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前滹沱河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其是中国北方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成为物产丰富、轻纺工业发达的富庶之区,成为处于扼燕晋咽喉、居南北通衢要冲的交通要道,以东垣(真定) 为中心的这一区域成为战略要地,从中国社会进入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成为政治家、军事家开基创业的风水宝地。有代表性的,除了东汉光武刘秀在真定转命运、奠基业外,还有一位,就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乱局中,据真定、定中原、统一中国北方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是在中国北方的战乱中崛起的。

  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后,大封诸王,为内乱留下隐患。晋武帝死后,惠帝昏庸,大权旁落,贾后擅政,致使八位王爷造反,史称“八王之乱”。接着州郡大乱,直到东晋,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氐、鲜卑、羌、羯等族纷纷起而反抗晋朝,整个北方陷入战乱,旧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长期流动于漠北的鲜卑拓跋氏逐渐进入华北北缘,于公元396 年开始,攻常山,据真定(东垣),定中原,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乱局面,逐步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维持了200 多年的统治。

  而完成这一历史大业的正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拓跋珪少年多磨难


  拓跋珪,鲜卑族拓跋部人,母亲贺氏,匈奴族贺兰部人。

  拓跋珪所在的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构成单位。查阅《魏书》,可以看到拓跋氏族的历史。拓跋氏的原始居地大约在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北部一带。《魏书·礼志一》中记载,在北魏先祖居地,凿石室为祖宗之庙。这石室所在之处,就是拓跋氏族最早活动的地区。1980 年7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发现了这个石室。石室的发现,证实了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一带是拓跋氏族的最早居地。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这一地区向南移动。先是在被称为始祖的拓跋力微的率领下,进入现内蒙古兴和县一带。之后,于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公元258 年),迁于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北部)。

  拓跋力微死后十多年,其子录官继立。录官分部落为三部,一部居今河北沽原东南,一部居今山西阳高东北,一部居盛乐故城(今内蒙和林格尔北)。

  后来录官病死,猗卢统领三部,拓跋氏强大起来。这时正是西晋末年中原大乱的时候。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 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抗击匈奴族前赵刘渊的进犯,由于实力单薄,就派遣使者,向猗卢求援。猗卢派出2 万骑兵帮助刘琨打败了刘渊。于是,刘琨和猗卢结为兄弟。刘琨上表晋怀帝,任命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之地封为代公。猗卢以封地离自己的部落领地相距太远,民众不能相互连接为由,率领部落万余户,从云中入雁门关,向刘琨要求陉北地区。刘琨没有能力制止,又需要依靠猗卢援助抗击匈奴政权,就将娄烦、马邑、阳馆、繁峙、崞县五个县的百姓迁移至陉南,将这五县之地送给猗卢。于是,猗卢部益加强盛,开始立足于华北北缘。

  西晋最后一个皇帝愍帝于建兴三年(公元315年),进一步封猗卢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至此,拓跋氏正式在华北北缘扎牢了根基。

  拓跋氏正式立国,是从拓跋珪的爷爷什翼键开始的。什翼健曾在石勒后赵做人质,住在邺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什翼键时期,拓跋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有了更大的发展。什翼键在公元338 年即代王位,称建国元年,这是拓跋氏有年号之始。什翼键建立了百官,分掌众职,正式产生了法律。拓跋氏的部落联盟,至此正式具有国家的规模。

  在什翼键即位33 年后,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六年,即公元371 年,拓跋珪出生了。

  据史书记载,这拓跋珪是个奇童,生下来时就是个大胖孩子,体重比平常的婴儿重一倍,年纪很小就能开口说话。

  既然是异于常人的“贵人”,那就必然要遭受多于常人的磨难,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让他历经磨难,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不够九九八十一难,是成不了正果的。

  拓跋珪降生的时候,拓跋代国随东晋时期北方的进一步动乱,也已面临危机,内乱不已。什翼犍不断采取措施推进联盟向国家转变,引起联盟内部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就在拓跋珪出生前的几个月,部落内发生一场内乱。什翼犍的大将长孙斤在面见什翼犍时,忽然拔刀行刺,在一旁陪伴的拓跋寔舍身阻挡。这拓跋寔是什翼犍的世子,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寔生得力大无穷,又勇猛无比,此时,虽然被长孙斤刺中肋部,重伤不下火线,仍然奋力拼杀。想那长孙斤,作为大将,又有勇气刺杀什翼犍,绝不是等闲之辈,最后却倒在了身负重伤的拓跋寔面前,一命呜呼。但拓跋寔也终因伤势过重,不久去世。

  就这样,拓跋珪还没出世,就已失怙。

  祸不单行。

  拓跋部落内乱不已,又遭遇了外部强敌的威胁。正当代国有长足的发展时,东晋初年由氐族建立、和代比邻的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向代发起了挑战。代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在公元376 年冬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先派白部、独孤部南下抵御前秦大军,并未获胜。继而又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10 万骑兵,与前秦军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激战,又以失败告终。这时,什翼犍因病不能亲自领兵作战,不得不退避三舍,带领部众逃至阴山以北。原归附的高车部落乘机反叛,四面抄掠,使得拓跋部落族众不得放牧,不得已又返到漠南。后来前秦军稍有后退,遂于十二月返回都城云中。

