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检察官说,“犯罪数额非常惊人,这是我从事检察工作以来办理的犯罪数额最大的一个案件。这个案件数额在当时、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贪污数额达到1200多万元,挪用公款数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亿多元。” 检察官口中所称的这个案件的主角是谁呢?他为何会走上犯罪道路?他又是怎样犯下如此惊天大案的呢?

  (一)为人低调、生活朴素,却原来是两亿巨贪

  2009年,笔者一行来到清河某监狱。此行所要采访的人叫卞某——一个曾在2003年犯下震惊全国的贪腐案、创造小官大贪纪录的小会计。这一年是卞某在清河某监狱服刑的第7个年头。这里的生活单一而枯燥,失去自由的日子是这样的漫长而无奈,却也让这些关在高墙中的人们有时间来细细整理心情、收拾心绪、检点过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卞某在这里的生活平静而单调,岁月在他那张平凡的脸上留下了一些印记,在这些印记中已无处找寻当年那些让人震惊错愕的痕迹,更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曾经做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所谓“大事情”。

  提到当年的案情,卞某说:“我当时那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不堪回首,也希望别人能从中汲取教训。”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卞某的表情看起来都是非常平静的,神情自然放松,悠悠地讲述着自己当年的事情。每次回答问题他都带着笑意,让人感觉他好似在讲述着别人的事。但其实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对7年前那件险些让他丧命的事情,他是不愿提起与描绘的,这是藏在他心里永远的痛。之所以用这种异常平静的心态来描述和回忆当初,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本能的逃避与自我保护,自嘲与试图超脱无奈与痛楚,将无尽的悔恨与遗憾都化做貌似轻松的“玩笑”。

  2003年春节过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接到了有史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卞某在担任某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会计期间,贪污、挪用公款人民币2亿余元!由于数额巨大,这一案件被报送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诉。与此同时,默默无闻的小会计卞某迅速成为了焦点人物,这是一个曾经非常不起眼的小人物。案发后,卞某的同事们都十分震惊。在他们的印象里,卞某一直沉默寡言、为人十分简朴低调,他们根本无法把这个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与2亿元巨贪联系在一起。说起卞某,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本案公诉人说:“卞某做人非常低调,衣着朴实,而且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还自带午饭。”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员也介绍说:“卞某穿的衣服也从来没有什么名牌,还是普通的老百姓穿的衣服。”

  (二)优秀哥哥、姐姐前程锦绣,平凡的他感到深深自卑

  卞某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中国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母亲是某科学院的研究员。卞某在家里排行老小,哥哥、姐姐从小都非常优秀,姐姐大学毕业后很快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哥哥在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工作,而卞某却只是在北京第一商业局干部学校读了一个大专,这令卞某感到深深的自卑。1992年7月,已经29岁的卞某到某基金委员会当了一名会计。办案人员说:“在他的内心其实是比较孤独的,缺少父母之爱的,从小到大父母工作忙根本就顾不上他。”其实,更让卞某苦恼的是他的感情生活,因为其貌不扬、收入不高,亲戚朋友托了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但姑娘们大都看不上他,这让本就自卑的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更加陷入自卑的泥淖难以自拔,他常常夜不能寐。后来,为了缓解郁闷和痛苦,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本职工作中。由于卞某天资聪颖,头脑灵活,又对本职工作颇为钻研,他认真的态度和老好人的性格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1995年,卞某一直平淡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平凡的人生有了转机。在这一年,基金会的财务人员参加全国会计师统一考试,只有卞某一人顺利过关,这让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对他刮目相看。

  (三)向朋友夸海口说能量大,拉来同事合谋挪用公款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被众人夸奖称道,卞某颇为享受这种美好的感觉,此时的他很希望得到他人更多的认可,于是在与朋友的一次谈话中他不禁吹嘘起自己的单位非常有钱。

  据办案人员介绍:“卞某的朋友非常少,在和发小一块儿喝酒时,他夸口说哥们儿有钱,我们单位有的是钱,你们要用的话跟哥们儿说一声,没问题。”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卞某也没想到自己随口这么一说的话会让朋友当了真。朋友马上给卞某承诺,如果卞某可以为他借到钱,他愿出高息,一定不会亏待卞某。听到朋友如此承诺,卞某的心里掀起了波澜。他有些犹豫,但掐指算算朋友承诺的那诱人的高额利息,这可是个难得的挣钱的好机会呀。于是对金钱的渴望支配着他找到做出纳的同事吴某。

