“我打算在3——5年里,把周围剩下的荒漠全部种上绿树,让毛乌素沙漠早日绿起来,让周边的父老乡亲富起来。
在谈到公司的发展前景时,她说:“我正在筹划着再办一个沙漠旅游公司,让更多的人认识沙漠,了解沙漠,治理沙漠,让沙漠造福人类。”
第三章,长风,在这里扬帆(七)
作者: 郝敬堂 点击:902 评论:93 发表时间:2020-04-23 19:56:42 字数:4142闪星数:9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