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遇阳刚到辽西蒙中任校长后不久,他忽然想起一个人的名字——赵之平。

  赵之平这个人白遇阳压根就不认识。那他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

  在没到辽西蒙中工作之前,白遇阳在《东北日报》上看到过赵之平写的一篇小说——《机器铡刀》。小说写得颇有文采,白遇阳十分欣赏。没隔几个月,白遇阳便到蒙中担任校长,他想起了赵之平,产生了把赵之平调到学校当语文老师的想法。

  解放初期办教育,教师奇缺,优秀教师更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白遇阳求才若渴,一心想把赵之平调到学校来教语文课。他一打听,赵之平就在阜新县棉花公司工作,这个人文化功底深厚,在《东北日报》、《辽西日报》发表了很多文章。白遇阳更相中了这个人,几次专程到阜新县找商业科领导,又找赵之平本人,几乎三顾茅庐,终于把赵之平动员到辽西蒙中任语文教员。

  白遇阳称得上“伯乐”,独具慧眼,赵之平果然不同寻常。开始,赵之平任初中班语文课,后来教高中语文课,还是班主任,他能力强,工作实干,有责任心,赢得了学校师生们的良好口碑。白遇阳校长看赵之平是个人才,便在1955年下半年,把赵之平送到辽宁省教育行政干校学习。值得称赞的是,白遇阳这个人没有一点本位主义思想,顾全大局,赵之平从干校毕业后,就被提拔为市六中教导主任,他高高兴兴地送赵之平到新的岗位。  

  有的人说:“白校长,你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把赵之平调进来,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放他走啦?”

  白校长说:“赵之平调走是工作的需要,是提拔重用,不能影响人家的前途啊。”

  后来,赵之平任阜新市高专校长,从市高专校长的位置离休。在2016年3月30日,笔者采访这位90岁高龄的老领导时,身板硬朗的赵之平老同志伸着大拇指说:“我这一辈子就佩服白遇阳老校长,老校长的‘为学生服务,为民族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 是我一生的座右铭。我当了大半辈子校长,都是按照他说的做的。”

  辽西蒙中及后来的阜新市蒙中的不少优秀教师,都是白遇阳想方设法调进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挖”来的。他把每位教职工,都当作心尖宝贝,爱护每位教职工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每位教师有什么困难,无论大事小情他都挂在心上。

  白遇阳校长爱笑,笑容让教师们感到和蔼可亲。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当年身经百战的影子,他好像连拍桌子大喊一声都不会。他一向不喜欢铁腕钢拳,奉行的是和谐相处。他的目标是,要把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他的一位老朋友半开玩笑地说:“老白,你的人情味儿太浓了。”

  白遇阳笑尔未答,心里却说:人情味儿,谁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儿呢?“无情未必真豪杰”嘛!不过白遇阳校长的人情味儿,绝不是“贤妻良母型”的人情味儿,更不是“好施小恩小惠型”的人情味儿。他把人情味儿作为全校凝聚力的基础,把人情味儿升华为办好学校的一种战略,就是这个基础和战略,使蒙中一年比一年兴旺。

  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心散,教职工怨气冲天的学校,是不可能办好的。无可置疑,人们都喜欢工作在一个和谐愉快的环境里。如果想让教职工热爱学校,首先是学校必须值得人爱,一校之长必须有人情味儿,懂得感情投入。应该说感情投入是增加学校内聚力,向心力的法宝。白遇阳从上任那天起,就把关心教职工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成了大事来抓,什么户口乡进城问题、家属工作问题、住房问题……他把一片深情洒向了全校教职员工,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蒙中的教职工中,蒙古族占多数,另外还有汉族、满族、回族等。白遇阳校长考虑到回族教职工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想给回族教职工成立个专门小食堂——回民灶。

  白遇阳校长和后勤部门领导一商量,后勤部门领导面带难色地说:“校长,就那么几个人还得另起炉灶,不够费事的。”

  白遇阳校长笑着说:“人家辛辛苦苦工作,总得有可口的饭菜呀。”

  “让他们几个到街里吃一口算了。”

  “一天两天行,时间长了可不行。”白遇阳校长说:“人家在咱们学校任劳任怨地工作,到饭时没饭吃怎么说得过去!”

  “那咋办?”

  “抓紧给他们办个回族小食堂。”白遇阳校长耐心解释说:“同志,我们是民族学校,更应该重视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后勤部门领导明白了道理,于是表态说:“白校长,你放心吧,回民小食堂马上着手办。”

  没过几天,学校回民小食堂开伙了,几位回族教职工乐得合不上嘴。一个回族教师感动地说:“白校长这样关心我们回族教师,我们不把工作干出成绩来,对不起校长的一片苦心啊。”

  青年教师代景春,刚刚参加工作,压力大。老婆孩子都在蜘蛛山公社老家,他住独身宿舍、吃食堂,一天到晚就知道拼命工作,顾不上回家。

  有一天,校长白遇阳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关切地说:“代老师,别光忙着工作,你爱人和孩子还在农村,现在户口好办,把家搬到市里来吧,早晚好有个照应。”

  代景春笑着说:“白校长,这事我还真没有考虑呢。”

  白遇阳说:“给你两天假,办户口去,然后回家把爱人和孩子接来。”

  代景春说:“白校长,这两天正忙,过两天再说吧。没别的事了吧?”

