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对于鄂尔多斯的深刻印象来源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两场“风暴”:第一场风暴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部名叫《鄂尔多斯风暴》的电影。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电影是最容易深入人心的。第二场风暴来自“鄂尔多斯羊绒”,这场“绿色风暴”,在把“温暖带给世界”的同时,也为鄂尔多斯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当我来到这个“风城”感受“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时,才知道这里还面临过一场更大的风暴——一场来自全球的“金融风暴”。
  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灾难,鄂尔多斯人没有逃避,逆势而上,在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景况下,只有160万人口的鄂尔多斯,2009年生产总值达到2100亿元,同比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65亿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总量、增速均居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首位。这的确是奇迹,鄂尔多斯人创下的奇迹,一个让国人和世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第一节:和鄂尔多斯有个约会


  金秋八月,一个收获的季节。
  笔者十分荣幸地接到一份邀请函——赴鄂尔多斯参加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
  会议规格很高,市委、市政府和各旗区的主要领导全部参加。这是例会,每年一次,共同检阅全市一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重要成果。
  我正在撰写一部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纪实文章,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机会。
  火车在塞北高原上行驶,窗外一派草原风光。
  已是深秋时节,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软卧车厢宽敞舒适,耳畔传来一支美妙而悠扬的草原歌曲。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赞歌更嘹亮。
  要是有人来问我,
  这是什么地方,
  我会骄傲地告诉他,
  这是我的故乡……
  这旋律太熟悉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今天,整整60年,它跨越世纪,穿越时空,久唱不衰,余音绕梁。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像诗,像画,像酒,像茶,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它会引领你走进音乐的殿堂,去享受那妙不可言的精神舒畅。
  这首歌的词作者叫美丽其格,地地道道的成吉思汗的后裔。现在很多人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可他当年写下的这首深情的歌曲依然被一代代人传唱。这就够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音乐作品演绎成永恒时,他自己也将随之变成一个永不消失的音符。
  清亮而悠长的音符有节律地跳动着,忽而近,忽而远,忽而上,忽而下,它无处不在,又虚无缥缈,像一泓清泉从心头流过,又像一阵清风扑面而来。枕着这优美的旋律入梦,我走进那个梦魂萦绕的地方——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节:有一个叫康巴什的地方


  康巴什,北靠青春山,南临红海子,三面被乌兰木伦河环绕,地势开阔平坦。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使新区有了综合发展优势和强劲的吸引力。
  2003年6月,鄂尔多斯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市政府迁址的决议,2004年破土兴建,2006年初具规模,同年搬迁入住。短短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一个最年轻最具活力的新兴城市在西部高原崛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康巴什是鄂尔多斯人的骄傲,他们用草原人的智慧和胆略创造了“康巴什速度”、“康巴什高度”、“康巴什模式”和“康巴什精神”。
  从东胜到康巴什新区23公里,有一条高速公路通达,高速路的两旁是防沙林带,时值金秋,绿意盎然。
  康巴什最具特色的景观莫过于道路两旁林立的路灯了,灯的造型是拉满弦的弓箭,远远看去,像一队即将出征的勇士,英姿飒爽。
  另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公共汽车站的站牌,从外形看,站牌的造型酷似一辆古战车,半圆形的车轮给人一种“行路难”的暗喻。与众不同的是,每个站牌都有一部大屏幕液晶电视,候车的旅客,可以在这短暂的时段里获取信息。这不同凡响的站牌,应当算是超前卫、超时尚的经典之作了。
  我下榻的宾馆叫恒信大酒店,据说是本土的一位私企老板投资建造并经营的,这“恒信”便是他们的经营理念。我到的那天,正赶上举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为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死难者致哀。酒店大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滚动一行醒目的标语:情系舟曲,奉献爱心。大厅的中央,置放着一尊青铜鼎,这件彰显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工艺品上垂挂着两条白色的哈达,上面写着:爱心捐赠处。就在这一天,鄂尔多斯红十字学会向全市发出紧急募捐呼吁书;就在这一天,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鄂尔多斯大大小小的单位都在举行募捐活动,仅鄂尔多斯集团一家就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这就是鄂尔多斯人,他们关心时政,讲求恒信,他们有着草原一般博大的爱心。
  每一个来鄂尔多斯的人,都要到康巴什新区走走、看看,每一个来过、看过的人总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康巴什,蒙语,汉译为“老师住过的地方”,就在这个带有文化符号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世纪文化新城,是巧合?还是创意?
  建筑是城市的音符,康巴什这部“都市交响曲”该由谁来创作完成?新区管委会通过国际招标,最后选定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公司——新加坡新艺园有限公司。
  设计思想:突出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将河套文化、青铜文化、蒙汉文化融为一体,打造一座有艺术格调的草原新城。
  设计风格:突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个大主题。城市格局从中心区向四周辐射,状似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中心区是气势恢宏的成吉思汗广场,以此为轴心,将行政办公区、文化娱乐区、商业金融区连成一体。
  设计要求:最新最美,最快最好,世界一流。
  这就是鄂尔多斯人开放的思维,这就是鄂尔多斯人的气魄和胆略!
