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遇阳校长用心血打的报告,得到了辽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了让辽西蒙中适应扩大招生,更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辽西省教育厅把辽西蒙中新校舍建设,列入到1953年基建计划。

  对辽西蒙中的全体师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欢欣若狂的好消息。每位师生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师生们奔走相告:“我们要建新校舍啦!我们要建新校舍啦!”

  新校舍建在哪里最好?白遇阳校长感到这是一件关系到未来学校发展的大事,他把教导主任巴图和总务副主任张文俊找来一起商量。

  白校长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阜新市政府领导把选校址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让咱们自己选择校址,我们这三个臭皮匠商量商量,把学校建在哪儿好?”

  巴图说:“白校长,选校址咱们得把眼光放得越远越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张文俊说:“巴图主任说的在理,建一所学校是百年大计的事,不能鼠目寸光。”

  白遇阳闪动着精明的双眼,思考着说:“新校址还是选在市里好一些。原因是,蒙中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为了让他们与社会接触面广一些,眼界开阔一些,学校建在市一级城市里,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再有,学校建在市里,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更是不言而喻。”

  巴图点头表示赞同:“我同意这个意见,校址选在市里。”

  张文俊说:“我也双手赞成。”

  白遇阳校长说:“坐在屋里说千遍,不如下地走一步。我看咱们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考查考查,怎么样?”

  巴图笑着说:“校长说得对,我们不能嘴行千里,屁股坐在屋里。”

  白校长他们在市区转了好几天,最后选定海州区西山以西,尹家窑以东的一片空地,划定校园面积12万平方米。

  白遇阳校长看着开阔的田野,浮想联翩,好像看到了崭新美丽的校园,脸上带着笑意说:“二位,这个地方怎么看怎么让人满意呢!”

  巴图也满脸喜悦地说:“白校长,这地方离市区近,可又远离市区的喧嚣,真是理想的校园地所在。”

  张文俊看着远方说:“白校长,在这儿建学校,绝对为咱们蒙中今后的长远发展建设,创造了足够的地域和空间啊!”

  白遇阳校长看着巴图和张文俊语重心长地说:“建校舍是件操心费力的大事,校方就把这副重担交给你们俩了。”

  巴图坚毅地说:“白校长,你放心,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张文俊也表示:“白校长,就是扒一层皮也要完成任务。”

  ……

  当时,学校惟一的交通工具是一台公用自行车,谁去开会办事,就由谁用。学校搞基建一开始,就把公用自行车就交给了搞基建的张文俊。学校没有一丁点儿运输能力,有的建筑材料还要从锦州往这里运。学校只好雇车花钱运。建新校舍,是白遇阳校长心中压倒一切的大事,他虽然不能天天去工地,可哪天心都在工地上,无论工作怎么忙,三天两头他都要到工地转一圈,否则,他夜里睡不好觉呀。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为了节约资金,白遇阳校长决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建筑工地离阜新县城二十多里,每次劳动学生都要起大早,拉着队伍唱着歌,从阜新县城走到市区西部,干一天重体力活儿,晚上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走回去,步行往返五六十里路。值得称道的是,师生们虽然苦和累,可精神振作,劲头十足,没有一个有怨言的,那股艰苦奋斗的劲儿,师生们永远忘不掉。据辽西蒙中首届毕业生白音同志回忆:辽西蒙中建新校舍那年,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晒黑了,累苦了,累瘦了,可学生们的学习还一点儿也没有耽误,真不知道是哪来的那股劲儿。

  1953年秋天,辽西蒙中搬进新校舍。开学时,师生一千余人在一个大食堂就餐。那时市郊菜田特别少,郊区农民都习惯种粮食作物,这就造成了买菜难。学校买菜经常要到阜新县阜新镇东西关或跑到新立屯去买。省里了解到蒙中的实际困难,调拨给一台大胶轮车,是梁春忱老板从锦州赶来这台大车并报到的。那时学生伙食标准相当低,还有不少学生不能按时交伙食费。学生经常吃的是黄玉米面窝头,学生戏称“黄金塔”,高粱米稀粥、咸菜条。可见当时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有多么艰苦吧!