  外患犹在,更大的内乱又起。

  这一次是祸起萧墙,由什翼犍的儿子们夺嫡争位引起的。

  什翼犍的嫡长子、拓跋珪的父亲寔和寔的弟弟翰都亡故,作为长孙的拓跋珪尚年幼,倒是什翼犍的庶子都已成年。不知什翼犍打得什么主意,此时虽然重病在身,到了不能亲自率兵抗击前秦的程度,却并没有确定王位继承人。

  这就给了心怀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说起来,这个人也不是外人,是什翼犍的近亲。

  早年间,什翼犍将国一分为二,分一半授予其弟孤。后来孤去世,孤的儿子斤没有得到继承权,于是心生怨恨,找机会搅局。

  这时,代和前秦还处于对峙局面。前秦军的前锋部队离什翼犍的大营不远,什翼犍妃子慕容妃生的6个儿子每夜带兵守护重病的什翼犍。这时,斤对什翼犍庶长子寔君说:“大王要立慕容妃的儿子,准备先把你杀了,所以让这几个儿子们每天晚上披甲戴盔,环绕营帐,伺机而动。”

  这个寔君,《魏书》评价他“性愚”,一点也不冤枉他,竟然就相信了斤的鬼话,决定先下手为强,先诛杀了这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杀的兴起,索性连老爹什翼犍也格杀勿论了。

  有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趁代国大乱,前秦军毫不费力地进入云中,群龙无首,代国部众纷纷逃散,代国灭亡。

  这场内乱的制造者寔君,做梦都不会想到,权没有篡到手,却帮了前秦的大忙,亡了自己的国家。更让他想不到的还在后头。按常理,前秦应该大大嘉奖他一番才是。为此,前秦的苻坚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一个最大的“奖励”。

  苻坚在灭亡代国以后,接见了代国长史燕凤,问代国动荡的原因,燕凤据实相告。苻坚很感慨地说:“这是天下最大的罪恶。”遂下令将寔君和斤捉拿押解到前秦首都长安,授于两人大“奖”—— 车裂。

  符坚还想将拓跋珪迁于长安,经燕凤固请作罢。拓跋珪在母亲的带领下,流落到贺兰部避难。

  苻坚接受燕凤的建议,把代民分成二部分,让铁弗刘虎的两个后人刘卫辰和刘库仁分别统领,刘库仁统黄河以东,刘卫辰统黄河以西。

  刘库仁所统领的独孤部,原为匈奴人的一支,因与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为了寻求庇护,拓跋珪的母亲又带着他由贺兰部来到独孤部,依附刘库仁。刘库仁是个讲义气的人,不以废兴而改变自己的意志。再加上与拓跋氏有另外一层关系:什翼犍是他的舅舅,所以,虽然此时拓跋珪成了亡国的流浪者,但刘库仁奉事拓跋珪恩勤周备,常对诸子说:“这孩子有凌驾天下的志向,必定能重新恢复和光大祖业,你们要恭敬地对待他。”这样,拓跋珪母子得以安居。

  安稳日子没过几年,厄运又一次降临了。384 年十月,刘库仁被叛乱者所杀,刘库仁的弟弟头眷收拾道武帝生死滹沱河乱局,统领了库仁部众。时间过了没有一年,独孤部内乱再起。385 年八月,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死叔叔刘头眷,又要杀掉拓跋珪。多亏了有贵人相护。一个是拓跋珪的姑姑,她是刘显的弟弟刘亢埿的妻子,知道了这一消息,急忙告诉了嫂子贺氏。另一个人是刘显的谋主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也暗中派其部人穆崇、奚牧将刘显的图谋密告拓跋珪。

  眼看着拓跋珪命悬一线,多亏了贺氏夫人历经变乱,历练得有勇有谋。她临危不乱,夜晚招待刘显饮酒,想法把刘显灌醉,暗中,安排拓跋珪和代国的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乘着夜色轻骑出逃。这还不算,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等到天向明,贺氏潜入马厩,故意惊动马群,让刘显起来看视,贺氏乘机放声大哭:“我儿子刚才还在这里,现在忽然找不着了,你们之中谁杀了他?”这么一来,刘显因此没有马上派人搜寻拓跋珪,为拓跋珪顺利出逃赢得了时间。

  拓跋珪平安逃到贺兰部,投奔舅舅贺讷。贺讷听了拓跋珪的遭遇,又惊又喜,说:“你若是复了故国,可别忘了老臣哦!”

  拓跋珪笑着说:“果真如舅舅所言,不敢相忘!”

