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风吹草低不见“羊”
  在动物王国里,羊应该算是最听话、最温顺、最好养而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小动物了,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羊儿从野禽变为家禽,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可有一天,温顺的羊儿却被推向了历史的审判台,它的罪名是——破坏草场的元凶。
  铁证如山:一位治沙专家经过权威地调查取证得出结论,养一只山羊需要10多亩的草场,这并不构成罪证,罪证在于它的贪婪和对草场掠夺性的破坏。它那4只灵巧无比的小蹄子就像刨草机,草被它啃光了,连草根也不放过,所经之处,草场变成荒漠。草场在一天天萎缩,荒漠在一天天扩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羊儿惹的祸。
  在鄂尔多斯的民谣里有着这样的传唱——
  媒婆不死是姑娘的害,羊儿不死是草场的害。
  既然成“害”,当被除之。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从山羊开始。
  世界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付出流血的代价,这场绿色革命也不例外。革命之初,多少带有点冤情的羊儿充当了鄂尔多斯环境恶化的“替罪羊”被大肆屠杀。
  羊儿被屠杀了,羊绒业该如何发展?在当时,山羊绒是鄂尔多斯羊绒衫的原料,鄂尔多斯羊绒衫又是鄂尔多斯的龙头企业,这龙头企业也需要重点扶持啊!问题的症结在于羊绒业越发达,对草原的破坏就会越严重。于是,草原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时摆在了市委领导案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经济要发展,草原要保护。
  鄂尔多斯人终于找到了困扰鄂尔多斯农牧业发展的症结:人们已经习惯于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微薄的希望,并且建立了掠夺性的生产方式,要转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就是“禁牧、轮牧和休牧”,通过主体的主动退出求得客体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复,以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政策的号召力在于民众的积极相应和广泛支持。市委市政府召开誓师大会后,大批干部带着责任制,走村串户,大张旗鼓地宣传“三牧”。
  禁牧了,羊儿吃什么?没有羊了,牧民吃什么?这是多么尖锐而有现实的问题啊!
  鄂尔多斯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占大多数的民族地区,做出这种硬性规定会不会引发民族矛盾?这种担心也并非多余。
  草原是皮,牲畜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禁牧之初,并不顺利。
  说起禁牧,一位牧民大惑不解地说:“放羊放羊,羊是放养的。当了一辈子牧民,放了一辈子羊,现在变成喂羊的了。”
  从“放养”到“舍养”,很多牧民一时转不过弯来。
  一位苏木领导回忆起当年的禁牧工作,感叹说,禁牧,那真叫一个难,比计划生育还要难!你不认真抓,一级一级立了军令状,对上级交代不了。你认真抓了,那些牧民就会指着你的鼻子骂,你连羊都不让放了,还是蒙古人吗?这不是骂人祖宗吗?!你是当干部的,你能有什么好办法,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啊!上级只有政策规定而没有法律依据,让你动不得,急不得,也只有忍气吞声了。
  更有甚者,为了对付上级检查,有些牧民相互串联起来,在公路上增加了“瞭望哨”,发现禁牧人员来了,立即点燃鞭炮,听到鞭炮响,就把羊儿吆回圈里去。有人送给这些偷牧者一个“雅号”——放牧游击队。于是,在茫茫大草原上开始了一场“游击战争”,这仗打得的确有点滑稽。
  仗打得滑稽,故事也出得滑稽。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有一个牧民,他的对策是:你明着禁,我暗着放,你白天禁,我晚上放。每天到了晚上,他穿上御寒的羊皮袄,赶着羊儿出门了,羊儿的眼睛明亮,不怕黑,“夜牧”也能啃饱。时间久了,他家的羊儿连生活习惯改变了——由过去的白天吃草晚上反刍变为晚上吃草白天反刍了。还有更绝的,他家的羊在夜里见到车灯会统统卧倒,一动不动,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
  一位“女游击队员”,她另有绝招,禁牧的人来了,把她抓了个正着,她说羊是饿疯了,才从羊圈里跑出来的,自己正在往回赶。明明知道她说的是假话,可她也能自圆其说啊!你能拿她这么样?
