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遇阳校长在阜新市蒙中工作期间,有两件事最值得他骄傲,也令他终生闪光荣耀。

  第一件事是他见过毛主席。

  那是1954年10月,国家民委组织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全国各地观光。那时阜新市蒙中办得好,在全省也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很有名气。因此,白遇阳校长荣幸地成为参观团的一员。

  参观团辽宁团的团长是省委统战部部长陈北辰同志,团里分工,白遇阳在简报组工作,除此,白遇阳还有一个特别任务,让他做好参观团成员阜新县二郎庙活佛根不勒的思想工作。这个任务之所以交给他,陈北辰团长说,白遇阳善于做活佛的思想工作,当年,八大王庙活佛噶剌藏就是白遇阳做的工作,参加蒙民大队成为“带枪活佛”的。

  这次少数民族参观团历时83天,他们首先到祖国南方观光。

  冬天的北国,寒风阵阵,雪花飞舞,山岭田园,一片洁白。可在南国,山岭依然郁郁葱葱,原野满眼翠绿。白遇阳随团在大江南北参观,到云贵少数民族村寨做客;他们走进机械轰鸣的大型工厂,迈进书声朗朗的大学校园……白遇阳的心情时时刻刻都处在兴奋之中,祖国幅员辽阔,河山壮丽,风景如画,真的太美了。新中国成立刚刚五周年,全国的工农业生产就恢复得这样快,到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一片日新月异的新景象。白遇阳从内心称赞:共产党伟大!毛主席伟大!

  参观的美好日子,就像淙淙的流水,一眨眼就是两个多月。参观团回到首都不久,在北京渡过了1955年元旦,参加了国家民委在北京饭店举行的新年招待会。当时,白遇阳和参观团的其他成员一样,都在梦想,如果能在北京见到毛主席那该有多好啊!他们整天的期待着、期待着。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1955年1月15日,北京晴空万里,祥云飘荡,首都举行二十万人的大型庆祝大会,庆祝工业、农业、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少数民族参观团全体成员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幸福、难忘的时刻到了,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健步走向少数民族参观团,和每个人一一握手。

  当毛主席微笑着握住白遇阳的手,并向他点头示意时,白遇阳凝视着毛主席慈祥的面容,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他激动了,激动的热血沸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茫茫塞北,古老的蒙古贞,有几个人能见到毛主席呢?白遇阳感到此刻是他最幸福的时刻,使他终生难以忘怀。这是中央领导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关爱。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还接见了四川、陕西、甘肃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在百忙中还在天安门城楼西侧和少数民族参观团合影留念。

  白遇阳校长在北京见到毛主席的喜讯传到市蒙中,校园里一片欢腾。白校长从北京回来啦!师生们列队从校门口排出去老远,乐队高奏、鲜花多多,夹道欢迎。当师生们看见白校长同毛主席的合影照片,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感到这是蒙中的骄傲!这是蒙中的自豪!

  一张同毛主席的合影照片,是多么的珍贵。白遇阳校长没有把那张珍贵的照片带回家,而是一直把它挂在阜新市蒙中的阅览室里。白校长认为光荣应属于学校,自己能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是由市蒙中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自己只是代表学校的个人。集体的荣誉,应由全校师生共同分享。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张珍贵的照片也难逃厄运,不见了踪影。直到阜新市蒙中五十年校庆前夕,代景春、武玉华两位同志,从辽宁省民委白音同志那里找到了原照片。他们将原照片复制装帧两张,一张又挂在学校的阅览室,一张送给了老校长白遇阳。

  珍贵照片失而复得,老校长高兴得眼泪直围着眼圈转。他亲手把照片挂在床头,每天都能看到它,回忆见到毛主席时的幸福情景,回忆自己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历史,也用它来教育子孙后代,报效祖国,永远忠于党。

  值得白遇阳骄傲的第二件事是,他培养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学生。市蒙中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精英人才。据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中,有百分之八十毕业于阜新市蒙中。市蒙中许多学生成长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白遇阳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时不时地提起他那些有作为的学生,如数家珍。