  恒信大酒店的顶层是一个“观景台”,登临远眺,康巴什新城尽收眼底。正是天高云淡的日子,风息了,沙退了,草绿了,花开了,半城楼宇半城花。
  城区49条公路,宛如一张巨型的蛛网,将城区覆盖,向四周延伸,街街相连,路路相通。
  一路一个树种,一街一种路灯。这是康巴什新区的又一大特色。新区的建设者们本着“三季有花可看,四季有景可赏”的构想,在城市的道路两旁栽下香花槐、樟子松、水腊梅、红端木、沙地柏等观赏树木和地被植物,硬是把沙漠中崛起的这座新城变成“绿岛中的城市,城市中的绿岛”。
  成吉思汗广场位于城中心位置,宽200米,长1.6公里。在都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拥挤不堪的当下,修建这样一个硕大的广场,也堪称是大手笔了。
  成吉思汗广场以绿地、花坛、石刻和一组青铜雕塑群而组成。这里是青铜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草原母亲”、“闻名世界”、“海纳百川”、“一代天骄”、“天驹行空”,这里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驻足成吉思汗广场,环视四周,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交相辉映。最抢眼的六大建筑是图书馆、博物馆、民族大剧院、新闻中心、会展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的建筑造型酷似三本立放着的书籍,象征着蒙古族三部历史巨著《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博物馆的外形像北京的“鸟巢”,只是没有“鸟巢”更为形象直观,有人说它像一块不规则的岩石,也有人称之为一个截断了四肢的软体动物,其实它像什么并不重要,创新的东西就是让人意想不到;民族大剧院的建筑造型取材于鄂尔多斯传统的民族服饰,看上去像女人们的头冠,珠光宝气,玲珑剔透……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闪耀着厚重的草原文化气象,体现着时尚的审美观念。
  2009年,鄂尔多斯市民,体验了一把文化工程建设为他们带来的一连串的惊喜。
  5月19日,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竣工;
  6月2日,鄂尔多斯图书馆落成;
  7月19日,鄂尔多斯会展中心剪彩;
  8月15日,乌兰木伦河湖中湖蓄水成景……
  庆典一个接着一个,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那是何等的自豪啊!
  建设城市,需要规划,让文化融入城市,需要睿智。康巴什在新区建设中,强化了城市与文化的融合,让新区生活的人,能感受到文化带来的熏陶,感受到城市文化氛围带来的快乐。
  白天风景如画,夜晚灯火辉煌。康巴什的夜是灯光演绎的七彩世界。高处是灯,低处是灯,远处是灯,近处是灯,多姿多彩的是霓虹灯,造型迥异的是街灯,闪烁不停的是交通指示灯,扑朔迷离的是广告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置身于这灯的海洋,宛如置身于天上人间。
  夜广场同样是魅力无穷,空中交相辉映的激光灯,像一道道彩虹,绚丽多姿;镶嵌在地下的脚灯碎银似的洒满广场,宛如银河倒置,让人浮想联翩。
  广场中心是一道矩形影壁,高约两米,宽丈余,周围一组柔和的灯光将其照亮,熠熠生辉。
  这道影壁是广场的点睛之作,上面镌刻着一篇史诗般的碑文——《鄂尔多斯赋》:
  鄂尔多斯,宫殿之群,拥八百室,盖以其名。天骄地圣,毓秀钟灵,恩泽众生,福佑子民。黄河为弓,长城作弦,围合沃土,八万七千。其神也,其灵也,其阔也!
  鄂尔多斯,草原之子,它的蓬勃,它的博大,它的包容,它的豁达,它的高度,它的精神,它的力量,它的神圣,全部融入这中西合璧的创意中。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鄂尔多斯,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高原的夜,天高气爽,格外安静,仿佛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我喜欢这样安静的环境,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浏览着我所关心的时政要闻,突然间,一个类似噪音的不和谐音符进入我的眼帘,传入我的耳际。屏幕上出现一个颇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字。该文称:因为“羊煤土气”才扬眉吐气的鄂尔多斯人,耗巨资50亿打造的康巴什是一座豪华新城,但同时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花3年时间建成的康巴什新城,用意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如今却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这里缺少超市、医院、学校和人……街上的清洁工比行人多。云云。
  这条消息的传播者没有署名,始作俑者是美国《时代周刊》,“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让人不解的是,国内一些媒体不辨真伪,蜂拥而起,一时间被炒得昏天黑地。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也许会被它所蛊惑,可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判断。一个年龄不足5岁刚刚走出襁褓依然成长中的“婴儿城”,你能对她责备求全吗?鄂尔多斯人不信邪,不信鬼,他们只相信自己。窗外风雨如磐,我自岿然不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