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王”字形大房子坐落在小镇北路北侧、兴安街西侧,背靠樟子松原始森林小山,四周是高高的木板夹起来的杖子,东西南北分别留有汽车和自行车及行人出入的大门和小门。由于大院北侧地势稍微高些,所以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

  这个“王”字形大房子,是当时松林小镇辖区内最高行政单位的办公地点。

  这个“王”字形房子,是这个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这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指挥调度枢纽,有很多情况在这里上报下达。

  这时这个区和林业局还辖有十几个乡镇和林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小镇的生产生活秩序井然,蒸蒸日上。但是由于干部离退休制度刚刚建立,上山下乡青年陆续返城,以及扩大再生产需要等情况出现,很多干部岗位出现空缺,尤其是缺少年轻干部。

  一些一线产业工人,由于工资几倍的高于干部,都不愿意到机关或者在基层做干部。

  绿水青山呼唤着未来,远山近水拥抱着小镇!

  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己驾驭的时间很多,业余时间可以打猎、游山、玩水,别有一番韵味,不亦乐乎。

  就在这个时候,由于机关和基层的干部岗位出现了严重空缺,有关组织人事部门不得不深入基层,做一些年轻工人的思想工作,争取一些工人来做干部工作,叫以工代干。

  当时一线年轻工人并不愿意到机关以工代干,都愿意在野外作业,宽松潇洒,享受着老天赐给人类的大自然、大环境,大氧吧。况且挣钱还多。

  相比之下,机关大院显得很冷清、很萧条。以工代干的活虽然体力活少,但脑力活得跟上,真正要把以工代干这工作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个好汉不愿干、懒汉干不了的活。当时主动被动进进出出机关大院.变换以工代干或者工人身份的人很多。人选择职业,职业也在选择人。

  小镇这里工作上班挣钱的人,分为国家干部、以工代干、国家正式工人、知识青年、临时工、生产队社员等。

  这时八级大工匠工人师傅,要比当时小镇正科级干部挣的工资还要多。

  在这个机关大院上班的是干部和以工代干以及工勤人员。年轻人的工资大部分是三级工,月薪三十八元六角一分,中专、大专、本科以上文凭的干部知识分子每月增加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元不等的知识分子津贴,再加上边疆津贴、特区津贴大约每人月薪不到一百元钱,个别多的也不超过二百元。而一线产业工人每月工资多时能达到五百元左右,虽然有一点辛苦,有一点危险,起早贪黑的。

  相比之下,在机关上班的小青年下班后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就三五成群地联系,打篮球打台球。

  有时也相约去看看电影什么的,一角五分钱一张电影票。

  有时星期天,约上几个人一起上山打猎玩,运气好时可以收获点国家允许打的猎物。

  有时节假日约上几个人一起到小河里去捞鱼。在小镇的南面沼泽地里,有一条由西向东流淌的小河,小河水流入那大片沼泽湿地后,在东山脚下,分别南下流入嫩江,北上流入黑龙江。这里是分水岭。

  小镇这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优哉游哉的慢生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