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乡党委书记、市驻京办事处主任、市计委副主任、市发改局副局长。可是,自1975年复员回到临清市魏湾镇丁马村,次年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后,又担任村支部书记,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因为,他有一个承诺:村里的老少爷们请放心,我一辈子和你们患难与共!

第七章 丁马村的“三不像”

1.

那是1975年农历元月16日的晚上,从部队复员回家乡正准备到市里机关上班的魏保岭,被村里被老支书叫到家中,经过一番彻夜谈心,他决定还留在村里并出任第三生产队队长。

当时,第三生产队是村里最穷的,公共财产只有两头牛,其中那头老黄牛瘦的全是筋,要让人用杠子抬才能站起来。那时候,中国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要集体劳动挣工分,而丁马村一个工不值两毛钱,因此只能“吃粮靠统销,花钱靠鸡腚”。

如今,村里的公共资产凡是带“丁马”名的算下来少说也有七八个亿,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这个魏保岭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农村基层,魏保岭可谓是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分田到户大承包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办村企到搞起名牌公司,先后建起棉纺厂、冷冻厂等七家企业,这在全乡乃至全市都是首屈一指。除此之外,他还通过不懈努力办起全国最大的中华甲鱼原种场,创新养殖办法,让丁马甲鱼与黄河、古运河、马夹河、徒垓河的甲鱼相结合,培育国际佳品,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联合搞科研,让丁马甲鱼变成绿色胶囊,名扬海内外。

据了解,他自家的积蓄还不到十万元,在城里都买不起一间房。他说,公司账上的钱都是公家的,他与公家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而且他留着所有的工作笔记,一年一本或几本,已经有几十本了,在上面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查账都可以。他还说,这些工作笔记已经是他的精神财富,百年之后整理出来就是自己一生的交待。

这样的好人好事当然也是媒体报道的一个点,所以,我的一篇《有一种人生叫伟大——采访魏保岭有感》被刊登在《大众日报》农村版的头条。那是在2008年12月24日。

没想到的是,没过半个月,时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做出批示:“魏保岭做人做官可敬,创业精神可嘉,发展经验可扬,请省委组织部厉部长阅,请组织部门深入考察。”

一篇“普通”的稿件能够得到省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大众日报》农村版而言,可谓少之又少。由此,总编找到我,要求按照长篇通讯的模式再去采访魏保岭。常看报纸的读者应该知道,“长篇通讯”的分量是很重的,而且对记者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随后,依照之前对魏保岭进行采访的素材,我拟定了长篇通讯的三个报道方向:第一篇写如何让农民不再像农民;第二篇写如何让农业不再像农业;第三篇写如何让农村不再像农村。

 

2.

如何才能让农民不再像农民?

魏保岭认为,最大的打造工程就是文化。

在很小的时候,魏保岭就蒙发过离开农村不再当农民的想法,而且曾经是那么的强烈,他选择当兵,就是一次离开农村不再当农民的实际行动。当兵的那几年,没人再叫他农民,他也体会到了不当农民的感觉。可等复原后,他选择留下来,在丁马村重新加入农民的行列,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把丁马村的农民变得不再是“农民”。

“农民”本来就不应该是落后、贫困、愚昧的代名词,只是因为历史原因,让中国农业的生产工具、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的文化素质处于相对落后的层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业已经日趋现代化,农村环境已经日趋城镇化,而让“农民”这个词汇从根本上改变含义,当然要从农民的文化入手。按照他的话就是:“没有文化的农村不是真正的新农村,没有传统文化的文化不是真文化。”

就这样,他带领乡亲们不仅从经济上不断打翻身仗,还在文化上精心培养与塑造。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出生地在王官庄,与丁马村相距不到十公里。于是,魏保岭将季老请来指点迷津。那几天,魏保岭一步不离地跟着季老,不失时机地聆听教诲,当季老欣然题写下“发家致富陶朱遗风,利国利民天下称颂”时,魏保岭似乎顿开思维。

