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姑娘迈着舞步,慢慢悠悠地来到了蒙古贞大地。河水发出了笑声,杨柳枝条开始泛青,朝阳地方的小草,早早地探出了绿色的小脑袋,迎着习习的春风,在向人们招手。

  1952年,蒙古贞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夜间,千山万岭披上了绿袍。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党中央派出访问团赴东北。以朋斯克、阿艾沙为分团长的中央赴东北访问团辽西分团于5月来到了煤电之城——阜新。

  毛主席派来了慰问团,这一喜讯立刻传遍了蒙古贞的山山水水,全县各族人民欢喜若狂。是呀,毛主席派人来看望蒙古贞人民,蒙古贞人民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朋斯克和阿艾沙带领的访问团,在辽西省政府副主席宋黎等人的陪同下光临阜新。访问团到阜新县,慰问蒙古贞地区的少数民族,并调查研究阜新地区少数民族的状况,征求蒙古族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访问团团长朋斯克同志对蒙古贞的历史,尤其是革命史有所了解。他知道,在1945——1948年间,阜新地区蒙古族人口约十来万,相当于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三个旗人口的总和,相当于新疆蒙古族人口的总和,阜新是辽西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方。阜新地区蒙古族青年有文化的比较多,有不少人早期参加革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的蒙民大队就赫赫有名,威震辽沈大地。说来也巧,访问团来到阜新县,正赶上县里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总结1951年工作,安排1952年工作。访问团领导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并在三级干部大会上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对阜新人民和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慰问。访问团领导还召开部分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在座谈会上,蒙古贞干部群众发言热烈,有不少蒙古族代表,介绍蒙古贞蒙古族人口、环境、习俗、文化、教育的过去和现状,一致要求建立一所蒙古族中学。

  一位两鬓如雪的蒙古族老大爷代表痛苦地说:“我们这辈子是睁眼瞎,都憋屈坏了,可不能再让孩子们不识字了。”

  一位教师模样的代表说:“蒙古人有一句谚语,‘满箱子金银,不如豆大的学问’。孩子没地方念书,没文化,就成不了檩子和大梁。”

  还有一位蒙古族干部代表说:“建设新中国,人才是关键。人才哪里来,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如果能给我们这里建一所蒙古族中学,那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们蒙古族最大的关怀。”

  ……

  阜新人民的迫切愿望、美好的梦想,深深地打动了访问团的领导。中央访问团当即请示中央,中央立即作出答复,同意建立蒙古族中学,并要求辽西省人民政府抓紧筹建,力争当年秋季开学。

  他们不愧为毛主席派来的访问团,就是想少数民族之所想,急少数民族之所急,阜新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少数民族代表的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和访问团在一起联欢,把一杯杯醇香的美酒和一首首美妙的歌儿献给访问团。豪爽的阜新县县长第一个放开喉咙唱起了《酒歌》:

  

  那迎着太阳开放的呵,

  该是湖淀的荷花吧!

  伴着岁月奔流的呵,

  是九江八河的浪花吧!

  

  九江八河的浪花哟,

  就在杯里度年华。

  者嗨朱嗨,

  快喝下吧,快喝下。

  

  那顶着露水生长的呵,

  该是草丛里的牡丹吧!

  伴着天地翻卷的呵,

  是五湖四海的波澜吧!

  

  五湖四海的波澜哟,

  擎在杯中度年华。

  者嗨朱嗨,

  快喝下吧,快喝下……

  

  《酒歌》的歌声刚一落地,一位蒙古族代表的歌声又起:

  

  春季里南来的卡鲁鸟儿①,

  啼鸣时刻悦耳听不厌。

  和心爱的朋友在一起欢乐,

  愿此幸福啊常在人间。

  

  夏季里各种各样的花儿,

  开放的时刻美丽赏不倦。

  和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欢乐,

  愿此幸福啊常在人间。

  

  秋季里累累红果结满枝,

  果熟时刻浓香可口甜。

  和知心的亲人在一起欢乐,

  愿此幸福啊常在人间。

   

  冬季里打来的獐狍野鹿,

  盛餐时刻味儿美又鲜。

  和知心的朋友在一起欢乐,

  愿此幸福啊常在人间……

  

  人们欢乐的歌声还没有停止,人们欢乐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辽西省政府正式下达文件批示,解放后辽西省第一所蒙古中学在阜新县城宣告成立,学校定名为“辽西省蒙古人民初级中学”。这个好消息一传出,人们乐得手舞足蹈、奔走相告,很快地传遍了阜新城乡村屯。辽西蒙中的建立,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硕果,是蒙古族人民民族平等、文化翻身的具体体现。

