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跟院门的功能是一样的,就是为进出城的需要。北京的城门在大的用途上都有专门的作用。比如外城的朝阳门,正东三十公里就是通州,通州那个时候是漕运码头,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从南方各地运来的粮食和物产,多是从京杭运河运到通州,再从通州进朝阳门运入城内,是城内粮食和食品进出的地方,可见朝阳门当初是外城重要的一个地方。

再比如外城的西直门,从门头沟运来的煤炭多是从西直门进入。北京过去叫苦海,意思是说,它最早是一片汪洋,所以,地下的水甜水很少,多是苦井。北京除了几条不大的河流还是绕城而走,基本上没有天然湖泊。过去北京人的饮水都是靠井水,所以,北京叫井的地方就多,比如双井,高井,东小井,西小井,王府井等等。虽然井多,皇上可是不喝这个水,宫里的饮用水多是靠从京西的玉泉山用水车运到宫里。运水是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水源要有专人把守,运水的途中要有专人护送。并且,水一旦装进水车就需要昼夜不停一直运到宫里,因为怕半路有人下毒。担任看护泉眼 和运送泉水的都是皇上信任的八旗兵。主要是厢蓝旗负责这个差事,皇上的饮用水也是从西直门进入京城的,除了专用的皇供用水,西直门是煤炭进入的地方。

中国的皇上从秦始皇开始就非常注意安全,他出游的时候想了用很多辆一模一样的车来混淆真假,看来,他们重视这个问题不是没道理的。

记得前几年有个报道,好像是瑞士还是瑞典的一个首相在路上被人行刺,因为这个首相是走路上班的。这在中国很难想象,别说是走路上班,前呼后拥的车队尚且不放心,看来瑞士的当官的缺心眼,我们的当官的聪明得多。

对于北京的城门还有两种说法,一个是“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再有是“里九外七皇城寺,五坛八庙一口钟”。

不闹腾了,还是我自己说自己的。

刚才咱们提到了朝阳门、永定门、西直门、德胜门和安定门五座城门。这里,除了永定门是属于外城以外,其它的都属于内城,内城还有,东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这样算起来内城是九座城门。

外城有七座城门,除了刚才说的永定门以外,还有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和广安门。

皇城四说的是:天安门、地安门、左安门和右安门。

这是皇城的圈,跟老百姓是没关系的。

还有一座寺庙是黄寺,这是一座喇嘛教的寺庙,也是皇家供奉的寺庙。所谓喇嘛教就是藏传佛教。

以上说的就是所谓“里九外七”的城门和这个“皇城寺”,还有说“皇城四”的,这里的“四”指的是天安门、地安门、左安门和右安门。

“九门八点一口钟”其实说的的是报时,报什么时呢?就是开城门和关城门的时间。城门不是老开着,每天都要开,每天还得关上。用什么办法通知呢?那就是“打点”,这里的“点”指的是一种铜铸的桃形的东西,现在有的庙里还有。每个城门都挂着这样的东西,到了开城门或者关城门的时候就敲响它。九个城门有八个都是打点,唯独崇文门是打钟,据说这是明代的事,那口钟是要镇住龙王。

这就是“九门八点一口钟”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坛八庙一口钟”,他们分别是天坛、日坛、地坛、月坛、先农坛合称“五坛”,与历代帝王庙、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火神庙、堂子、寿皇殿(景山公园)、昭显庙、凝和庙、宣仁庙八庙合称“五坛八庙”。

其中太庙是皇帝的家庙,其他几座庙除了寿皇殿以外基本都没有了。“一口钟”指的是北京鼓楼里面的那口大钟。

这口钟虽然在文革期间没有被砸了,但是,文革期间被封闭了很长的时间。

鼓楼也叫钟鼓楼,因为除了鼓楼还有一个钟楼。在古代的城市里都有,是报时用的。清晨是敲钟,傍晚是敲鼓,所谓“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

过去,谁都可以进去看,甚至敲一下钟,现在是每年的春节供大家敲钟,可是不能白敲,要给钱的。

当初拆北京城的时候没人跟老百姓商量,现在留下这些东西也是祖宗的产业,可是要找老百姓要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