季老题词中“陶朱遗风”的“陶朱”,即曾辅佐“卧薪尝胆”勾践的商圣范蠡,他曾在山东省定陶县经商,自称“朱公”,因此后人称之为“陶朱公”。范蠡具有非凡的经商头脑,又是诚信经商的楷模。据称,范蠡依据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发明了秤,后来发现有人故意缺斤短两,就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而“遗风”是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

正是受此启发,魏保岭将其延伸至传统文化的全面领域,他查县志,找史料,请名人,访专家,把丁马村历史整理出来。其中,“丁”为兵,“马”为兵的坐骥,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曾屯兵于此,故得名“丁马村”。随后,魏保岭又根据改革开放后丁马村的发展变化,归纳总结出新时期的“丁马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无疆,注重科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共建。

说起艰苦奋斗,好多村民都感慨不已。有个叫丁士友的村民说,魏书记讲的“丁马精神”真是振兴丁马村的法宝,只说当年的创业就靠着艰苦奋斗,渴了喝凉水,饿了啃窝头、吃咸菜,吃在工棚,睡在工地,冬天冻得只哆嗦,夏天热得喘不动气,累得人站都站不住,如今想起来腿都打颤。

是的,在魏保岭当上三队队长后,就带领大家挖沟整地,他曾在一年内换过3 个铁锨头、4 根铁锨把;后来,他带领 18 个铁汉,硬是靠着一双手,一锨一锨的挖,一镐一镐地刨,在寸草不生的400亩旧窑坑里建起丁马甲鱼养殖场,再后来,就发展成为高科技含量的科技生物有限公司。

不仅仅是魏保岭,其他村民也是“丁马精神”的一部分。

有人说,有天下着雪,为了解决增压泵提水的问题,魏洪峰下到井下清理砖头,不小心掉到水里,被捞上来时都快冻成冰棍儿了,但他不怕,直到把问题解决。

又有人说,当年 18 个铁汉之一的李凤普因为在养殖场干的多,就很少照顾自家的地,等拿着镰刀去收秋时,甚至弄不清哪块地是自己家的。

再说近期,由于生产甲鱼系列保健食品需要高标准的厂房,而国内市场还没有生产设备的专业制造商,于是,他们自己设计图纸,再寻找相关设备制造厂家,最终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愣给弄成了。

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先后建起了现代化的机井、喷灌、扬水站。

在长远规划上,魏保岭一直想尽办法让村里人学文化、受教育、懂技术,而且重点从娃娃抓起,即便是在全村全力创业阶段,仍尽量、尽快积蓄资金办教育。1993年,先于国家做出决定全部免除学生的书费、学杂费;1996 年,一座花园式的地级规范化小学在丁马村拔地而起,新教室,新操场,新课桌,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十年后,丁马村又投资170 万元,新建起一座规范化的教学楼,并配置了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微机室。

在丁马村,学校是全村最好的建筑,最美的地方,老师则是最受尊重的。村里决定给每位任课教师每月增加100 元生活补助,另外对在统考联考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每到教师节,魏保岭都会到学校看望教师,进行慰问。为了提升师资力量,2012年高薪聘请了4 名研究生、12名本科生到丁马小学任教。另外,还先于别的学校实行学生成绩奖励制度,凡是在统考联考中名列前三名都要进行奖励,以此激励孩子们品学兼优。至今,从丁马村先后走出290 名大中专学生。这,在乡里乃至全市已经被传为佳话。

村里人说,魏书记关心学校比关心赚钱都上心。

魏保岭重点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想尽办法加强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离不开生产,生产离不开技术,技术离不开学习,并且“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所谓的“治穷先治愚”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丁马村的发展过程分为先战天斗地,用汗水改变自然条件;第二步就是战愚斗昧,用脑子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第三步就是战才斗智,用科技创造丁马神话。

根据实际情况,丁马村党支部将一位有“农业专家”之称的村民聘请为讲师,经过四年的讲座推广农业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部分农户的小麦亩产达到 1000多斤、玉米1200 多斤、棉花籽棉600多斤。到后来,有的村民科学种田的亩产比那位讲师还高,丁马庄村的农业连年喜获丰收。而农业大丰收的同时,人的素质也有了大丰收。