  辽西蒙中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校创业的。在蒙中建校50周年的时候,巴图先生写了一篇题目为《旷地起楼》的回忆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辽西蒙中建新校舍的过程,再现了当年艰苦拼搏的场面,文章这样写到:


  ……建校当时的各项条件,远不如现在那么齐全。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很好,教职员工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学们都勤奋学习。谁也不愿意看见自己的成绩单上有2分出现。一言以蔽之,就是踏踏实实,奋发向上。

  学校建校时名为辽西省蒙古人民初级中学。现行的校名是后来隶属体制改变而生的。当时学校在县城东南隅,是临时腾出来的房舍,并不合用。1953年初,辽西省教育厅拨款修建新校舍。校长白遇阳同志与我商量选址之事,我们再三权衡,决定建在市里。市政府积极支持,同意我们自己选定的地址。经过实地考察,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海州区西山之西空地里选了一片土地。

  地址定下来了,就找建筑公司。那时建筑企业不多,没有招标投标之举。这样,阜新市建筑公司便承接了校舍工程。

  设计图纸由省厅委托设计机构提供。监理人员亦由省厅派出。监理员是省厅基建办公室的姓毕的同志,他的名字一时记不起来了。

  学校方面则请总务负责人张文俊同志挂帅,领一位职员和一位工友住在工地,解决纷至沓来的各种问题。那时,和现在的做法不同,施工单位只管施工,别的一概不管。建筑单位自己购买建筑材料并运至工地。这就苦了张文俊同志,既跑银行,又跑市场,这里买料,那里找车,光顾了砖窑,又访沙石场,今天运水泥,明天验木材,有了油毡纸,再备沥青块,真个是拳打脚踢左右开弓,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有时还难免监理员或施工单位对材料不甚满意,还有供料不及时而发生窝工现象。

  其实,白遇阳同志找我,让我去帮帮老张。这样,我也去驻工地。了解了情况之后,就请施工单位拟出一个用料计划单。列出规格、数量、运到时间等等,再请监理员审核。有了计划单,便按计划单进料,既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又不致进料不及时而窝工,可以保证如期完工。在施工进程中,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问题,就得随时咨询,随时协调各方意见,及时妥善处理面临的问题。

  张文俊同志是个真诚的人。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你绝不会看到他托辞敷衍虚心假意的表演。他待人友善,想啥说啥,但是谁也不会在任何时候听到他说出讥讽刺人的恶语来。他是个乐观的人。不论怎么忙,怎么苦,人们总会看到他的笑容。不论遇到什么难题,他不皱眉,不叹息,想办法做好。他是个任劳任怨的人。工地的事那么多,跑东跑西那么忙,甚至还会听到别人一点怨言,可他还是忘我地不辞劳苦地抓紧时间尽量多做。不论是谁如果与他有过共同的经历,那么就可以验证孔老夫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不妄了。

  修建校舍的功劳应该记在张文俊同志的名下,“旷地起楼”这个题目应该由他来写。可惜!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不得不由我来代笔。我也正好以此来怀念他,并为校庆专辑增添一页内容。

  老毕同志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却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吃住在工地。工地一开工,他就总在工地上忙乎。看看水泥标号,查查沙浆配比,对对设计图纸,审视钢筋粗细,甄核梁架结构,量验模盒尺寸,观察混凝土搅拌情况,督察浇铸震捣过程,一旦发现差错,立即找来施工技术员要求按照图纸返工重做。待到大梁及板养生期满,拆去模板之时,更得一一看遍,检查有否蜂窝麻面。因为如不及时察验,一经表面抹灰便难知质量缺陷。这些环节他是绝不掉以轻心马虎放过的。

  校舍工程约是1953年4月初动工,经过施工单位工人同志们的积极认真的工作,于当年八月竣工。新校舍包括一栋人字形的二层教学楼,两栋一字形的学生宿舍。学校当年便由县城迁来新址。现在看来,那校舍已属简陋范围了,而在当时却还算是上乘。

  50年悄然流去的时光,冲淡了记忆的颜色,渐渐地模糊起来,渐渐地显出了空白,以至回想往昔时,竟然生出踪影难觅的感叹!现在写来直觉得难以下笔,因而只能像雾里深山那样涂出一个似有似无的轮廓,只能算是记忆的掠影……


  辽西蒙中建新校舍的速度是惊人的,师生们亲手把它打扮得分外漂亮。宽敞的校门向南开,一进校门便是崭新的主楼——教学楼。主楼后面是篮球场,西北侧是红色的女生宿舍楼,最北侧的平房是食堂。主楼西侧是操场,被标准的400米跑道环绕着。操场西侧南北走向的两栋灰色平房是男生宿舍。如此规模的辽西蒙中的建成,无疑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歌。多年来,他们把这种精神传承着、传承着,并且不断地发扬光大。

  海州西山脚下,由于辽西蒙中牵头落址,市党校、商业学校、师范学校①、十六中、卫生学校、第一职专、辽宁蒙师,相继落成,这里成了阜新市区重点学区之一,使原本一片荒凉的大地却散发出墨水的芳香,闪耀着时代进步的魅力……

  

①师范学校:现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