  这一年,他15 岁。

  贺氏的从弟、刘显的外朝大人贺悦率其部归附了拓跋珪,刘显大怒,准备杀掉贺氏,贺氏逃到刘亢埿家,在神车中藏了三天。刘亢埿举家为贺氏向刘显求情,刘显才免了诛杀贺氏。

  不久,贺氏也来到贺兰部,母子得以团圆。

  危险并没有远离拓跋珪。此时,刘显的部下陆续脱离刘显,投奔归属拓跋珪。拓跋珪如此深得人心,引起了一个人的嫉妒。嫉妒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位舅舅—— 贺讷的弟弟贺染干。贺染干全然不念骨肉至亲,竟然动了杀机,派了党羽侯引七突去刺杀拓跋珪。代人尉古真得知消息,告诉了拓跋珪。拓跋珪有了防备,侯引七突不敢轻举妄动。贺染干见消息泄露,怀疑尉古真泄露了他的图谋,把尉古真抓起来拷问,用两条车轴夹住尉古真的头,并弄伤了一只眼睛。如此残酷用刑,尉古真始终不承认,贺染干抓不到真凭实据,只好把尉古真放掉。贺染干仍不罢休,见别人指靠不上,就从幕后跳到前台,亲自带兵包围了拓跋珪营帐。贺氏从容走出营帐,以长姐的身份,大声呵斥贺染干:“你杀我儿子,把我置于何处?还认我这个姐吗”贺染干被叱骂得羞惭而去。

  苦撑苦熬的日子,终于走到了头。这一天,是随着前秦的土崩瓦解到来的。

  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地要统一中国南北,384 年发动90 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在淝水,苻坚被东晋8 万兵力打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苻坚受伤,只带了10 万人马回到长安。前秦政权一蹶不振,苻坚也在385 年为羌族人姚苌所杀。此前被符坚征服的北方各族纷纷独立,重新建立自己的王国。

  这给了拓跋部重新崛起的机会。不久,原什翼键联盟的许多部族首领陆续汇集到贺兰部,决定重建拓跋部落联盟。386 年正月,参加联盟的各部落南下,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召开大会,推举拓跋珪为代王。这时,联盟管理机构仍基本沿袭什翼犍时期的体制,主要管理日常事务的是四部大人和管理来归附的外族人口的南、北二部大人。拓跋珪仿照汉族王朝改元的做法,把这一年称作登国元年。登国元年(386 年) 四月,拓跋珪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代”,改称魏王,七月,迁居盛乐。他推行的第一个国策,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让民众休养生息,这让饱受战乱的国人无不欢天喜地。这也为北魏政权的巩固和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拓跋珪16 岁。


  黄河边魏燕决雌雄


  时间一晃过去了10 年,羽翼渐丰的拓跋珪,开始向中原推进,开始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

  拓跋珪向中原推进是从解决和后燕的争端开始的。

  拓跋珪的南部是鲜卑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后燕是淝水之战后鲜卑慕容部人建立的政权,这时的疆域主要在幽、冀、平三州,都城设在中山(今河北定州)。386 年后燕主慕容垂称帝。本来,拓跋氏和后燕的关系是很好的,论族属,北魏和后燕都属于鲜卑族,拓跋珪的祖母又是慕容垂的姑母。有了这两层关系,在拓跋珪复国活动中,慕容垂自然是全力支持和鼎立援助。

  那是386 年,正是拓跋珪复国之初,他的地位很不稳固,很多人并不把他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捣乱的,图谋夺权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刘显仍然耿耿于怀没有杀掉拓跋珪,这时候,更不会让拓跋珪安安稳稳当权主政,便又想了一招,在拓跋珪刚刚定都盛乐一个月,即386 年八月,派兵把窟咄护送到拓跋氏。

  这窟咄不是别人,是什翼犍的少子、拓跋珪的叔叔。当初前秦灭掉代时,苻坚把他接到了长安,让他在太学读书。淝水之战后,长安变乱,窟咄随西燕慕容永东迁,被封为新兴太守。这时,又被刘显抬了出来。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阴招。按拓跋氏原有的王位继承习俗,是立少子,窟咄一来,拓跋珪的麻烦可就大了。各部落都动摇起来,引起骚动不说,就连拓跋珪的左右属下,也蠢蠢欲动,阴谋劫持拓跋珪,以应窟咄。

  眼看和窟咄的较量没有一点胜算的希望,拓跋珪不能束手等死,三十六计走为上,就再一次溜之乎也,一口气跑到了阴山北,重新投靠贺兰部。躲是暂避锋芒,不是彻底认输。拓跋珪紧急派人去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很仗义,马上派儿子慕容麟领兵6000余人支援拓跋珪,和窟咄在高柳(今山西阳高) 激战,窟咄几乎全军覆灭。之后,拓跋珪又和后燕军联合打败了刘显。从此,拓跋珪不但在云中站稳了脚

  跟,而且活动范围推进到了雁门、代郡一带。在这一系列的事变中,拓跋珪也巩固了个人的权力。

  随着拓跋部的迅速强大,魏和后燕的联盟开始出现裂痕并日益扩大。慕容垂一定是把自己看成是拓跋珪的大救星了,对拓跋珪的国事,关注度太高,常常不请自到,插手拓跋珪对四周部落的战争,引起拓跋珪与日俱增的不满。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更为让拓跋珪不能容忍的是,登国六年六月,慕容麟竟然把贺讷擒获为俘虏,这可是拓跋珪的亲舅舅,拓跋珪当初答应舅舅,复国后“苟富贵,不相忘”的。这不是生生地往拓跋珪眼里杵棒槌吗?拓跋珪出兵救援,慕容麟才释放了贺讷和部众。慕容垂扣留出使中山的拓跋珪之弟拓跋觚为人质,强迫魏向后燕提供战马,拓跋珪断然拒绝。