当战天斗地有了一些成果之后,魏保岭又提出“近抓棉花,远抓果树”的战略愿景。

针对村民一不懂果树栽培技术、二没有管理经验的现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期选出部分村民到外地学习相关技术,再成立自己的技术队伍。在培养本村技术员的同时,还请来专业技术员,不但负责技术队伍的讲课、指导等工作,还会根据果树的长势、病虫害等情况,利用广播喇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讲,使全村果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

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是丁马村改变农民固有形象的又一大举措。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的村办企业已建起养殖场、棉纺厂、面粉厂、实业公司等四个企业。这时,人才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棘手问题。1994 年春,魏保岭在村里办起企业管理培训班,亲任校长,并聘请镇经委主任郭秀山、食品厂会计赵寿贵为讲师,参加培训班的人员多数是企业骨干。

随着村办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先后解决了1500 多名本村和外村村民的就业问题,形成“上班是工人,下班为农民”的景象,最大幅度地实现“工农双收”的目的。

当物质生活提高后,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就成了魏保岭更加关注的重点。

魏保岭说起在小的时候,曾听一位老革命讲,当年想着等革命胜利了,要一手拿着火烧夹果子,一手拿着炒花生仁,吃一口火烧夹果子,嚼几个炒花生仁。当时,魏保岭就生出一个愿望,有朝一日要带领丁马人过上“吃火烧夹果子、嚼炒花生仁”那样的幸福生活。后来,他对丁马人的幸福观改变为:住小洋楼,走水泥路,穿好衣服,骑摩托车,玩电脑。如今,他则认为:没有物质的享受是穷乐呵,没有文化的享受依然是穷乐呵,而后者的“穷”是指精神上的,这更要不得。因此,丁马村不仅有了娱乐室、医务室,还有图书室;不仅孩子们的义务教育全免费,村民们的文化教育也在按部就班进行,并以村志、村歌、村旗、村标识等为基点,树立起带有丁马村特征的文明新村风。

采访归来后,我加紧写了一篇稿件,副题是:魏保岭创造丁马“文化科技和谐村”启示录之一;主题是:重文化,让农民不再像农民。总编看后直说:“好,是好稿。发,发头版头条。”

可是,拿到编委会上看法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这个稿子的提法站不住脚,“让农民不再像农民”?农民就是农民,这种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只要不取消户籍政策,不取消二元制,农民的身份就没法取消,若农民不再像农民,那像什么呢?

不过,我们的总编是全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他有着较高的新闻鉴赏能力,他说:“就这么定了,这稿子有高度有深度,是别人没有提过的提法,我们提出来了,而且又能自园其说,这就是好东西,这就是好新闻。大家要向徐老师学习,他虽然年近60岁,可思想不老,思维不老,激情不老。明天发,用一个版。”

第一篇发了,紧接着是第二篇、第三篇。

 

3.

“让农业不再像农业”将是我要写的第二篇主题。

其实,农业无非是两个方面:种和养。

先说“种”——

在魏保岭的办公室采访时,他让工作人员端上几盆水果。我吃了一口梨,满嘴流汁,甜得舒服,忙问这是什么梨,工作人员非常自豪地回答:“这是俺村的绿宝石。”我又吃一粒葡萄,也是那么的甜,甜中还有一种香味,再问这是什么葡萄,工作人员又非常自豪地回答:“这是俺村的腾稔。”我是本土人,知道本地梨的品种不少,包括雪花梨、鸭梨、杜梨、小酸梨等,印象中没啥好吃的。葡萄更是如此,我的老家院里就种有一棵葡萄树,结的葡萄小而酸,甚至酸得直咧嘴。今天吃到如此好的水果,实感稀罕。工作人员说:“这都是魏书记负责引进来的。”

魏保岭的引进经历,可谓是起点高、持续长。1994年,他通过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副主任李学智,从浙江金华把优质葡萄品种“腾稔”引到家乡。1996年,从泰安军用农场购进当时的优质麦种“54368”,1999 年又更换为“烟农18”等优质品种,为小麦的进一步增产增收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还及时引进更换了玉米、棉花等新品种。1999年,通过山东农业大学罗教授,对园艺场中的鸭梨全部引进和嫁接了“绿宝石”。 2002年,又引进沾化县的优质冬枣……通过一系列的攀亲结缘,丁马村的农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了。