  “没事了。”白遇阳看着代景春走出去的背影,又嘱咐说:“搬家的事一定要抓紧!”

  眨眼一周过去了,代景春还是没有张罗去搬家。白遇阳校长太了解代景春了,他因为刚参加工作,一心想把工作干好,这个准是把搬家的事忘到脑后去了。代景春搬家不急,可白遇阳校长着急,他只好安排学校管人事的干部去阜新市站前派出所,给代景春一家办理户口准迁证了。

  人事干部办来了户口准迁证,白遇阳硬逼着代景春把家从蜘蛛山公社搬进了阜新市。巧的是,代景春把家搬到市里不久,乡进城户口就冻结了。在2015年春天,81岁的代景春老人说起此事,还感慨万分地说:“假如不是白校长那次硬逼我把家搬进城,也许我的家现在还住在农村呢!”

  在白遇阳校长的张罗下,很多家住农村或县区的教职工先后把家搬进了市里,这下子住房成了大问题。老师们没有住房,白遇阳校长心急如焚,他一有时间就找有关部门领导,东奔西跑,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筹集资金建家属房。从1954年开始,两年内在学校西侧建了七栋家属住宅,50多户教师有了住房,这在当时市内其他学校,是难以做到的,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遇阳还想方设法为马新民、杨国安、潘景章等教师的家属,安排了工作。

  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都吃供应粮,细粮很少,每人每月二、三斤大米,白面。学校有几位从南方来的教师,习惯吃大米饭,对东北的高粱米吃不消。白遇阳就跟伙食部说,要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解决他们吃大米的问题。

  白遇阳校长关心教职工的吃、住,甚至到柴米油盐,为教职工做的好事,他自己记不清,别人更是数不过来。如果叫唱好来宝①的书曲艺人,把他的事编成好来宝来唱,足足能唱三天三夜。教职工没了后顾之忧,积极性倍增。他们把满意之情,转化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干工作的热情“嗷嗷”叫。他们不管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一个劲的勤勤恳恳工作。每天晚上,老师们都不约而同的到校备课,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工作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更晚。有时候,白校长看到有的老师熬夜熬得太晚,真心疼,就到办公室去动员,撵他们回家休息。

  白遇阳校长把教职工的大事小情都挂在心上,不断地加大感情投入,大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出了一支团结、敬业、勤勉、精干的教师队伍。

  蒙中作为少数民族学校,按照党的政策配备本民族教师,逐步达到主体地位,是无可非议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离不开汉族同志的帮助。白遇阳校长在关心、团结依靠汉族教师的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充实蒙古族青年教师。为了培养更多的蒙古族青年教师,他打报告,经请示省教育厅同意,学校挑选优秀在校生、毕业生、在职青年教师,送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大学定向代培。从1952年至“文化大革命”前,毕业归来的共40多人,这批青年教师不仅充实到蒙中,也为其他学校增添了新生力量。他们大多数工作在阜新文教战线,并曾任单位领导。他们是:白福祥,曾任阜新市教育局副局长,辽宁蒙古族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宝延祥、齐树堂曾任阜新市蒙中校长;孟兆芬曾任市蒙中党支部书记;敖玉林,曾任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阜新市满足校长;齐树森,曾任阜新市蒙中教导处主任;王淑荣,曾任阜新市民委副主任;马玉华,曾任阜新市教育学院民教部主任;康国玉,曾任阜新市教育学院民教部研究员;马文学,曾任阜新市蒙语电台台长;白玉林,曾任阜新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海凤英,曾任辽宁蒙师图书馆馆长;白景林,曾任细河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海银昌,曾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韩树清,曾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高中副校长;石海,曾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大办公室主任;曹玉莲,曾任阜新高专教师;韩香武,曾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兼职);齐相玉,曾任蒙古族自治县人大副主任(兼职)。还有吴海忠、韩景林、石玉田、海玉贤、齐泰山、齐振发、康福林、白金龙、塔连云、吴恩荣、包俊清、吴玉兰等人,都成为单位骨干力量,为阜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还有一些人在其他省市工作,更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希望。他们是:吴凤金,曾任内蒙古气象学校校长;吴玉英(斯琴),曾任内蒙古变压器厂党委书记;韩树森(图力格尔),曾任内蒙古师范学院教授;吴桂珍(乌兰),曾任包头师范学院副院长;齐宝山,曾任内蒙古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包永祥,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还有安玉荣、安桂芹、白玉华、张春英等,在呼和浩特市教育战线工作,成为骨干力量。

  1958年,保送到内蒙古大学蒙文系的包恩可、齐宝先、王新军以及和他们一同毕业归来的戴瑞山,都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阜新地区蒙古语文的骨干。

  1954年暑期,辽西蒙中首届初中、初师班毕业,根据国家教育部长张奚若“发展高中,解决人才培养的源泉问题”的指示,是年9月学校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这一年撤销辽西、辽东两省建制,成立辽宁省。加上喀左、北票等地区相继成立蒙中,原辽西省蒙古人民初级中学,改名为阜新市蒙古中学。领导体制上由省辖转为市属。

  ——————————————

  ①好来宝:蒙古族的一种书曲形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