  这样,魏、燕矛盾激化,终至公开决裂,拓跋珪转而和西燕联络,建立友好关系。394 年后燕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时,拓跋珪出兵帮助西燕抵御后燕。西燕和后燕,本是同族同宗,西燕国主慕容永是原前燕王的支属,慕容原占据长子后,无意东归,而是下令诛杀慕容垂弟兄子孙,称帝改元,这样,和慕容垂结下不共戴天之仇。现在,拓跋珪出面援助西燕,慕容垂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两国只有兵戎相见,在战场上讨说法了。

  北魏登国十年(395 年) 五月,后燕正式出兵伐魏。可以说,后燕调动了国之大部精锐,除了由太子慕容宝亲自挂帅,还派出了四位王爷领兵,以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8 万兵马为主力,从五原郡的方向进袭拓跋珪,以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各将步骑1.8 万人殿后。出征前,散骑常侍高湖劝谏慕容垂,说:“魏与燕世代结为姻亲,当对方有难的时候,是燕及时解救,才使魏得以存在,而魏对燕的回报也非常深厚,魏、燕结好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其间因求战马一时没有得到满足,就扣留拓跋珪的弟弟,理屈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突然兴兵击魏?拓跋珪沉勇有谋,幼年就历经磨难,现在又兵精马强,不能轻视他。而我们的皇太子年富春秋,正志高气锐,现在委以率兵出征这样的重任,必然轻视魏军。如此一来,万一不能如愿,那就大伤威望,损失惨重。请陛下深思熟虑。”高湖的谏词,言辞很是激切,却让慕容垂恼怒不已,下令罢官撤职。

  后燕大军如期出发了。10 数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后燕将士看到自己如此阵容,无不骄傲万分,这一役,还不是秋风扫落叶一样,把魏军打趴下?

  可是,事态的发展,却是不幸让高湖言中。

  和后燕兵将的骄横相反,得知后燕大军袭来,拓跋珪不敢轻敌。在北魏,也和后燕一样,在事关国家社稷安危的关键时刻,总会有有远见卓识的臣属勇敢站出来,对君王的决策直陈利弊。拓跋珪的属下张衮建议,避开后燕的锋芒,将部落、畜产转移到千里之外,待后燕军疲惫时再图之。乍一看,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逃跑主义。但是,拓跋珪和慕容垂正好相反,听从了张衮的建议,把主力、畜产等转移到了黄河以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 地区。

  后燕没有遇到抵抗,轻易攻占了五原,把在这一带垦荒的拓跋氏别部三万户掠走,又推进到黄河边,打造船只,准备渡河与魏军决战。

  拓跋珪一方面在黄河边构筑工事,派兵把守,监视后燕军的动向,同时遣兵调将,分兵三路,切断燕道军的后路。一方面又派遣使者到邻居后秦求援。八月,拓跋珪集结兵力,九月大军赶到黄河边,与慕容宝隔河对峙。

  这时,燕军已将渡船造好,慕容宝选了一个适合渡河的好天,列兵布阵,登船过河。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天有不测风云,登船时,天还是好好的,河面上风平浪静,可是,船到中流,老天爷突然变脸,一时暴风骤起,渡船失去控制,有几十艘船被刮到对岸,白白给魏军送去了300 多俘虏。魏军也算仁义,又悉数把他们放还。

  慕容宝意欲重新整顿队伍渡河。这时,从对岸的魏军阵地,传来了后燕使者的喊话:慕容垂病死。

  这是一个致命的消息。突如其来的变故,把后燕的将士打蒙了:后燕的使者怎么跑到魏军的阵地给自己人传信息?

  原来,燕军进发时,慕容垂确实有病在身。等后燕军占据五原后,慕容宝就陆续派出使者回中山。他没想到,拓跋珪封锁了通往中山的道路,后燕传递消息的使者都被魏军抓获,致使慕容宝几个月得不到慕容垂的病况消息。这时,两军阵前,拓跋珪迫使这些被抓获的使者隔河向慕容宝喊话:“你的父亲已死,为什么不早回去?”

  慕容宝和一起来的亲王、将士忧恐不已,军心立时大乱。

  燕军中有一个叫靳安的术士,这时对慕容宝说:“天时不利,燕必大败,速去可免。”劝慕容宝快速撤军。慕容宝没有听从。靳安只得告退,对人叹息说:“我辈都要弃尸荒野,不能归故土啊!”

  这时,慕容麟手下的几位将士认为慕容垂确实已死,密谋作乱,奉慕容麟为新的燕主,图谋泄露,都被处死。这样一来,慕容宝、慕容麟互相猜忌,为后燕很快灭亡埋下了祸根。

  两军隔河又对峙了十数天,战事拖延到十月,塞外已是严寒隆冬,燕军的处境一天天变得艰难起来。慕容宝无心再战,在一个茫茫寒夜中,烧毁船只,撤军开拔。此时河未结冰,慕容宝认为魏军不能渡河,大胆离去,连掩护的部队都不安排。

