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蒙中搬进了新校舍,按理说白遇阳校长也该松口气了,事实上与此相反,他觉得身上的担子一点儿也没有减轻,还有点越来越重的感觉。

  在旧中国,蒙古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落后,除少数富有人家的子弟能上学读书外,贫民百姓在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贫困,语言文字上更无平等地位可言。解放后,随着人民政治地位的转变,强烈要求文化上的翻身,让子女上学读书的热情十分高涨。成立辽西蒙中是千百万蒙古族人民的心声,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关怀的温暖,能否办好蒙中,白遇阳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如同肩扛泰山。

  白遇阳这位解放前就当过校长,在战火中入党的优秀干部,不但懂得孤掌难鸣的道理,更深知众人捧柴的妙音。为把辽西蒙中办成一流的顶呱呱学校,他首先从领导班子建设抓起,很快形成了一个特别团结能战斗的领导班子。蒙中的领导班子成员可以说是强将中的强将,个个响当当:

  巴图:任教导主任。解放前,他就读于吉林高师。参加革命后,曾任阜新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教育科长。1952年,他和爱人苏桂琴一起从彰武县调入蒙中,第二年入党。他资深望重,特别有民族热心,颇有学识才干。1954年秋被调到辽宁省教育厅,负责民族教育工作。后来到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他刻苦努力,著书立说,成为研究员,是全国少有的研究契丹文的高级专门人才。

  张绍丑:任副教导主任(后任副校长)。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工作勤奋认真,精通数理化。他深入教学实际,坚持听课、评课,强化教学管理,被人们称为“教坛铁人”,是白遇阳校长最得力的业务助手。蒙中数学质量突出,除教师群体努力外,和张绍丑同志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他在蒙中工作20年,作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白遇阳在教学上信赖他,政治运动中保护他,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在“文革”中受“左”的路线冲击,使他的身心受到伤害。离开蒙中后,他先后在市十七中、市实验中学当校长。最后从市民进主委、市人大副主任职位上离休。

  马玉书:党支部兼职副书记、副教导主任、兼任政治课。他原工作在东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处民族教育科,东北行政区撤销时,自愿来辽西蒙中工作。马玉书政治理论强,善于协调学校的党政工作,赢得好评。1956年,彰武县成立蒙中,他出任校长、书记,直到离休。

  胡克:原锦州商校办公室主任。1954年来蒙中,先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1960年被调到阜新师范、卫生学校、市民政局、卫生局、民委任领导工作,直至离休。

  吴俊臣:某炮团营职军官。1954年转业到蒙中,任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后被调到市四中、阜新师范学校任书记。

  包国藩:历任副教导主任、党支部书记,直到离休。

  王汝林:任副教导主任,后调任市教育局中教科长、文教办主任。从市卫生局党委书记职位离休。

  包明玉、张文俊:总务处主任。

  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蒙中的领导班子人才济济,每个人都能独挡一面。这些不可多得的强将,在白遇阳校长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蒙中搞得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解放初的中国教育,是在坚持和发扬解放区办学经验的同时,学习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在东北,好多报刊杂志,都发表介绍苏联教育的文章,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和冈察洛夫的教育原理。1952年,辽西省教育厅把凯洛夫教育学规定为中学教师业务学习的必修课,要求系统学习。在中小学领导体制上,推行校长负责制,给校长一定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校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白遇阳校长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中,注重党政关系协调,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每位领导的智慧和才能。

  在上世纪50年代,白遇阳校长的社会兼职较多:市人大代表、市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等等。外出开会、视察、学习、参观等社会活动很多,有时候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正因为白遇阳校长能够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正因为他带出了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无论他出去学习开会,还是外出视察参观,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会照样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