  卞某对吴某说,“哥们儿这儿有这么一个挣钱的机会,单位的钱放着也是放着,咱俩挪出一笔钱来,你呢就冒充咱们领导,跟对方谈一下。”这次见面卞某和吴某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借给对方1500万元,同时双方还约定:借期为6个月,利息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卞某他们;事成之后借款单位要请卞某和吴某去美国旅游一趟。一切谈妥之后,卞某和吴某采取不记账和偷盖公章的手段,将这1500万元公款挪用了出去。在这次交易中,卞某和吴某共获得利息300余万元。当时两个人胆子比较小,这笔钱被放在了卞某和吴某办公室的铁皮柜里,一直没敢动用。利息是拿到了,但是借出去的钱一天没有还回来,卞某和吴某就每天都忧心忡忡、如坐针毡,眼看着说好的半年借期到期了,但是对方却迟迟不肯还钱,这让他们俩很是焦急。吴某多次催促卞某让对方还钱,但对方却一直没有音讯。

  后来,吴某害怕办公室被清查,又让卞某把这笔钱转移到家里。直到1998年,1500万元终于打回基金委的账户上。吴某彻底安心了,也不愿意再做这种担惊受怕的事情了,所以仅从卞某处分得1万元钱。

  侦查人员说:“吴某也是比较胆小的,拿了1万元钱他也不好说什么了。”而卞某这次却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他并没有从自己挪用公款的行为中嗅出任何一丝危机,反而觉得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轻轻松松就挣到了300万元,这让他感到自己的能量很大,脑子很灵光,人很机灵。所以,他沉浸在自我幻想的如沐春风般的飘飘然中,而此时的基金委依然处在平静与和谐当中。提起当年的作案动机,卞某说道:“从财务来讲,我觉得我做的事可能不会被发现,因为侥幸心理,还有就是说,就我和吴某两个人管着这个(账)。”

  (四)为救感情,虚构富翁谎言,逼急小会计,黑手成巨贪

  还得补充一句,在卞某参加那次会计师考试时,一向平凡得落人堆里基本上拎不出的他不光通过了考试,第一次赢得众人的刮目相看,更令他兴奋的是,他还赢得了一位美人的芳心,这位美人就是同属于基金会直属机关的会计柴某。

  柴某在那次考试中没有过关,于是找卞某帮助她复习功课,准备迎接1996年的考试,卞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卞某用挪用公款所得的那笔高额利息买了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送给女友柴某。尽管柴某已有家室,还比卞某大3岁,但是从来没尝过爱情滋味的卞某却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仪态万方的成熟女人。

  每周两次在家里辅导功课,使他俩慢慢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柴某在生活上也比较关心卞某。柴某还曾到他家帮着洗衣服、收拾屋子,甚至对他的衣着打扮都会关注和照顾。在卞某的倾力帮助下,柴某终于如愿以偿地通过了1996年全国会计师资格考试,卞某也在柴某那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此后柴某的影子再也无法从他心头抹去。然而,偶尔红杏出墙的柴某却认为自己有家有孩子不应该这样,于是她开始有意疏远卞某。

  但是卞某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他觉得自己那多年无处安放的感情好不容易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根本不能放弃。不管在别人眼里这段感情有多么荒唐,但是他要想方设法留住它,于是他为自己深爱的女人编织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

  他对柴某说,他的一个朋友过去是做投资生意的,曾经集资了一大笔钱,还没来得及动用这笔钱,这个朋友就出车祸死了,如今这笔钱就在他的账号上,有了这笔钱,他就是国内首富了。

  柴某信以为真,于是向卞某借钱,想为自己刚刚从国外回来的哥哥开一家融资公司。而此时卞某并不能拿出这么多钱,上次挪用公款所得的利息为柴某买了房子后,就所剩无几了。侦查人员介绍:“(卞某拿不出钱)柴某就跟他闹,你老吹你有钱,要不咱俩吹了就得了,这样一来二去就把卞某给逼急了,这么着他就开始把手伸向他所管理的资金。”

  (五)闪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挥金如土欲博情人一笑

  说到这里,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卞某所供职的单位——某基金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的科学基金,资助基础和应用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基金委实质就是基金的管理和发放者,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对自然基金的财政投入也在逐年增加,这就是基金委在外人眼里“有钱”的原因。但就是这样一个管理着巨额资金的单位,原始的账目竟然都是卞某一个人建立的。

  卞某说,“我去单位的时候,它没有账,因为它是一些科学家在管理,所以对财务好像都不是很在行,所以我去的时候,我把账什么建立起来以后,我对基金委的运作的了解可能比所有人都深。”

  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会计水平,卞某一手建立了基金委的全部资金账目,他熟悉每一笔钱款的拨付情况,几十个亿的资金拨付全由他一人掌控。“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懂财务,也不重视财务,确实如此。基金会只是对项目可能非常的关心。但是具体到钱,发出去就发出去了。基金会跟踪项目跟踪得很严格,但不跟踪钱。”卞某说。