  谁知,没多久,黄河就结冰封河,拓跋珪领兵渡河,留下辎重,亲率2万多精骑,向魏军撤退的方向紧急追去。

  燕军退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南杀虎口附近),狂风骤起,黑气如堤坝一样,从燕军后面袭来,转眼覆盖在全军头上。军中有一个叫昙猛的人,向慕容宝陈述,这是魏军就要追到的征兆,建议慕容宝派兵断后抵御。燕军将帅们总认为魏军还在远处的黄河边上打转呢,这么快就追了上来,岂不成了神了?因此慕容宝笑了笑,并没当回事。生死关头,昙猛不敢轻易罢休,一再请求,惹得慕容麟不耐烦了,发怒说:“以太子殿下的神武,我军的气势,足以横行沙漠,魏军怎么敢远道而来?这昙猛纯粹是妄语惊众,扰乱军心,应当斩首示众。”昙猛泣涕着说:“当年苻坚以百万之众,在淮南大败,正是因为自恃人多而轻敌所致。”在场的司徒德也劝慕容宝听从昙猛的建议,慕容宝这才派遣慕容麟率三万骑兵断后,以备不测。但是,慕容麟压根就认为昙猛是胡言乱语,所以,做什么断后防备?只是优哉游哉地纵骑游猎罢了。主帅都是这样,一般兵将可想而知。慕容宝派出骑兵去侦察魏军的动向,这些骑兵只跑出十几里,就解鞍就寝。

  而拓跋珪却是带领魏军日夜兼程,终于在参合陂赶上了燕军。这一天日暮时,来到参合陂西,而燕军正在参合陂东的河边宿营。拓跋珪分派兵力包抄燕军,士卒衔枚,马匹束口,悄悄行进,日出时,登上山顶,居高临下对着燕军营地。

  燕军正要出发东行,猛然看到两边山顶如从天而降的魏军,士卒立刻惊扰大乱。拓跋珪不给燕军整军阻击的机会,立即纵兵杀来,燕军纷纷跳水逃命,人拥马踏,踩踏而死、溺水毙亡者超过万人,另有四五万人放下武器,束手被俘。只有数千人逃脱,慕容宝等人只是单骑逃脱。这一役,燕军损失惨重,除了万余士卒阵亡、四五万士卒被俘,被俘、伤亡的还有大批文官武将,陈留王慕容绍被杀,鲁阳王、桂林王、济阴公等文武将吏数千人被俘,另有数以万计的巨额兵甲粮货都成了魏军的战利品。

  怎么处理俘获的后燕将吏士卒?起初,拓跋珪有长远的考虑,选取后燕将吏中有才干的人,如后燕代郡太守贾闰、贾闰从弟昌黎太守贾彝、太史郎晁崇等留下,其余全部发给衣服、粮食,遣还后燕,以此来感召中原人。这很是有政治家战略眼光的举措。可惜,他身边的人患了短视症。中部大人王建进言,把这些俘虏放掉,这是万万不可以的。他说得振振有词:“燕人众强盛,现在倾全国力量而来,我们侥幸获胜,不如把这些俘虏全部处死,这样燕国国力就空虚了,我们再攻取就容易了。”面对属下进言,这拓跋珪和慕容垂拒不纳谏正好相反,是太容易听纳部下的进言了。这不,王建的一席话,竟让拓跋珪放弃了自己具有战略远见的决策,改变了主意,将被俘的四五万人悉数坑杀。

  如此滥杀无辜,一念之差的决策,为他后来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制造了很大困难。

  如此惨败,对于后燕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如磨盘压在后燕君臣的心上。十二月,慕容宝败退回中山,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向父亲慕容垂提出,再次发兵攻魏。慕容垂同意,立即调兵遣将。将慕容隆的平洲龙城兵和慕容盛的蓟州兵调入中山,做好准备,等来年天气转暖,再伐北魏。

  第二年(396 年) 正月,两地精锐之军的到来,让被失败的阴影笼罩的后燕军民士气大振。慕容垂不失时机,再次发兵伐魏。有人对后燕主慕容垂说:“北魏以参合陂之捷,已有了轻视太子之心,只有陛下的神威和胆略,才能慑服北魏。不然的话,必定会成为我们的后患。”三月,慕容垂不顾疾病缠身,带着病体,亲率大军,秘密出发,经天门、逾恒岭,凿山开道,出其不意直扑魏地云中。燕军先锋出其不意攻占了魏的平城,掠魏人三万。

  这时的北魏,可能还没有从年前的胜利喜悦中醒过来,毫无防备,拓跋珪正在东部巡视。遭此突如其来的打击,立时军心动摇,连一向沉稳的拓跋珪也一时手足无措。

  先锋首战告捷,慕容垂急忙督率大军向平城进发。途中,路过参合陂,上年征讨北魏而阵亡的后燕将士的积骸在路边堆积如山,慕容垂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无动于衷。他在路边设祭悼念,军士一起痛哭,声震山谷。慕容垂本来是带着病出征的,受此刺激,惭愤交加,疾兵加重,竟至呕血。

  慕容垂在平城呆了十来天,眼看病情转重,只得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满腔的无奈,打道回府。走到上谷沮阳(今河北怀来),竟至亡故。

  轰轰烈烈的伐魏,又一次功败垂成。


  拓跋珪滹沱灭同宗


  中山城,前燕忙着为慕容垂发丧,之后,又是慕容宝即位,改元、调整官员,忙得不亦乐乎。

  而这时候的拓跋珪,也没闲着,正忙着改制—— 弃王称帝。他接受部下规劝,称尊号,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改制完毕,有人建议进军中原,这正合拓跋珪心意,欣然称善。北魏在云中、代地200 多年,自此开始踏入中原。