  怎么才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变成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呢?
  对于决策者来说,需要的是前瞻性的目光和宏观的英明决策。在本世纪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鄂尔多斯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其中有八项内容:
  1、禁牧、休牧和舍饲养殖;
  2、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
  3、推进人口向城市转移,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
  4、建立生态无人区,让草原休养生息;
  5、大力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
  6、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推动全市生态建设进程;
  7、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以全社会联动的方式助推生态建设;
  8、大力扶持和发展林沙产业,以“反弹琵琶、逆向拉动”的方式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
  这是多么诱人的发展前景啊!

  对于农牧民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所在,你的禁牧、休牧、轮牧的“法宝”什么时候才能见效益啊?牧民失去羊群和农民失去土地是同等重要啊!
  禁牧头一年,统计数字上来了,全市的牲畜一下子减少了100多万只。这事不得了啦,牧业生产严重受损,大伤元气了,真的要天塌地陷了!
  面对改革的阵痛,鄂尔多斯的当家人没有改变初衷,他们相信,只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最终才能破茧而出。
  事实胜于雄辩。2000年实施禁牧时,鄂尔多斯有牲畜约600万只(头),10以后的今天,牲畜的保有量达1500万只(头)。与2000年相比,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了近7万亩,粮食却增长了4亿公斤。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10年的禁牧,禁出了一个“风吹草低不见羊”的绿色家园。

  第四节:第六次产业革命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上个世纪末曾预言:沙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能预知后事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神”。
  钱学森,神人也!
  2008年1月19日,央视新闻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消息。那个感人的画面一直清晰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天,胡总书记驱车来到钱老家里,一进卧室,便走到钱老床前,俯下身子,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钱老,您好,春节快到了,我今天特意来看看您,给您和全家拜个早年。”
  总书记给钱老送上一只花篮,满屋生香。
  总书记在钱老床前坐下,同他亲切交谈。
  总书记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考察,看到那里的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钱老,您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一个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怎么会提出“沙产业革命”的论断和预言?
  鄂尔多斯的沙产业的发展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当时全国第一家以沙生植物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厂在东胜区漫赖诞生,由于它开启了恢复生态、治沙产业、发展经济三者共生的先河,被生态学家们称之为“漫赖现象”。
  鄂尔多斯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为抗拒土地沙化,智慧的鄂尔多斯人大面积栽种沙柳等抗沙植物。沙柳抗沙性能虽好,大量种植后,养护便成了大难题。沙柳的生理特征有些特别,每隔三两年要平茬一次,年久不平茬,便会枯死。平茬费时费力不说,平茬剩下来的柳枝柳叶堆积如山,成了公害。
  如何驱害为利,漫赖刨花板厂做了有益的尝试。
  10年里,刨花板厂收购70万吨沙柳,累计发放收购资金5000余万元,生产人造板4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4亿多元,带动3000多农牧民脱贫致富。
  沙柳开发,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沙生植物得到保护和发展,二是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助推了林业产业化进程。
  “漫赖现象”让人们看到了产业增值、生态发展两个美好前景,一场沙产业革命从此拉开序幕。
  以漫赖刨花板厂为开端,鄂尔多斯市的沙产业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档次从低到高、市场从近到远的发展历程。目前正进入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的裂变之中。
  天骄沙棘资源公司和北京王致和集团联手开发“沙棘果”,开发出保健品、饮料、化妆品、食品等7大类35个品种,使这种“生在沙漠人不识”的“圣果”身价百倍。
  据市发改委的一位同志介绍说,鄂尔多斯每个旗县都有林沙结合的产业,全市已基本形成林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初步建立了以人造板、造纸、饲料、饮品、食品、药品、保健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200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辖区的农牧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年人均达到1900元。
  鄂尔多斯林沙产业的崛起,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成功之路。
  鄂尔多斯林沙产业发展的实践,证实了钱老当年的“预言”,让人看到了“第六次产业革命”诱人的前景。
  产煤不见煤,养羊不见羊,高岭土变为工业原料,沙柳变为热电能源,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这就是鄂尔多斯人在沙漠里建造的伟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