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5岁的时候,我们家举家搬迁到栗子沟的一片平房里。这片平房东倚一座不是很高的山,大致有四层楼房的高度。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还头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山,很巍峨的样子。因为,其地理位置在这片平房的东侧,所以,这里的人们都习惯地把它称之为东山。相对于东山而言,对面约500米左右,也有一座山,无可争议的被称之为西山。我上小学时的母校就在西山脚下,而西山脚下也有一片平房。


  如果站在西山顶上,一箭之遥的平顶山尽收眼底。还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着的平顶山遇难同胞纪念碑,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我家住的这片平房区,是抚顺矿务局十一厂,专门为解决职工住房难而修建的。房子是用大块的土坯垒砌而成,房顶是水泥瓦。总计建了十五栋,每栋住5户,特殊情况的也有住四户的。每户一间半房子,房票面积为27平方米。这些房子被分割成距离不远的两部分,当年的平山街道把这两个部分,分别冠以5委19组和5委20组,我们家是19组。不知道怎么搞的,我们19组的9栋房子,有4栋的门窗是朝北开的,有5栋是朝南开的。至今,我也不清楚当年是哪个领导脑袋瓜子一热,想出来这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馊主意。门朝北开,冬天时一开门,冷风就直接灌了进来。反正,我觉得这房子设计的不怎么地,好在我们家的门是朝南开的,就不瞎操心了。不过,若干年之后,我还真的就搬进了那栋朝北开的房子。这是后话,以后还会聊起这方面的话题。


  这些房子的特点是外墙都是用白灰抹的,远远地望去白花花的一片,也由此派生出“白房子”的雅称。如果你头一次去栗子沟串门,或者是走亲戚。只要一说亲戚在“白房子”住,保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白房子”,也算是这里的一片地标性建筑吧!


  刚搬到这里那会儿,记得父亲用铁锹平整屋地时,竟然挖出了死人骨头,把母亲吓了一跳。听别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乱坟岗子。但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了,搬迁新居的喜悦,似乎冲淡了种种的顾忌,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家啊!


  西山脚下的那片平房,许多房顶还铺着油毡纸,有的房子还是日伪时期盖的,显得破旧不堪。这片平房有一个特点,盖房子用的都是青砖黑瓦。远远地望去黑乎乎的一片,和我们家的那片“白房子”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


  在栗子沟居住的人家,大部分是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闯关东来到这里的。他们大多在西露天矿、胜利矿、老虎台矿、龙凤矿工作。其实,这里就是一个庞大的矿工部落。他们在这里扎下根来,并不断地繁衍生息,才使这里逐渐地热闹起来。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的后代,也有许多人和他们的父辈一样,走进了地球的深处,挖掘着亮闪闪的乌金,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奉献着巨大的若热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