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几句题外话。

关于北京作为首都的发展模式,其实这不是一个现在的话题。早在49年以后,就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广泛地争论过,北京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应该说,关于这个想法和预判也是随着时代而与时俱进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北京作为一座除了宫殿几乎就是一个乡村模样的城市,人们希望改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她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我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直到我小的时候,北京的大部分平房里甚至还有土炕。说真的,北京那个时候唯一和乡村的区别,就是多了城墙和宫殿,以及皇家的园林。

大家知道有个建筑学家叫梁思成,当时,新政府曾经和他讨论过关于北京未来的发展格局和样式。梁思成的意思是,学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城市的扩大用建立新城的方法,把原来的旧城保留原来的风貌。

西方的很多国家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有旧城和新城之分。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符合人们的看法的,但是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时代,人们急切的需要城市工业化的实现。北京作为一个首都,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简直就不可想象。这样的想法不但老百姓有,领导层也有。所以,毛爷爷就说,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工厂的烟囱。

显然,梁思成的想法被否定了。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北京人口随着全国各地人的涌入迅速膨胀,交通,住房等等一切都陷入拖后腿的局面。于是,北京开始大规模的拆除那些既占地又“无用”的旧建筑。比如牌楼,城墙等等。

今天北京的二环路,基本就是过去北京城城墙的所在地。只不过,迅速现代化不仅是要靠愿望,还要有经济实力。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我们不能立刻投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北京除了扩大的她原有的面积,改善交通和民用设施的一部分现状以外,居住基本还是保留了过去的模式。并没有现代大规模的房地产的出现。这不仅是经济实力问题,也有我们社会制度是公有制的问题。要知道,中国人拥有房产和汽车只是近几年的事。

抗美援朝以后,中国后来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过程例如大跃进等等不是本文议论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到底,真正改变北京原面貌,让她几乎判若两人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年的事。

那么,就牵涉到了我前文说的,当人们认识到对传统风貌的保存,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意识和文化继承问题的时候,北京除了几个过去有名的官宅,一座皇城和几处皇家园林,以及有些还算保留下来的民居院落,你几乎找不到她了。不仅北京是这样,全国很多古老的城市也是如此。以至于我们要想看到真正的古城,需要去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山西平遥去看。

所以,很多经常旅行的人会发现,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并没有新鲜感,因为他们都变得一母所生,模样都差不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