  侦查人员补充道:“资金审批的时候层层把关,但是资金一到他这儿来了,再往下拨就没人管了。”卞某采用最多的作案手段便是将退汇的款项重拨和伪造进账单。从1995年作案至案发,他一共犯下的26项贪污和挪用犯罪绝大多数以此法炮制。侦查人员说:“单位其他人员,包括领导可能也都接过电话,说我们这资金怎么还没有拨,他们就问卞某是怎么回事,这钱怎么还不给人家拨呀,卞某说三天之内给他拨了,实际上这笔钱已经被他挪出去了,那怎么办?他就拆东墙补西墙。”哪个单位催得紧,卞某就赶紧用其他款项填上漏洞,靠着将手中掌管的款项挪来挪去,基金委的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向了社会,但是账面上却做得严丝合缝,即使把账面摆在专业人员面前都看不出任何破绽。

  侦查人员介绍:“你要不是精细的人你看不出来,因为他们单位年年审计,单位还是年年的优秀。”卞某自己也说:“这些年经历了几次审计,都没有被察觉到或者被发现,所以我认为可能还是比较隐蔽。发展到最后,那都是……我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儿胡来了。”

  为了讨得柴某的欢心,卞某除了给她买名贵首饰、送豪华住宅和轿车之外,还接二连三地将巨额公款挪用给柴某的哥哥使用。在这家基金会提供的《卞某挪用公款情况》中,列举了26项挪用公款的情况,其中有10项是挪用到了柴某哥哥的东方旭阳公司,最大的一笔是6000万元,总额竟超过1亿元。陷入回忆中的卞某脸上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样的表情可能是在惊叹自己当年居然于不知不觉中挪用的公款数额那么惊人,也或者是在惊叹平素胆小如鼠的自己居然可以如此胆大妄为,也或者是在惊叹他挪用公款长达8年之久居然无人察觉……总而言之,这一切让卞某自己都感觉有如天方夜谭,“我都觉得不可思议,当年都在干些什么,可能当时所处的那个环境我没有仔细想过,现在反过来想想觉得非常后悔。”

  (六)职场新人偶然撞破迷局,老谋深算“老姜”大祸临头

  在经费管理处那间三个人的办公室里,没有上级查账,没有旁人监督,如入无人之境,卞某一个人肆意地导演着这场“进进出出”的大戏,但是一个意外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切。2003年春节刚过,基金委经费管理处刚来的大学生小张一上班就到定点银行去拿对账单,一笔金额为2090万元的支出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给卞某打了一个电话,“卞老师,咱们单位有一笔账对不上。”说到这里,卞某有些无奈地说:“非常偶然,当时到她手上的那种票一般来说银行很少发,很少用那种方式对,它大概一个季度、半年才有这么一次,就是偏偏那个时候到她手里了,那天我正好不在办公室,否则可以处理掉。”或许是从未被别人突然问起这样的问题,卞某慌乱中如实相告,说他把这笔钱借给了一位朋友。为了摆平这件事,他当天便约小张私下吃饭。侦查人员说:“卞某当时拿了8万元的现金,就想堵大学生的口。”这一举动吓坏了这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小张最终选择了向单位领导举报,就这样,卞某长达8年之久的罪行最终败露。

  公诉人如此评价这起案件:“犯罪数额非常惊人,这是我从事检察工作以来办理的犯罪数额最大的一个案件。这个案件的数额在当时、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贪污数额达到1200多万元,挪用公款数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亿多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作为案发单位的某基金委更是感到震惊和难堪,一个长达8年的犯罪历程、高达2亿的庞大金额,在案发前他们竟然丝毫没有察觉,而据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的有关人士透露,卞某所挪用的最大一笔款项6000万元是经中央同意,特批给中科院几位院士用以专项研究的专项资金,即使是这样一笔重要的资金也被这样一个小小的会计扣留挪用了。

  2004年11月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一审判处被告人卞某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被告人吴某同时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

  卞某最后一脸轻松、平静地对笔者一行说:“我没有感觉到我有什么,就说对我的公诉也好、判决也好,我都认为很公正。”


  【警示与戒鉴】

       卞某虽然只是某基金委员会财务局的一名普通会计,却在8年时间里贪污1262万元,挪用公款2.16亿元,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小吏”何以成“大贪”?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卞某走上犯罪道路固然有其被情色诱惑、心理失衡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他所在单位对关键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对财务制度管理不规范,基金审批与监管环节存在严重漏洞,在客观上也给卞某贪污、挪用巨额公款创造了可乘之机。2004 年6 月 7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针对卞某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向发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

  1、以该案为契机,在单位内部进行一次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案说法,警钟长鸣,提高职工自觉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

  2、针对基金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存在的漏洞,整章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从制度上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