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知 青 岁 月77

  我真想┄┄

  ——谨以此篇献给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

  我真想

  建一座知青博物馆

  展示我们用过的镰刀、草帽

  还有那些盛满苦涩的锅盆瓢碗

  以及红宝书

  垂老的纺车

  破旧的衣衫


  我真想

  建一片知青纪念林

  栽种下当年的理想

  让青春的种子萌芽

  茁壮的生长

  把一腔热血化作泪水

  浇灌曾经的懵懂和迷茫


  我真想

  建一面知青纪念墙

  把1700万战友的名字

  镌刻在墙上

  让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历史的深处闪烁光芒

  让他们年轻的身影

  彰显不朽的形象

  这面墙的意义

  不亚于巴黎公社社员墙

  同样不应该被丢弃被遗忘


  我真想

  建一座知青的群体雕像

  让一张张稚嫩的容颜

  焕发出灿烂的微笑

  让他们矫健的身影

  站立成一种永恒

  我们无愧于那个伟大的时代

  也曾为我们的祖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或许我们很渺小

  却有着惊人的毅力

  理想的火炬

  永远为共产主义燃烧


  我真想

  建一座典雅的陵园

  把过早逝去的灵魂凭吊

  在浩荡的行列里

  他们依然年轻

  还是一副顽皮的模样

  为了未来的记忆

  留给他们一块土壤

  使得他们的灵魂能够得以安息

  他们曾经和我们一起

  并肩走在青春的路上

  那熟悉的身影

  仿佛还在我们的身旁


  我真想

  建一座知青的丰碑

  把我们这代人的艰难经历

  用鎏金的文字

  雕刻在丰碑上

  为着永不磨灭的记忆

  常去凝视逝去的岁月

  也把我们火热的青春

  深情的眺望


  我们没有时间后悔

  也没有必要忧伤

  前面还有许多的风景

  等待我们去欣赏

  相信自己还没有老

  我们的身体还那么棒

  2049年

  我们才刚刚百岁

  照样可以谱写辉煌的华章

  举杯庆贺百年盛典时

  让我们再为伟大的祖国

  纵情的歌唱


我 的 知 青 岁 月78


  半 个 世 纪 师 生 情

  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半个世纪之前的9月,全国1700多万莘莘学子,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转眼间,50年的时光悄然遁去。但那段坎坷岁月,在每个知青的心里,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并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底。

  为庆祝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各地的知青纷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但最受欢迎,也是最简单的方式,还是以同学会的形式居多。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微信成了人们进行联系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最好平台。若说现在每个人都在群里,可能有些言过其词。但中国人大部分都在群里,这么说或许并不为过。我们原抚顺市第20中学二年二班,也建了一个名为“老同学”的微信群,已经联系上了十几名同学。并推荐我当了群主。

  为了管理好同学群,我动用手里的特权,任命了一批干部。如组织部长,任务是寻找和联系失联的同学入群;宣传部长的任务是负责同学会的会务,如布置会场,照相、摄像等。我仿佛成了群里的党委书记,过足了官瘾。适当的时候,还准备成立了一个纪律检查委员会,任务是专门负责清理不良言论和视频,保持群的纯洁性。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当的的人选。

  同学们建议,下乡50周年了,是不是也搞一次同学会庆祝一下。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拥护。为了搞好这次庆祝活动,确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成立了保卫组,负责同学们出行和活动期间的安全以及救护工作;后勤组,负责同学会的物资供应;卫生组,负责同学们的饮食安全。任命了各个组的组长、副组长,也让这帮当了一辈子草民的同学们过过官瘾。这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算是未雨绸缪吧。

  宋广华是我们上中学时的班长,直到现在,同学们见面仍然喜欢称她为“老班长”。这次活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联系上了我们上中学时的班主任老师刘递连。群里的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一片欢呼雀跃。

