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我的知青岁月》的过程中,我曾力图使自己全景式的展示知青岁月的全过程。但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个知青中的一个个体,肯定受制于某些局限。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资料,去诠释那段儿可歌可泣的历史。因此,只能尽我所能,用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零散片段重新组合,使之尽量完整地把那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展现在广大的知青朋友们面前。这仿佛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为之呕心沥血,日夜兼程。始终如一地关注着知青,关注着知青这个诺大的群体。并希望祖国和人民,记住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记住了他们就是记住了历史。他们从下乡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辉煌的50年。这50年值得大书特书,并写进中国通史。因为他们是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人。他们就像浩瀚夜空中闪烁着璀璨光芒的群星,毕竟照亮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华夏大地

  1968年深秋,我下乡到北镇县赵屯公社营盘大队第三小队,从此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

  下乡第二天,我们小队的3名知青到生产队等着分配活儿。队长说:“你们仨跟车吧。” 这里所说的“跟车”,不是跟汽车,而是跟马车。但那时刚下乡,听说让我们“跟车”,还不太明白怎么回事,傻乎乎的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有点儿懵懵懂懂的。“跟车”的意思,其实就是装车和卸车。车老板是不管装车和卸车的,用现在的话说,“跟车”的就是装卸工。

  队长的意思是让我们三个人每人跟一辆马车,而我们三个傻小子,还以为队长让我们仨人跟一辆马车呢。于是,稀里糊涂的跟着一辆马车干活去了。也不能全怪我们,队长如果当时叫住我们明确一下,也不至于闹出这样的笑话。当时,我们才下乡,懂个啥呀!但队长并没有叫我们,他心里明白的很。之所以如此,也许是他也考虑到,这些知青刚下乡来也不容易,就由他们去吧。

  我们的任务,是将地里已经用镰刀割倒的玉米秸或高粱秸装到马车上,然后拉到各家各户,这是社员们冬天取暖做饭的主要燃料。这里一马平川,不像山区可以到山上割些树枝等做燃料。我们下乡这个地方取暖做饭的燃料缺的很,连玉米、高粱收割后,残留在地里的茬子都要刨出来当柴禾烧。

  我们仨男生稀里糊涂的跟着一辆马车,另两辆马车车就得另派两名社员跟车。那两名社员当然是乐的屁颠屁颠的,因为在农村“跟车”是俏活,但这无形中也浪费了人力资源。可当时我们哪懂得这些,还以为队长怕我们刚下乡的知青累着,故意这么安排,照顾我们知青,心里还挺感激他的呢。一天下来,生产队还是给我们每人记了10个工分。事后听社员们说起这件事情,我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让我们三个知青很是羞愧。

  下乡时,我们都是初二的学生,在家时哪干过这些活儿啊。别说是干,简直是闻所未闻。还清楚的记得,“跟车”那天虽已是秋季,却也艳阳高照。尤其是临近中午,太阳还是火辣辣的。在加上冷不丁的干这种活,累得我们裤裆里都是汗。也就是从“跟车”开始,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真正的融入到了农村的生活。我们青春的脚步逐步迈的稳健,我们的思想逐步的走向成熟。

  对了,我还差点忘记告诉你,我前面提到的那位队长,尽管50多年过去了,可我现在仍然记得起他叫董作民。当年30多岁的他,如今该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在这里,遥祝老队长和我思念的乡亲们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