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说,“一口钟”说的是北京大钟寺里的那口大钟,大钟寺其实叫觉生寺,因为有了这口钟,老百姓就叫成了大钟寺。
这么看起来,北京的内城和皇城是两座围城,每一座围城都用城墙围起来,城墙外是护城河。故宫也应该算一座围城,这样说就有三个围城,如果外城不是因为没有钱修了一半,那么北京就是四座围城了。每一座围城都和另外一座围城相连,城墙上有宽阔的马道供兵士行走,两边是驻兵的营房和枪械库以及军事设施。如果保留至今,那该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致?
护城河今天在故宫周围还保留了一些,其他的都已经填埋得没有痕迹了。这也难怪,城墙都拆了要护城河干嘛呢?
故宫和其他城池比起来是最小的,可是他也是世界上皇家住所最大的城。他也有四个门,他们分别是,正南的端午门(也叫午门),东边的东华门、西边的西华门还有北面的神武门。
这些城门的名字和内外城的城门名字不同,他们都不是现起的名字,而是延续了传统的叫法,任何一座皇城都是这么叫。
午门的作用是大臣上朝、外国使节和外任官等候皇帝召见的等候地方。
午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斩首大臣的地方。戏词儿里说的那句“推出午门问斩”说的就是这。不过想在这斩首得够资格,看来中国人就是讲究规矩,连掉脑袋也得分三六九等。
但是,这也是谣传,其实午门并没有斩首过任何大臣,应怪是训诫大臣的地方。比如唱戏的说“责打五十大板”,这个地方就是午门。
东华门和西华门是文武大臣上朝进入皇宫出入的城门,中国人有“文东武西”的传统。上朝的时候站在皇上跟前也是这个规矩,京剧二进宫不是有这么一句唱词吗?“文站东,武列西,各自分班站立在两厢”,这个站立方法俗称叫“站班”。
北门神武门则很少供人出入,平时就是关着的。宫内的用品多是从这进入,宫内的废弃物生活垃圾从这里运出去,据说故宫北面的景山就是故宫垃圾场堆起来的。
当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就是从神武门进入故宫的、至今,神武门的匾额上还有一个箭痕据说就是他的所为。
“内九外七”十六个城门说完了,现在还遗留的有前门、正阳门和德胜门三座旧城门和2004年重新修建的永定门。
有人一定会问,你说的这十六座城门里没有前门呀?对,前门其实是正阳门的箭楼,也称作箭门。
一座城门不仅是出入的方便功能,它是一个设计完整的防御体系。由箭门和城门组成,两个建筑物之间是城墙形成一个方块的连接,俗称“瓮城”。过去,所有的城门都是由箭门城门和链接他们的城墙所谓“瓮城”组成的。前门就是正阳门的箭楼,他们虽然还在,连接他们的“瓮城”却已经没有了。可是,应该说,还能看见瓮城格局的,就是这两座城门了。
有一种老牌子的香烟叫“大前门”,那上面的城楼就是箭门,可能是因为这样它出了名,所以,提起正阳门的原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还有一座被称作最小的瓮城就是北海的团城,如果你想知道瓮城是什么样?北海的团城就是一个缩影。
说到这,外地的朋友一定会问,除了你说的这些,我们从北京的地名里还听到有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三个地方其实都不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北京城墙团团围住,这三个地方是除了正式的城门以外扒开的口子,或者叫新的通道。其中复兴门和建国门是日寇时期开辟的通道,和平门则是在民国时期打开的一个口子。北京有些地名反应了这个情况,比如“豁口”、“新街口”等等。原因是,随着北京人口和车辆的增加,原有的城门已经不足以应付大家的出入。
北京的旧城门究竟是何时拆除殆尽的,我没有统计,我小是时候住在安定门附近,那个时候安定门城楼还在,箭楼已经没有了。城墙虽然残破但是还有,我经常爬上去玩耍。
有一个现象让我想起,那个时候咱们国家的燃料紧张,汽车开始使用煤气做燃料,每个公共汽车的顶上都背着一个煤气包,我记得当时的公交车是大鼻子的美国道奇,背着这种煤气包出入安定门城门。现在想起来,真为坐车的捏一把汗。因为那个大包里就是煤气,这要是遇到火……这样算来,至少安定门在六几年还没有被拆除。
后来我搬到东郊,离着建国门很近,那个时候,东便门的城楼也没拆,只是破烂不堪,我还经常从里面爬上去。那是六六年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