  后燕新主慕容宝荒怠无能,很是让国人失望。雪上加霜的是,伐魏失败,从辽西进入中原的辽西王慕容农没有返回辽西,而是出任都督并、雍、益、梁、秦、凉六州诸军事,并州牧,镇晋阳,他把部属数万之众迁移到了并州。因为并州连年遭遇战乱,并无粮食储备。这一年又逢早霜,本来没有多少收成,燕民无力缴纳军粮,慕容农却一味催缴,民众叫苦不迭,竟然有人跑到北魏,告知实情,招魏军乘势进军燕地。

  396 年八月,拓跋珪亲率40 万大军,挥师南下,兵分两路,一路东进,出居庸关,进袭幽州。一路由拓跋珪亲自率领,南出马邑(今山西朔州),向并州进发,一路浩浩荡荡,史书记载“旌旗二千里,鼓行而进”。不久兵临晋阳(太原) 城下。慕容农出城迎战,一战即溃,身负创伤,只带三骑逃回中山。

  魏军克晋阳,占并州。拓跋珪一反过去游牧部落攻城略地后肆意劫掠的做法,而是按照汉制,马上建台省,设官吏,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吏,悉数就地取材,任用儒生充任。只要有士大夫到军门求见,不论少长,一律引入会见,热情慰问,让每个人都把想说得话说出来,少有才用,一律提拔叙用。任命太守后,即刻招抚因战乱而流散的民众,劝导民众安心农桑。由此可知拓跋珪的雄心壮志。

  面对北魏大军压境,慕容宝急忙召集众臣子东堂议策。众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下。

  中山尹苻谟说:“魏军人众势强,千里远斗,趁胜气锐,要是把魏军纵放到平川,那就势不可挡。”他的退敌之策是凭险抵御魏军。

  而中书令睦邃不同意苻谟的御敌之策,他认为:魏军多半是骑兵,虽然往来快速剽悍,但是,也有他们的致命弱点,那就是粮草供给。他们只是在马上带粮,不过够吃十天半月。我们的对策应是,命令郡县,把老百姓聚集起来,一千户筑一城堡,深沟高垒,坚壁清野,坚守不出,魏军劫掠不到粮草,不出两月,粮草断绝,不要我们打他,他自己就灰溜溜地退兵了。

  而尚书封懿反驳说:“魏军数十万强兵,让老百姓构筑堡垒,能抵挡住吗?这是集聚兵员与粮草,以资助魏军。再说,这样做,只会动摇民心,显示我们软弱。不如扼守关口,抗拒魏军。”

  赵王慕容麟却主张:“魏军乘胜气锐,势不可挡。宜固守中山城,等待魏军暴露出弊端来,再趁机攻击。”

  慕容宝依从了慕容麟的主张,于是加固城池,囤积粮食,做长期抗战的准备。军事指挥,悉数委于慕容麟。

  这年冬十月,拓跋珪先派遣冠军将军于栗磾、宁朔将军公孙兰帅步、骑2 万,从晋阳悄悄地开辟当年韩信设背水之战的故道。道路畅通,拓跋珪带领大军,直趋井陉,十一月出井陉关,直抵滹沱河,进击到常山郡城真定(东垣) 城下,安营布垒。

  后燕常山太守苟延率众守真定城。拓跋珪先劝降,苟延不肯打出白旗,迎接魏军大摇大摆进城。拓跋珪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虽然下决心守城据敌,但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终至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

  真定(东垣) 一下,以东郡、县守宰或逃或降,大多数郡县都归附了拓跋珪,不归降者只有中山、邺(今河北临障县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州) 三城。

  拓跋珪不给慕容宝喘息的机会,立即分兵攻打这三城。

  十一月,魏军开始攻打中山城。中山城是后燕的首都,攻下中山城,后燕就寿终正寝了。因此,拓跋珪亲自指挥攻城。而后燕将士也深知中山城防御战的胜败意外着什么。后燕高阳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门,率众力战,从早晨打到黄昏,燕军打退魏军的轮番进攻,杀伤魏军数千人,魏军伤亡惨重,拓跋珪只得鸣金收兵。

  拓跋珪没料到中山城坚固森严,如此易守难攻,看看强攻胜算不大,就当机立断停止攻打中山城。停止攻城的理由,他是这样对诸将领说的:“中山城坚固,慕容宝一定坚守城池,不肯出战,如果我们硬攻,就要伤亡许多士兵,如果围而不攻,时间久了则耗费粮草。不如先集中兵力攻邺和信都,然后再图中山城。”于是引兵向南。