  白音:1932年生,解放后上学读书。1954年辽西蒙中首届初中毕业生,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6年被选为辽宁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成为全省青年学习的榜样。1957年当选共青团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并合影留念。

  1958年考入辽宁大学哲学系,1963年又回到地方工作,曾任公社团委书记、乡党委副书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工团团长、文化局副局长、局长等。

  1977年在任七家子公社党委副书记期间,培育出谷子新品种——“白音谷子”,闻名辽西。

  在从事文化工作期间,他为阜新蒙古剧成为全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作出了贡献,还创作了《海公爷》、《蒙乡烈火》、《少年铁木真》等蒙古剧,曾在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公演多场。他的论文《阜新蒙古剧的产生发展及其前景》,曾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并被多种国家级报刊多次转载,并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省区群众艺术馆馆长联席会优秀论文奖。

  退休后,白音又写出18集电视剧《长城情》,6集电视剧《两个太阳和两个月亮》等。到了耄耋之年,他开始研究成吉思汗文化,先后编著出版了《缔造蒙古大帝国的功臣们》、《成吉思汗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成吉思汗文化在蒙古贞》等著作。

  何永山:1957年高中毕业生。他是1953年学校发展的第一批学生党员,在校政治表现好,学习成绩优秀,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深得师生信赖,当选蒙中学生会主席。他是市蒙中第一个保送到北京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阜新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阜新市卫生战线优秀医务工作者。他工作勤勤恳恳,不怕苦,专拣重担挑在肩,主动报名参加辽宁省赴藏医疗工作队,在藏北高原因不适应气候反应患病返回阜新。他先后担任阜新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市卫生局副局长、阜新市卫生学校副校长。

  海国治: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曾经荣获辽宁省三好学生称号。1958年高中毕业,志愿学理工,考入东北工学院①采矿工程专业。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阜新煤矿学院②任教。1993年被评为教授,1994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94年3——6月,指导德国科劳斯达尔大学两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使他们均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德国工程硕士学位。这位博士生导师还兼任中国煤炭高教学会副理事长,原煤炭工业部及辽宁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两部,英文译著一部,主编煤炭高校教材一部,参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教材》一部,发表过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指导过德国硕士研究生,曾随中国煤炭高等教育代表团赴美国、俄罗斯、德国访问。

  吴桂珍:蒙古名,乌兰,阜新市蒙中于1957年保送她到内蒙古师范学院物理系。中共党员,教授。包头高等专科学校前副校长,党委委员。曾任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包头市妇联执委、包头市教育局副局长、党委常委。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她先后主持完成三项科研课题:一是中学物理有序启动式教法教改实验研究;二是教育厅资助项目《波亚杰理论及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是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主要论文有:《物理教学的功能与改革》,荣获内蒙古教育学会优秀论文奖,并收录入《中国教育文库》;《物理教学改革与青少年思维发展》、《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其业绩收录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中国教育专家词典》等。

  包恩可:1958年市蒙中毕业生。1963年从内蒙古大学蒙文系毕业后,一直工作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在担任大巴、大板公社党委副书记时,党性原则强,处处以身作则,赢得了群众的赞誉。1975年调任自治县蒙古语文办公室主任后,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投入本职工作,努力推动干部群众学习使用蒙古语文,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他是自治县蒙古语文专家之一,写出和翻译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因工作成绩卓著,多次受到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办公室和省、市、县表奖。1988年,包恩可被评为阜新市劳动模范。

  齐国荣:这是个在校时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59年以高分考入大连工学院③,毕业留校任教,为内燃机研究所教授。他以主持或核心成员身份参加过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攻关,先后荣获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科研攻关奖。著有《紊流型燃烧系统的进气道匹配研究》等著作。

  包文发:1960年市蒙中高中毕业生。考入辽宁财经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工作。后任财政厅厅长兼党委书记。1993年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后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委员会副主任。