  辽西蒙中刚建校时,学校党员人数少,在1953年,学校党员只有白遇阳、张文俊、包国藩、马玉书、苏桂琴几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白遇阳校长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特别关心教职工政治上的成长进步,本着积极又慎重的方针,经过党支部严格政治审查,先后发展一批知识分子党员。他们是巴图、郎贵宝、佟语忠、王汝林、赵之平、霍恩荣、包贺廷等。陆续培养提拔了一批领导干部,为市、县兄弟学校输送了领导骨干,如:胡克、马玉书、张绍丑、郎贵宝、佟语忠、赵之平、王汝林、霍恩荣、赖子斌、大来、包成福、齐振东等。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青年学生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学校党支部非常重视关心学生政治进步,根据解放初学生年龄偏大,政治上趋于成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党课教育,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明确入党的目的。经请示市委同意,先后吸纳一批优秀团员和学生干部入党,开创了在中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先河。他们中有:何永山、白音、王跃廷、曹玉莲、赖玉书、包成福、安秀琴、予舒、邰凤云等。

  白遇阳校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深深地懂得,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打铁要靠本身硬,要培养好学生,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教育实践雄辩证明,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白遇阳校长从到辽西蒙中任校长那天开始,在注重狠抓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立足于自己,抓紧培养本民族的新师资。

  学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能否贯彻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事关全局,关系重大。辽西蒙中刚成立时的教师,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接受的是旧教育,思想上组织上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学历大多数偏低,业务能力也参差不齐。白遇阳校长从这一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教育帮助和使用中鼓励,达到改造的目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白遇阳校长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政治,读毛主席著作、苏共党史、新民主义革命史……在学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立场、观点,为谁服务这个根本方向问题。学习时事政策,认清形势与任务。学习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钻研教学大纲,以老带新,开展互学互教活动,帮助教师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在上世纪50年代,“镇反”、“肃反”、“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整风运动”、“反右斗争”、“大跃进”等等,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白遇阳校长丝毫不敢大意,努力稳准地把握政策,注意处理好运动和学校日常工作的关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白遇阳深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这件事,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改造,是长期复杂的任务,不能操之过急。他要求大家坚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多多进行自我改造。在历次运动中,白遇阳校长始终团结依靠广大教职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在校内努力创造一种既有民主集中,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政治局面。

  在历次运动中,白遇阳做到了千忙万忙,就是不忘狠抓教师队伍的业务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是学校的育人主渠道。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可是日积月累,精雕细刻的功夫。在教育理论指导上,辽西省教育厅把凯洛夫教育学规定为中学教师业务学习的必修课,要求系统学习。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白校长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参加函授学习。在教学环节上,白校长要求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利用寒暑假通读教材,找出“拦路虎”,备课要做到精读教材,按大纲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做到同一教材都要集体备课。蒙中还经常与市高中、铁路中学开展校际间的互相学习听课,观摩教学等活动。

  由于领导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师素质提高,市蒙中很快具备了一支人员整齐、阵容强大的教师队伍,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骨干教师。他们既有来自本地区的,也有来自内蒙古、吉林、四川、上海和北京等省市区的。在这来自天南海北的教师队伍中,既有蒙古族知识分子,也有汉、回、满等民族知识分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学识渊博、业务精通。长期担任语文组组长的马新民、数学组组长的佟语忠和理化组组长的白德生都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学科专业水平相当高,教学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赢得学生称赞。响当当的蒙文“通师”大来,汉文“活字典”王汝林,数学“大王”王中明,理化“博士”王再寅,地理“活地图”杨德清,历史“高手”陈茂萱,音乐“歌手”海松涛、杨林佐,“长跑健将”赵清廉等,他们的课都讲得相当棒,深受学生欢迎们。还有赵之平、霍恩荣、王庆林、赖子斌、彭奎库、那顺、董丰凌、郭振义、项宝山、洪庆德、龙德福等,都是出类拔萃的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不仅以他们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耐心细致的指导,深受学生的爱戴,而且他们那种敬业精神,高尚的品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每个学生。

  蒙古族有一句谚语:“熬奶茶要属老太婆,熬水胶要属老木匠。”白遇阳在解放前就当过多年校长,在教育事业上真的有一套,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市蒙中就令人刮目相看,领导班子是响当当的,教师队伍更是一流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