  其时,魏军南北两线的作战都不顺利。北线,攻幽州的魏军攻打蓟城不胜,不得已退守渔阳。南线,另两路的进攻也不顺利。攻邺的魏军反遭到守城燕军的夜袭,不得不败退于当年慕容垂攻邺时筑的新城,两军成对垒之势。十二月,拓跋珪增派自己的舅舅辽西公贺赖卢率2 万骑兵增援攻邺。大兵临邺,邺城守将眼看慕容宝自顾不暇,无力救援,只得于397 年正月,急忙向南邻后秦王兴求援,后秦事不关己,不肯出手相救,邺城内倍加恐慌。也是天不绝邺。增援的贺赖卢自恃是拓跋珪舅父,不听攻邺主将东平公仪的节制,两人产生矛盾。东平公仪的司马丁建是后燕的内奸,射书入城报告了魏军的军情,定下降敌之计。是月初六,狂风大作,天色昏暗如夜。赖卢营中有火,丁建跑到东平公仪面前,报告说赖卢烧营哗变。东平公仪竟然信以为真,急忙引兵撤退。赖卢见状,也紧跟着撤退。丁建趁机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燕军,并告诉燕将,魏军疲惫不堪,可以出击。于是燕军派出7000 骑兵,追击魏军,魏军大败,不得不暂时退去。

  而攻信都也毫无进展,至397 年正月,已围城六旬,仍然攻城不下。直到拓跋珪亲率大军进攻信都,在重兵攻击下,信都守将弃城逃往中山,信都才为魏军占领。

  在魏军围攻信都时,慕容宝为救援信都,亲自带兵屯驻真定(东垣)东的深泽,并派遣赵王慕容麟杀向北线魏军占据的杨城(完县东南),又拿出珠宝和宫女,募集群盗攻击魏军。

  此时,在拓跋珪营垒内有人反水降燕。此人是魏别部大人没根。他有勇有谋,但是,偏偏拓跋珪很厌恶他,他怕被拓跋珪砍头,就临阵倒戈,带着亲兵数十人投降了后燕,慕容宝任命为镇东大将军,封雁门公。没根急于立功,提出夜袭魏营。也许是慕容宝压根就不相信没根,只给了百余骑。没根知道魏军的号令,轻易进入魏营,很快摸到拓跋珪的中军帐。幸亏拓跋珪机警,发现势头不对,立即窜出大账,惊慌而走。没根毕竟人少,不能歼灭更多魏军,只好砍杀一阵子,带了一些首级而还。

  拓跋珪侥幸脱险,身上的冷汗不知干了没有,更大的麻烦就接踵而至。并州监军丑提,闻其叔父没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马杀回都城作乱。拓跋珪闻讯,欲撤兵北还,平息内乱。但又恐燕军穷追,腹背受敌。于是,派国相涉延与后燕议和,愿以其弟为人质留于燕。燕主慕容宝闻知魏国内部有难,不答应议和之请,派自己的冗从仆射兰真责备拓跋珪忘恩负义,同时,发步兵12 万、骑兵3.7 万,屯驻于真定(东垣)东、滹沱河北岸的曲阳(今晋州) 柏肆坞,邀拓跋珪在此决战。

  拓跋珪愤而应战。二月九日,拓跋珪移师于柏肆,在滹沱河南岸安营扎寨,与燕军隔河对垒。慕容宝趁拓跋珪立足未稳,乘夜潜过滹沱河,招募英勇敢死者万余人,夜袭魏营,自己帅大军陈于魏军营垒之北,作为后援部队。募兵借助北风纵起火来,火烧魏营,然后发起猛攻。魏军营垒纷纷起火,兵将大乱。此时,拓跋珪正在睡觉,忽听军营大乱,拔腿奔出大帐,慌乱中,衣服、靴子都顾不上穿,光头赤脚地奔逃而出。燕将乞特真率百余人飞马赶到拓跋珪大帐内,拓跋珪丢弃的衣靴还在帐内。

  也许是夜间联络不便,也许是募兵不习战术,总之,不知何故,燕军偷营的募兵竟然自相砍杀起来。逃出军营的拓跋珪在外看见,立刻击鼓收众,整军布阵,下令步兵在营外点燃火炬,骑兵向燕军猛冲猛杀。夜幕之下,乞特真听到鼓声,以为中计,慌忙鸣金收兵。燕军募兵闻锣鼓齐鸣,以为遭到魏军伏击,顿时惊惶大乱,纷纷逃向慕容宝的阵营,燕军死伤惨重,燕将高长被俘。

  慕容宝只得急忙渡河北撤,引兵回中山。

  拓跋珪乘势挥师穷追不舍,燕军断后的部队屡屡被歼。慕容宝害怕成了俘虏,急忙丢下步兵,自率2万骑兵逃回中山。当时,正是风雪交加的天气,燕军士兵多带伤残,冻死者尸体相枕于路。丢弃袍仗、兵器无数。拓跋珪俘获大批后燕将士,收得兵器数十万件。

  魏军一直追到中山城下。大敌当前,后燕统治集团内部却爆发了兄弟争位的内讧。慕容麟拥有重兵,为慕容宝所嫉,慕容麟嫌慕容宝昏庸无能,欲取而代之。魏军围城的当夜,慕容麟图谋杀兄自立,图谋败露,仓皇出奔西山。慕容宝害怕他先据龙城(今辽宁朝阳市),遂带妻子及兄弟宗族数千骑弃中山城北走。