  吴占友:1941年1月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7年毕业于阜新市蒙中。现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务处处长,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他天资聪颖,钻研善学,在逆境中自学成才。他高超的蒙医理论,高深的佛教文化研究,受到人们的赞誉。他熟练掌握蒙古文、汉文、藏文、日文和梵文等五种语言和文字,运用自如。他曾受到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班禅大师的赏识,特别批准他入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务长,成为佛教界知名人士。他曾代表宗教界多次出国访问,曾去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在访美期间,就佛教问题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他以充分的事实依据,正面宣传藏传佛教的健康发展和西藏社会的繁荣进步,正确宣传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为国际佛学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用蒙、汉、臧三种文字,编辑出版了《班禅大师生平》一书。

  特沫若:汉名朱德顺。1956年从市蒙中初中毕业,被学校保送到内蒙古读大学。毕业后,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工作。1963年由单位保送到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哲学系深造5年。后任辽宁省蒙古语文工作办公室主任,并荣获译审职称。曾历任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小组成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全国蒙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辽宁蒙古语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出版的著作有:《辽宁蒙古族四十年》(合著),大型工具书——《多功能新汉蒙词典》(主编)。其业绩已编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他蒙汉兼通,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长期从事蒙古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工作,为弘扬和发展辽宁省蒙古语文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戴瑞山:蒙古名额德虎日亚奇,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蒙古语言文学系原主任、教授,于1956年从阜新市蒙古中学初中毕业,1958年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毕业,1963年从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毕业。1963年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教局教研室视导员,1968年到佛寺蒙古中学主持工作,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在公安部抚顺外籍人员管理所任教育科副科长。白遇阳老校长在沈阳参加省政协会议期间写提案,提出向戴瑞山这样为数不多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在阜新民族地区发挥作用,后来白遇阳的提案得到了落实。1986年,戴瑞山到阜新师范专科学校④,任教务处副处长,其中还兼过蒙文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他先后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很多著作,主要论文和著作有:《蒙古贞土语语音初探》、《论保障使用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蒙古贞土语语气词》、《忽必烈塔》等。

  代景春:阜新市蒙中首届高中优秀毕业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十年寒窗,金榜提名,可他因家庭特殊困难,未能走进大学的殿堂。白校长为他深感可惜,考虑到他的学识才能,白遇阳校长破例将他留校教语文课。他刻苦钻研,语文课倍受学生的青睐,并挤时间参加函授学习,1963年从东北师大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后来,他成为语文组骨干教师,还当上了教导处副主任。

  他在阜新市蒙中工作30多年,“文革”后,他带领吴殿忱、白玉璞、齐树森等人,为市蒙中的恢复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邢鹤龄:市蒙中1958年高中毕业生。考入沈阳农学院,1962年入党并参加工作——留校任教。1977年调回阜新,先后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县政府、县委任科委副主任、副县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人大副主任等职。职称是农艺师。

  1987年10月,邢鹤龄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8年12月,辽宁省政府星火评讲委员会,授予星火示范基地一等奖;1991年1月,辽宁省政府授予“一二三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7月,被省委省军区评为党管武装先进党委书记;1993年2月,省政府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3月,省政府在第四届大禹杯竞赛中为他记大功一次;他还先后多次荣获阜新市委、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3年,邢鹤龄的名字载入世界名人录。

  韩松:1961年阜新市蒙中高中毕业后,保送到市政法干校学习,结业后到阜新市民政局工作。

  1975年任阜新市孤儿院院子、党支部书记。1980年调入阜新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任副处级巡视员。1983年考入辽宁大学,随即转入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系学习,在职学习两年,获法律专科学历。1990年任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

  韩松在1998年,获得国家民委和辽宁省政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1999年,获得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及国务院津贴。他的事迹被《中国民族报》、《辽宁省人大》等刊登,1999年选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写的《时代民族先锋》名人录。

  ……

  茫茫草原上花朵开不败,阜新市蒙中培养出来的栋梁之材数也数不过来。如今,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耄耋之年,可蒙中那种宝贵精神正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依然在天地间驰骋!

  ——————————————

  ①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

  ②阜新煤矿学院: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③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

  ④阜新师范专科学校:今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