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去过很多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吃一下当地风味的小吃,或者代表当地风味的东西。有些不但很美味,还能找到北京小吃的源头,特别是在黄河以北的地方。北京过去是,现在是,恐怕将来也一直会是各地人汇集的地方。那么他们就必然的把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风俗带到北京,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北京生活的一部分。遗憾的是,作为当地特色的食品和小吃,在全国很多地方,知道今天仍然是他们生活和饮食的一部分。这种传承一直延续,因为是他们生活的必须。而在北京,小吃已经成为了文化遗产,一种摆在文化这个地位上的象征物。它离北京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北京的小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

那么我们如果深入到北京的家庭,看看他们的日常饮食就会发现,简单,单调,乏味。似乎北京人的吃就是为了解饱,而不是为了解馋。在北京人的饮食中,美味和特色已经不占主要的地位。

北京人的住:

所以,北京人别不爱听,讲美食,北京不但不是一流,恐怕真的排起位来,应该是十名以后都不止。

那么北京人住的怎么样?一说到住,很多人立刻就想起了“四合院”。先别说是不是北京人都住在四合院里,四合院是不是北京独有呢?不是!

四合院是北方民居的一种形式,在很多地方都有的。也就是说,四合院也是引进的。

真正说起来,四合院其实说的是那种过去在北京是有身份的人住的,格局式样都有讲究(关于四合院找个时间再讲,因为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甚至是有地位限制的,随便的盖是不行的。

北京的老百姓,大多数是住在大杂院里。什么叫大杂院?就是院子里虽然是东西南北的盖着房子,中间一块空地,但是房子各式各样,有的干脆就住在“排子房”里。“排子房”顾名思义,就是一排一排的房子。这些排字房和四合院之间的间隔就是走道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胡同。

所有的胡同都汇集在主要的交通道路上,这个道路就叫大街。北京很多的胡同不是预先设计好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胡同这样的形式也是北方的形式,在北方其他城市的居民区里,这样的胡同很常见。

不同的是,北京人给他们起的名字是北京独有的,据说胡同这个叫法还是蒙语译音。

另外,北京的胡同很多都是有名字的,这和其他地方的胡同不同。

北京人有句俗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多如毛。我小的时候,经常是流窜于这些迷宫一样的胡同里,以找到新的路线为显摆的资本,所以,叫我“胡同串子”我是名副其实的。

北京人住在大杂院里一直可以追述到今天,现在你仍然还能看到这些大杂院。

直到八十年代,北京的高层建筑要数现在的北京饭店,高层的住宅楼要属前三门的那几座框架式结构的住宅楼。有一部电影叫《鸳鸯楼》就是在那拍的。

今天的北京高楼密布,大家一定会认为,北京人都住在里面去了,哪儿有的事?可以这么讲,北京人住楼房的比例和外地人起码是一比一,在高档社区里占的比例更少。

大杂院是北京人的回忆,也是那个时候人情味浓的原因。因为他们住在一个院子里,不是亲戚但是比亲戚来往的多。北京人有句俗话,“有事瞒不住街坊”就是从这来的。随着改革开放,房地产的兴起,北京的房地产的开发已经据全国前列。不但是大杂院四合院拆得差不多了,就连周边郊县的耕地也所剩无几。

大概是预感到有什么不对劲,近年来,北京采取了内城民居保护措施。比较出名的胡同和院落不再允许拆了,国家出钱修缮,取暖改成天然气。郊县的耕地不允许在被占了,可是已经晚了。如果您来北京去郊县看看,几乎就没有了耕地。北京已经没有农民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