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京人的幽默和调侃
从地域上来说,北京不算山清水秀,物产也不算丰富,唯一是一个被皇上看好的风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北京西邻太行,东距渤海,南边一马平川,最主要的是,北边距离大漠只有四百多公里,要知道,从秦汉开始,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一直就是大患。元朝和后来的清朝选择在这建都,都是看中了这块地方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而明朝的朱棣从南京迁都至此,除了躲避他篡取侄子的皇位的压力以外,也是为了防备北漠的凶顽。
那么,北京人是不是就是个受气包呢?虽然说不是,可是效果是如此。哪有天生的受气包?受不受气不是你是不是这种人,要看你真的是不是受气。
其实,幽默这个玩意儿,不仅是北京人有,几乎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幽默风格。我们只知道幽默能够引人发笑,可是我们大概不注意,幽默其实还有一种排遣痛苦,抒发无奈的作用,或者这才是幽默的真正起源,所以,幽默这玩意更多的是来自老百姓中间。
老百姓憋屈,不满,难过,可是不能说,怎么办呢?来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
大家都知道相声产于北京,其实,相声也不是独自的创立,他跟其它的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大鼓,评书,数来宝等等都是它的老师,而在这些形式里,相声的元素很多,特别是京剧的丑角,那其实就是相声。
相声受欢迎是因为,它就是利用幽默的作用。用调侃的方式来说一些正规方式和场合不能说的话,用快乐来稀释生活的痛苦,加上相声是一个纯粹民间的表演方式,过去的地位与杂耍差不多,不能引起官方的注意,又能服务于老百姓,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关于我对幽默的看法,有一个例子可以支持我的观点。那就是,红遍中国的赵本山以及他的赵家班。他们都是来自生活的底层人物,包括赵本山本人在内的赵家班,几乎在成名之前都有食不果腹的经历。
相声的语言也是老百姓的语言,跟听众几乎是零距离。他们不过是把生活中的百姓语言搬到了台上而已。当然,过去的相声连上台的资格也没有,就是在地上画个圈站在那一说而已。
听相声是最能够体现北京人的幽默了。
常来北京的人还发现,北京人能侃。北京人为什么能侃呢?其实也是于刚才说的情况差不多,聊天神侃也能够解脱生活的压力。
还有人说,北京人老侃大事,什么伊拉克和美国人开战,他的军队哪去了?什么卡扎菲被枪杀绝对是中情局干的等等。说大事是因为,大事在北京听到的多,大人物在北京的多,再说,说大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不负责任,北京人有一句俏皮话“家雀配老鹰,我一说你一听”。说的痛快痛快嘴,听的一笑了之,两全其美。
另外,在北京的管束太多,说真话,说实话,说眼前的事,危险系数要比其它的地方大。
粗略的说了说北京人的性格,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我理解和感受的北京人的性格,再来说说北京人的衣食住行。
有人问,不是说北京吗?怎么都是北京人?说北京不说北京人,就跟说全聚德不说鸭子一样。我想只能捋着北京人这条线,反映一下北京,是不是好办法?当然不一定,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办法,北京人讲话,脑袋瓜儿不够用的怎么办?冻豆腐,没法拌(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