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门有“里七外八皇城四”的说法,也有“里七外九皇城寺”的说法,关于这两种说法,我会慢慢的解释。
应该说,北京城初具规模是在元朝,但那个时候,出了蓟门桥的元大都以外,北京基本还是荒凉的。也就是说,没有具备城市的规模。这也难怪,游牧民族认识的是家而不是城。记得有一种传说,元朝的大将打到了北戴河看见了海,于是就止步不前。立刻派信使禀报皇上,因为他们觉得是打到了天尽头。于是皇上(跟我一样的没见识)回旨说,那就稍微向右,没有GPS的元朝兵马扫尾向右的移动了一点儿,长驱直入的一直打到了云南。
有人会问,稍微往右一点就能长驱直入的打到云南?这很简单,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真正叫北京城具有城市规模的是明朝,所谓刘伯温修了八臂哪吒城。明朝人比元朝人聪明吗?我看不是,因为汉人建都城在北京之前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让明朝人怎么吃手把肉,那他不如元朝。
这会有点晕,一会我接着说。
北京如果不是因为种种原因拆除了几乎所有的城门和城墙的话,是一座非常严整的建筑体系,是一座规模庞大举世无双的古城。
熟悉北京地图的都能看到,北京的城区的原始样子是一个“凸”字形状。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其实,如果按照清朝的计划,应该是个“回”字形,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外城了。内城已经在元朝特别是明朝的努力下修成,到了清朝,外城修了南面的以后,就没有了钱,所以,只好把他们与内城联通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了。
所以说,时代在进步,如果清朝政府要是拿出咱们现在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那样花钱不眨眼的精神,我们今天看到的真是一个完整的两道城郭的北京城。
即使是这样并没有最后完整修成的北京城,在后来更不幸,今天,只剩下前门,正阳门,德胜门以及东便门四座城楼是旧有的,还有一座永定门是重建的,其他的城门城墙踪迹全无(东便门的古观象台还有一段城墙,是后来搜集旧城砖修复的)。
关于修建城门和城墙,这在中国古代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非北京独有。把城市街区用城墙围在里面,主要是御敌。城门当然是出入方便的办法,其实,仔细想起来,城的概念应该是源于院子的想法,有院墙,院门。院墙是为了安全,院门则是出入之便,城是院子的升级版。
我们再来看看欧洲的城堡,在结构上很多地方与我们不谋而合,外有城墙内有城堡,但是,观念不同。
外国人的城堡是保护自己某一个家族的,当然应该是显赫的家族,并没有把全体的老百姓圈起来,我们则不然,是把所有治下的人都圈起来。
照这样猜想,如果把外国人的城堡称作贵族文化的话,那么中国的城墙就是一国的文化。
所以,直到今天,外国人的民居没有院子只有房子,我们则不能想象只有房子没有院子的住宅。即使是现在的小区,多数也有类似于院墙作用的设施。
从中国统治者的观念来说,不仅保护自己也要保护老百姓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任何一个当官的都认为自己是民至父母,老百姓则是子民。当爹妈的不管孩子这不像话,这样看来这应该比西方先进。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看到西方的历史记录里,有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僚把自己说成是民之父母的,西方人自私,当了皇帝和当了官也没想到有这个责任。
在今天的西方更是江河日下,老百姓或者议会一急眼就可以弹劾总统,这成何体统?这就是说,把爹妈随便的就赶出门外,这不是不孝吗?难怪中国人到现在也接受不了这个规矩,这实在是和中国人的传统背道而驰,因为古人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