  中山城内无主,开封公慕容详未来得及跟随慕容宝出逃,就自立为主,带领城中士卒、百姓闭门据守。拓跋珪使用全部兵力攻城,一连几天都攻城不下,就向城内喊话:“慕容宝已丢弃你们而去,你们这些老百姓白白送死,是要为谁去死呢?”城内人一齐回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无知,只是怕再成为参合陂那些人,不过是苟延十天半月的活命罢了。”拓跋珪深之懊悔当初听信了王建的进言,坑杀参合陂俘虏,留下如此后遗症。他回头看着王建,愤而向他面部唾去。

  不久,慕容麟返回中山,杀慕容详自立。九月,中山城粮绝。慕容麟率三万人去新市(在今河北新乐)找粮,拓跋珪欲率军讨慕容麟。太史令晁崇却说该日不宜出兵。拓跋珪问:“这是何故?”晁崇回答说:“昔日殷纣王以甲子亡,兵家忌之。”拓跋珪反驳说:“纣王以甲子亡,周武王不是以甲子胜吗?”晁崇无言以对。拓跋珪挥师赶到义台坞(今新乐伏羲台),与慕容麟会战,魏军大获全胜,斩杀燕军9000余人。慕容麟单骑逃至邺城,被慕容德杀死。中山城无主,守将张骧、李沈等献城投降,随之而降的各级官吏士卒二万多人。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较量,拓跋珪终于攻占了燕都中山城。守邺的慕容德得知中山失陷,次年正月弃邺,南下滑台阻河拒守。

  至是,后燕的名城重镇都落入拓跋珪之手,拓跋珪彻底灭了同宗之国—— 后燕。北魏完全控制了滹沱河流域,以此为基础,平定了中原,统一了中国北方。398 年六月,拓跋珪议定国号“魏” (史称北魏),七月由盛乐迁都平城。

  北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统治时期比较长的封建王朝,它最终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长期混战、分裂局面,统一了北部中国,促进了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融合,使南北政权对立逐步丧失了民族矛盾的色彩,为最终全国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拓跋珪一念郡城移


  就是在398 年这一年,拓跋珪兴致勃勃地登上常山郡城真定城,向滹沱河北眺望,隔河而踞的一座城堡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这座城堡名安乐垒,是一座军事堡垒。

  这种军事堡垒的构建,兴起于东汉。在公元2世纪初起,北方少数民族对河北中西部地区频繁侵扰,为了抵御这种侵扰,东汉王朝和民间开始筑造各种用于自卫防御的城堡—— 坞堡。

  真定一带的坞堡,初兴于东汉。汉安帝永初五年(111 年),羌人进攻河东(山西东部),为防备抵御,汉安帝诏令常山、中山等郡筑坞堠616 处。

  到十六国时期的80 多年(312 一398 年) 间,是河北地区战乱频繁的时期,为了适应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需要,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城垣、坞堡的建设。不仅不断强化各级城市的防御和战备功能,而且在东汉时期创建的数百处坞堡的基础上,又在一些重要渡口、要塞等战略要地修筑了一大批新的军事堡垒,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其中一些坞堡,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名城重镇,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石家庄域内比较有名的坞堡,如井陉西缘的董卓垒(今娘子关城垣旧址)、新乐的义台坞、藁城的柏肆坞、赵县的十万垒(今赵县南1里)等。而在拓跋珪和后燕的争战中,义台坞和柏肆坞都是后燕据守的重要据点,双方在这里发生过激战。

  而此刻拓跋珪视野内的安乐垒,大约建造于公元350 年,是前燕大将慕容恪,为与冉闵(内黄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占据的常山郡城真定(东垣)相对峙,隔滹沱河,在河北岸,与真定城遥遥相对而修筑的军事堡垒,是防守渡口的军事堡垒,其位置在今正定城。

  安乐垒以及其他坞堡的形制、规模,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从相关的出土文物了解这些坞堡的侧面。在今石家庄市辖各县(市) 及保定市各县,曾出土了大批汉晋至北朝时期的坞堡建筑模型—— 陶楼,造型华丽,建筑精良。这些陶楼虽为冥器或模型,但反映了汉晋坞堡建筑的高大奢华。尤其无极县南池阳村出土的东汉时期绿釉陶楼高丽绮伟,共4 重檐6 层,是汉晋坞堡建筑中瞭望楼的缩影。

  可以想见,拓跋珪面对如此坚固城堡,又闻其名为“安乐垒”,内心不定怎么赞赏呢。

  兴致所至,萌生出了改变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历史命运的主意。《元和郡县图志》17 卷《河北道恒州》是这样记载的:拓跋珪“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随移郡理之。”

  拓跋珪为什么这么喜欢“安乐”这个地名?他是想起了首都盛乐,从北盛乐,到南安乐,寄予了在中原扎根的宏图大愿呢?亦或是长期征战,厌倦了,这时希冀安乐呢?

  总之,不管拓跋珪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因了他的一念起,就把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移到了滹沱河北的安乐垒。安乐垒,这座十六国时期修筑的军事堡垒,从此成为一郡之城,在此后的一系列战争中,不仅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而且不断地得到扩建和加强,成为一处新的名城重镇。到隋唐时期,安乐垒变为真定城,开始了石家庄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新纪元,迈入了石家庄古代中心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阶

  段—— 真定(正定) 阶段。

  东垣(真定) 这座雄踞滹沱河南岸的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历史。正可谓“君王一念起,郡城渡河忙。东垣成历史,真定续辉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