  辽西省委领导明确要求,辽西蒙中在1952年秋季开学。

  时间短,任务重,这困难那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校舍问题。为确保辽西蒙中9月1日准时开学,阜新县委、县政府领导因陋就简,雷厉风行,决定把县城东门里公安局大院腾出来,解决学生教室、食堂和教师办公用房。县公安局的院子很大,东西狭长,南北较窄,院内的房子经多年风吹雨打,早已十分陈旧了。西南角的青砖房,是清末年间建造的,东北角的红砖房是日伪时期盖的,将青砖房改成教室,学生上课;将红砖房改为食堂和学生宿舍。可是宿舍还是不够用,怎么办?只好将一部分男生安排到县城西北角万字号的旧房子里。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也是不是传奇的传奇,短短的一个多月,辽西蒙中从招生到开学仅仅用了短短的一个多月。招生、调进教师、找黑板、凑合桌椅板凳、修缮房子……数都数不过来的事情,都奇迹般的完成了。1952年9月1日,辽西蒙中在爆竹声中,正式开学。当时,辽西蒙中的领导班子成员还没有到位,还没有校长,阜新县委领导临时决定,让县一中教导主任单岳西同志兼任一段辽西蒙中的教导主任,负责安排学校开学初的工作。值得称赞的是,单岳西同志在县委领导和县一中领导的支持下,不怕困难,工作得十分出色。

  人们不禁要问,辽西省委如此重视辽西蒙中,为什么不给学校派校长呢?

  谁来担任辽西蒙中校长,辽西省委早已物色好了,他就是白遇阳!

  那么,白遇阳为何迟迟没有上任呢?

  原来,白遇阳正在东北教育行政学院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摆在面前。政务院发出指示:“在全国抽出一定数量政治质量较好的干部,参加中等以上学校的领导,加强学校政治思想领导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52年3月,辽西省委派白遇阳去东北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苏联教育经验等。

  白遇阳在东北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结束时间是1952年10下旬。在学习结束的前两天,辽西省委组织部领导找白遇阳谈话,告诉白遇阳,省委已经研究决定,调他去阜新担任辽西蒙中第一任校长兼任阜新县一中校长、中共阜新县县委委员。领导问:“白遇阳同志,有什么困难吗?”

  “山再高也能翻越,河再深也能渡过。”白遇阳颇有信心地说:“困难肯定会有的,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不但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还要有办好这所学校的雄心壮志。”领导嘱咐说:“辽西蒙中是我省第一所蒙古族中学,体现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省委把这副重担交给你白遇阳,是对你莫大的信任和重托。”

  白遇阳毫不含糊地说:“请领导放心,白遇阳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一定把辽西蒙中办成一流的民族学校。”

  白遇阳结束了在东北教育行政学院的八个月学习,于10月下旬毕业赶赴辽西蒙中上任。和他一起在东北教育行政学院毕业的张绍丑同志,也被调到辽西蒙中,任教导处副主任。

  白遇阳校长一上任,就在校园里转了一圈。他的心情有些沉重,因为当时忙着开学,一切都因陋就简,简单到学校连操场都没有,四五百名学生做操,院里都站不开,学生上体育课,不得不去校外二校附近的广场。由于学校宿舍不够用,大部分学生住在校外,早晚都要跑几里路……万事开头难,数不清的困难摆在了这个新上任的校长面前。

  眨眼秋去冬来,更大的困难又摆在白遇阳校长的眼前。因校舍房子举架高,取暖设备太差,有的房子破得天棚漏着天,学生夜间在洗脸盆打的水,第二天早晨都冻成了冰坨,孩子们往往连脸都洗不上。若是寒风怒吼,大雪飘飘,风雪直接灌进屋,简直就要冻死人。很多学生冻坏了手脚,形成冻疮直流脓水,白遇阳校长看在眼里,心疼得不得了。

  改善办学条件,已迫在眉睫;建一所崭新的辽西蒙中校园,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心声。白遇阳校长开始挥笔向辽西省教育厅打报告,强烈要求为辽西蒙中建新校舍。

  当时,新中国成立刚刚三年多一点,国民经济正在恢复时期,国家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一所新校舍需要很多资金,白遇阳和全校师生的愿望能实现吗?

  ——————————————

  卡鲁鸟儿:一种好看的小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