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平定后,大清一统天下的宏愿基本实现。太皇太后 ,又一心希望风华正盛的康熙皇帝大展宏图,做个具有雄心大志的明君,使大清走向振兴。为了增加康熙的使命感,她提议康熙东巡。一来到盛京祭拜祖陵,二来体察民意民情,同时也体会祖宗创业的艰辛。

  康熙遵从皇祖母的旨意,启程东巡。他先到盛京东陵,祭拜了太祖父英明汗努尔哈赤,又到昭陵祭拜了祖父皇太极,然后到长白山祖宗的发祥地微服私访。

  这一天,康熙和得福跟一个贴身侍卫乔装成商人走在山路上,走得又渴又累。远远望见前面好像有个村庄,又走上一个小山梁时,看清了真是一个小屯子,他们喜出望外。望见村头有一棵大榆树,异常高大,似乎盖住了半个村庄。他们就向那棵大榆树走去。走着走着,便清楚地看到大树上系了许多红布条,随风飘舞,真是神秘又壮观。主仆三人瞻仰起这棵大树来:大树有两房多高,繁茂的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树上有许多喜鹊窝,还没等他们走近,几十只喜鹊扑棱棱腾空而飞,叫喳喳的在头上盘旋,惊得几位在大树下纳鞋底的大妈、大婶、大嫂急忙都站了起来。此时,康熙他们也来到了树下,几位妇人一起把目光投向了三位不速之客。得福上前跟其中的一位比较大的老妇人搭话说:“大娘,这是什么屯?”

  老人回答:“我们屯叫一棵树。”她指着大树说,“就是由它起名的。你们是买牲口的买卖人吧?”

  “大娘好眼力,我们是商人,只是走得又累又饿。屯子里有店吗? ”得福又问。

  “屯子小,没有店,要不,就到我家打打尖吧!”

  “南来北往的商人,都常住她家。”有位大嫂插嘴说。得福看看康熙皇上,康熙向他点了点头。于是,老大娘在前面带路,主仆三人走进了老大娘的柴门。

  此时,大娘家只有她一人,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去了。大娘打量着穿长衫,戴着瓜皮锦帽的康熙说:“这个年轻人可真是满脸的福相,眉清目秀,天庭饱满,真是天子模样。说得得福睁大眼睛看了她一下。大娘并没在意,接着说:“只是大娘家没什么好吃的招待你们,有现成的干粮。说着,去外屋端来一个柳条笸箩,里面装了黄澄澄的大饼子,回头对康熙说:“这孩子,一看就招人喜欢。你把那大木桌子放到炕上,大娘我拿不动。”

  得福听了,赶忙去拿。康熙制止了得福,自己乐呵呵地把大木桌子搬起来放在炕上,还说:“这桌子可真沉,难怪老人家拿不动。”

  “这可是老榆木桌子。你看那上面的纹路多好看,这是一块板的,祖宗传下来的。”

  康熙他们就看那桌面,上面的水纹一圈套着一圈,溜光铮亮,很是好看。康熙摸着滑溜的桌面说:“这大概是百年的老榆木吧!”

  “那是当然。这榆木桌子又好看又结实,又不裂纹。咱们这地方,老榆木多得是。你们看我家门前那棵,有两搂多粗,也上百年啦。当年,老汗王打天下时,路过这里,还在树上栓过马呢。我们全村人都说,有了这棵树,我们村就有了风水。过年过节,老人庆寿,孩子庆岁,都来系红布条祈福呢! ”老人家说得很动情,还有几分自豪。

  康熙一听,急忙走出房屋,来到老榆树跟前,抚摸着老榆树,想象当年太祖父策马扬鞭的情景。想着老大娘的话,深深地感受到百姓对英明汗的拥戴,不禁自律:自己该怎样做,才能像太祖父一样,做一个百姓敬仰的英明君主呢!

  等到康熙进屋来的时候,老大娘已经摆好了碗筷,放了几样咸菜,倒了热水,便叫他们吃饭,还说:“这个年轻人可是真有心劲儿,我一提英明汗,他就去摸那棵树。这回你可沾到英明汗的福气了。英明汗会保佑你一辈子洪福齐天。我们这的人都是这么摸这棵树的。”

  康熙向老人微微点头,笑了。

  老人急忙把康熙推到炕上吃饭。

  早就饿得饥肠辘辘的康熙,拿起黄澄澄的大饼子咬了一口觉得这大饼子又甜又香又爽口,胜过御膳房所有的点心,就问:“老人家,这叫什么点心?这么好吃。”

  “叫到口酥。也叫干面干粮。”

  “这么好吃,用什么做的?”

  “就是用谷子去了三分的皮儿,碾成面儿,里面再加点儿黄豆面就行了。这干粮,咋吃都不闹肚子,你们就往饱吃吧!”