  记得是上中学二年级的时候,刘老师来到我们班当班主任。当年,他也就比我们大个7、8岁的样子。他全然没有老师的架子,俨如一个兄长,和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也是他,在我们上山下乡时,到车站为我们送行。他还买了鞭炮,准备为我们壮行,只是车里的一些女同学,发出一阵阵“嘤嘤”的哭声,他才放弃了放鞭炮的举动。但他的这些言行,足以让我们感动。远行的列车,载着我们青春的梦,缓缓的驶离车站,将驶向遥远的未知的地方。随着列车的远去,刘老师挥动着手臂的身影,渐渐地模糊了我们的视线┄┄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到自己的故乡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尽管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却相见甚少。当我们的子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联系才逐渐的频繁起来。每次婚宴,刘老师都会如邀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也正因为如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联系才又一次被重新激活。

  当年我们下乡时,准确的日期是1968年9月27日。这个日子几乎同我们的生日同样的重要。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我们都会铭记着这个日子。因为,这个日子改写了我们的人生。

  原来准备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举办同学会,但为了照顾一些同学的特殊情况,才决定把时间定在9月6日,并约定那天在东洲区的阿金沟沟口车站集合。

  当我和妻子赶到南站28路车站时,见到刘老师夫妇和另外几名同学已经在等我们。师生相见,交谈甚欢。正想多聊一会儿,车已进站,我们先后上车落坐。此时,才发现刘老师拄着一支手杖。经询问得知,头两年得了一次脑干堵塞,导致行动有些不便。看着刘老师那熟悉的面孔,不由得使我想起了50年前,和刘老师朝夕相处,以及送我们下乡时的一幕幕情景,不仅令我感慨万千。

  在阿金沟下车后,大部分同学已经到达。他们看到久违了的刘老师,也高兴的不得了。可知,自1993年在清原的那次同学会之后,有的同学和刘老师就没有见过面。这一别,就是20多年。回想起来,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的石富温泉度假村。来之前,我们几个同学已经到这里踩过点儿,认为这里的环境还可以。因此,把这个消息传达给同学们,就这么定了下来。

  度假村有专车接送,人满就走。到了度假村,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和刘老师夫妇在大门前合影留念。办理完各种手续之后,同学们簇拥着刘老师夫妇走进了温泉区。说是泡温泉,其实就是洗热水澡。哪有那么多的温泉啊,只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一些爱好游泳的同学则去了泳区。我喜欢游泳,小时候就是在河泡子泡大的,所以,对游泳我是情有独钟。

  庆祝活动的高潮是在晚宴的时候,两张大桌子摆满了酒菜。同学们和老师围桌而坐,杯觚交错中,同学们回忆起年轻时,和老师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回忆青春时的峥嵘岁月。感叹之余,同学们频频举杯共同祝愿刘老师夫妇健康长寿。晚宴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们热情的交谈着,那种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尽在不言中。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是啊,充满真挚感情的酒,干了一杯又一杯,千杯万杯也不醉。因为,酒杯里盛满了千言万语,盛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此时此刻,同学们或许会想起同窗共读的那些难忘的快乐时光;或许,会想起上山下乡时,同睡一铺炕,同吃一锅饭的艰难岁月。

  晚宴上,我曾对师母说,刘老师在送我们下乡后的许多年里,教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可他为什么对我们这届学生念念不忘。甚至在分别了许多年之后,见面竟然一字不差的叫出每个同学的名字呢?原因在于那个特殊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那个特殊的时代,永远的铭刻在我们生命的印记里。每每想起就会敲开脑海里那扇尘封已久的记忆的门扉。已经复制在脑海里的记忆,就像打开的历史闸门,许许多多的往事便会立刻涌上心头,历史的底片就会回放那些意义非凡的珍贵镜头。

  50年啊,半个世纪的光景。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把师生的情谊保持的这么久,真是难能可贵。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情谊还将继续保持下去,直到永远。因此,这种师生情谊就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

  薛凤英、李广福、王春香等同学,抓住这美好的时刻,用手机和相机,拍下了一帧帧珍贵的画面,这些珍贵的画面将会在我们的记忆里定格为永恒。

  次日,当我们这些已经两鬓斑白的学生,围绕在老师的身旁准备道别时,有的同学脸上已挂满泪痕,那种难舍难分的感觉,不能不令人动容。只能互道珍重:“再见,老师。再见,同学们。期待着我们的再一次相聚,把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铭刻在我们生命的年轮里,还有我们遥远的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