  “多可爱的老人家,多淳朴的民风啊!”康熙这样想着。他本来就是性情中人,所以,他一直被老人家的一举一动吸引着、感动着。

  临走时,康熙叫得福拿出一锭银子作为酬谢。

  老人家说什么也不收,还说:“如今,康熙坐金蛮殿,太平世界,日子好过了,吃顿饭算什么。这钱我可不能要。”

  “老人家,您就留下作个纪念吧!您就别把它当钱,好不好?”康熙说着,从得福手里接过银子亲手塞进老人家的兜里。

  “这孩子真会说话,我留下。看着它,我会永远想着你的。说时很高兴,顺手拍了康熙一巴掌。得福和侍卫们看了,又睁大了眼睛。

  康熙看看他们俩,笑了。

  康熙走后,家里一来人那老太太就讲,一顿干面干粮,挣了一锭银子,真是遇上财神了。还把那银子拿给客人看。一天,一位客人看了,“哎呀”一声说:“这银子可不一般,这可是皇家专用的,上面有特殊的年号。”于是,那人就说:“你老太太遇上皇上了吧!听说当今的康熙皇帝常常下来微服私访。”

  老太太一听,高兴地说:“准是,准是。那天,我一说大榆树上英明汗拴过马,他就跑出去摸那棵树,摸了很久才回来。哎呀,准是,他长得方面大耳,满脸的福相。哎呀呀,我看到真龙天子了!”老太太真是欣喜若狂。

  这以后,那棵大榆树更加神圣、更加令人敬仰了。

  康熙结束了微服私访,又开始重走太祖、太宗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每到一处,康熙都赋诗抒怀。在太子河、 浑河、辽河的交汇处,亲自下网捕鱼。还像当年唐使给杨贵妃送鲜荔枝那样,往北京送鲜鱼。不过不是送给妃子,而是专门孝敬太皇太后。康熙还说:“这是太皇太后在盛京时最爱吃的鱼,一定让皇祖母高高兴兴地品尝当年的美味。”送鱼的同时,还把自己写的诗一并带回,让皇祖母先睹为快。

  太皇太后吃着皇孙送回的鲜鱼,很是欣慰。她叫月亮一起与她品尝,还说:“这鱼真鲜真香。你快来跟我一起尝尝鲜吧!”其实,多年来,太皇太后已把月亮当作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好吃的都与月亮一起分享。月亮也不推辞,边给太皇太后挑鱼刺边吃,还说:“听送鱼的人说,这鱼是皇上亲自捕的。我能与您一起品尝,真是三生有幸。”

  “你就别客套了。吃完咱们好欣赏皇上写的诗。”太皇太后乐津津地说。

  吃完鲜鱼,月亮准备给太皇太后朗诵康熙的诗。她自己先通读了一遍,总共十六首。月亮首先选了《望祀长白山》:

  名山锃灵秀,

  二水发真源。

  翠霭龙天窟,

  红云拥地根。

  千秋佳兆起,

  一代典仪尊。

  翘首瞻晴旻,

  嶒尧逼帝阍。

  “好诗,好诗。贍晴旻,逼帝阍,从天上,写到地上,真是恢弘大气。”太皇太后称赞着又说,“接着读。”

  接下去月亮又读了《广宁道中过松山、杏山、大凌河圣祖用武之地有述》:

  松杏山头野草黄,

  朔风凄紧下前冈。

  云屯虎旅新行在,

  地著龙兴古战场。

  壁垒寻来余气在,

  田畴耕处拾刀鎗。

  恢弘圣绪存遗迹,

  东海洋洋祖德长。

  太皇太后认认真真地听着、思考着,月亮读完了,她还沉浸在思绪中。月亮给她斟了一杯参茶,送到她的眼前, 她才抬起头来说:“皇上此行,胜读十年书啊!再读。”接下去,月亮又读《杏山晚照》和《憩小凌河》:

  野草荒荒蔓草平,

  孤村鸣吠寂无声。

  山中猎罢残阳晚,

  时见高原夜烧明。

  月亮读完这一首,看看太皇太后,见她眉头很舒展,心情很好。就又接着读下一首:

  河水流不息,

  昼夜去涓涓。

  昔曰争战地,

  今是毅游年。

  驻要孤岭外,

  移舟古岸前。

  残阳下新柳,

  约略见春颜。

  月亮读完,太皇太后说:“这两首写得怎么样?月亮,你来品评品评。”

  “我可不会品诗。”月亮急忙推说。

  “你又来了。我还不知道你,要论品诗,你一点儿都不亚于我。快别谦虚了。”

  “这两首,清新灵秀,有滋有味有新意。”

  “品得好啊! ”太皇太后接着品评,“这两首诗像是两幅百姓安居生息的和谐图啊!此诗也看出皇上的心情很好,皇上也是人,不是神。也要有常人之心、常人之情,才能活得洒脱,才能心中装着百姓黎民。看来,康熙他摆脱两宫不幸的阴影了。”太皇太后自慰地点点头,又叫月亮再接下去读了《太宗擒洪承畴处》:

  旌旗直卷阵云沉,

  壕堑遗踪尚可寻。

  十万健儿皆解甲,

  一时大师此成擒。

  民情效顺当年事,

  王业艰难圣祖心。

  逐使关西如破竹,

  至今战气化阴森。


  听着听着,太皇太后的心情沉了下来。她怎么能不想起太宗皇帝!太宗皇太极其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也是一位合格的好皇帝,更是一位爱她的好丈夫。她也是敬重他的、佩服他的、忠于他的。太宗不但爱她,还欣赏她、信任她、重用她。他们夫唱妇随,共同走过的那段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在她的人生中是最有价值的。

  太皇太后又不能不想起洪承畴。劝降时,那唇枪舌剑、步步为营,又情理相融的过程,至今想起来,还有点儿让人激动。她想,洪承畴弃暗投明,一直忠于朝廷,总算没辜负我当年劝他的苦心,而他也称得上信义之人。

  月亮拿起诗稿又要往下读。太皇太后制止说:“先别读了,此诗让我想起了洪承畴,听说他最近身体有恙,明个儿差人代我去看看他。还有,带上几条皇上送回来的鲜鲤鱼,千万别忘了。”

  “是。您就放心吧!您啦,可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月亮答应说。

  “其实,洪承畴也不愧是我大清朝的元勋了。”

  “您能这样评价他,他怎么着都值了。”月亮说完又选了一首《姜女祠》来读:

  朝朝海上望夫还,

  留得荒祠半初山。

  多少征人埋白骨,

  独将大节说红颜。

  月亮读完,见太皇太后慢慢地站了起来,默默地回到寝室,默默地躺在床上,默默地看那支雕翎箭。月亮悄悄地跟过去,又悄悄地退了回来,她后悔不该读这首诗。月亮明白,太皇太后一定是听了这首诗,想起了摄政王多尔衮,这是她此生无法医治的痛楚。

  太皇太后深情地看着那支雕翎箭,她想起了和多尔衮在姜女庙吟诵对联的情景。她的耳边又响起了多尔衮当时说的话:“我要不是将军,我也能成为才子。”她想:他要是成为才子,也一定是最可爱的才子。她又想起他俩在山海关眺望大海的情景。他们本来应该一同观日出的,但是,因为挂念盛京,她当时不得不早行。她回忆当时分别那一刻她对多尔衮说的话:大清国就像那太阳一样,马上就要升起来了,而且还会蒸蒸日上。可是多尔衮却转移了话题,指着那远航的船说:“你可不要让我的心像那远航的船一样,四处漂泊。进京后,让顺治坐上金銮殿,我定要娶你。”然而,进京后的命运却是走上了永诀。想当初,国事、家事、天下事缠身,她连思念他的时日都不多。近几年,国运日上,天下太平,她已经把怀念作为她生活的主要内容了。

  此时,月亮端了一杯参茶进来。每到这种时候,月亮总会想方设法,尽量排遣太皇太后的愁绪,不然她的心会累得受不了。

  见月亮进来,太皇太后真就转换了思绪,她问月亮:“刚才那首《姜女祠》,有一个字最佳,你来说说看。”

  月亮略加思索便说:“‘独将大节说红颜’中的‘大’字。”

  “好啊!月亮,我就说嘛,你也是品诗的高手了。这个大节中的大字,大出了女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好诗,好诗呀!其实,咱们皇上也是多情重义之人。你看他跟后妃们的关系处理得多好,家和万事兴啊!”

  “太皇太后说的是。可是,这也有您的一份功劳。不说别的,就说三次选后,您每一次都选得很好。”

  “你呀,就是会说话,又来夸我。”

  “本来就是嘛!”

  “这回,你甭读了。拿来,我自个儿看吧!顺便也欣赏欣赏我皇孙的墨宝。”太皇太后指着那摞诗稿说。

  月亮赶忙选出以下两首,《奏请圣祖母太皇太后安》和 《盛京遣使请太皇太后起居夜书》

  太皇太后先读了《奏请圣祖母太皇太后安》:

  曾向慈宁草奏笺,

  夜张银烛大江边。

  重来往事俄追忆,

  转眼光阴二十年。

  《盛京遣使请太皇太后起居夜书》:

  云山遥隔万年宫,

  定省心思午夜中。

  孺慕经时书不尽,

  微咸凭仗与东风。

  太皇太后看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她对月亮说;“康熙是天下最孝顺的皇上,我知足了。”

  月亮急忙接过话茬:“遣使来时说,皇上在盛京办了一次百老宴,把盛京的遗老都请来赴宴。皇上自己亲手给他们斟酒,很多遗老都被感动得哭了。还让官府以后对他们多多关照,还做了规定,每年都给老人们发放生活补银。”

  “月亮,皇上能做到这样,我放心了,我知足了,我感到欣慰呀!”太皇太后说着,自个儿微笑着拭泪。

  月亮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其实,她也和太皇太后一样,感动着,快乐着,幸福着。

  此时的慈宁宫,祥和安静,阳光普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