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前后,丁马村还进行了一系列“土地革命”。1986年,经过“治盐碱、平土地”等一系列大动作,完成了土地的割方划片。随后,全村实行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地膜覆盖等“四统一”管理,为此成立由15 人组成的专业队,购置10台播种机,并在水利部门专家的指导下,打机井共93眼,建扬水站8座,并在园艺场500亩耕地上建起了自动喷灌,形成以河补源、以井保丰的综合条件,使得全村的土地7天可普浇一遍水。同时,还修建桥、涵、闸共113座,安装地下管道 60公里,封闭式闸门300套,对路沟、路渠每年进行开挖维修,彻底解决了遇旱浇水、遇涝排水的问题,并且在路边进行绿化植树,附带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丁马村采访,走在路上,环顾四处,到处都是现代农业景象。魏保岭会这样介绍:“这里是工厂,是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里是园艺,是供人休闲品尝的园艺;这里是试验田,是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试验田。”

再说“养”——

早在人们大养特养肉食鸡、速效猪、饲料鱼什么的时候,魏保岭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原生态上。要知道,高端的原生态来自原种保护,而原种保护需要科学办法,也就是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彼此相辅相成。

据了解,我国中华鳖商业养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人们对鳖的保健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华鳖在市场上极为畅销,进而迅速激活国内鳖养殖业,大小中华鳖养殖场纷纷上马,反而致使中华鳖资源急剧减少,品种混杂、品质较差等问题日益严重,又加之天旱少雨,黄河连年断流,黄河流域野生中华鳖品种已经濒临灭绝。

要说魏保岭在废旧窑坑里养甲鱼是为了保护野生甲鱼,那就有点人为地拔高了。不过,当他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确实开始觉悟了,除了作为本地人,他对本地生态有着朴素的情感,他同时也看到了保护之后将带来的巨大效益。事后,他说:“我们把它保护下来,成为全国的惟一,做成全国最大的原生态养殖场,其发展空间势必是很大的。”

于是,从1992 年到1994年,为了挽救黄河品系野生中华鳖种质资源,在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指导下,魏保岭派出一大批技术人员,从黄河、古运河、马颊河、徒骇河等四河系中,精心收集了 4.2 万只野生中华鳖原种。在国家和行业无标准的情况下,他和其属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订了严格的野生中华鳖原种选择标准,并按河系分池,放于自然生态养殖池饲养培育,再进行优选。为了选出优良的黄河品系亲本野生中华鳖原种,他们又制定了严格的选用标准,从而优选出 1.5 万只黄河流域亲本野生中华鳖原种。

这就是魏保岭的高明之处,他能科学地创造性地去做,最终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结论为:野生中华鳖为原种。这为我国保存和保护黄河流域野生中华鳖种质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优质中华鳖养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山东省聊城市质检局抓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当地政府进行相关申报;2007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丁马甲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其实,魏保岭所做的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一个“难”字可以做注脚了。要知道,魏保岭仅是一个没文凭、没修过专业、没职称的复员兵,而对于原生态甲鱼的繁殖在教科书上都没有。不过,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擅于整合人才的优势,进而与同事们一起,先利用优选的四河系亲本野生中华鳖原种分别进行自繁,优选培育出野生子代亲本中华鳖,再分别进行相互交配,繁育出非亲缘关系、基因相同的“黄运”牌中华鳖良种和新的亲本原种。从而,发明创造出“425-1-30”优质中华鳖良种繁育技术工艺。该工艺一个周期为30 年,每个周期为4个培育期和2个繁育期,其中亲本中华鳖培育期为5 年,亲本中华鳖繁育期为10 年,在每个繁育期内,得出4种非直接血缘关系的中华鳖和亲本良种中华鳖。

如此一来,既优选了黄河品系中华鳖品种,又避免了近亲交配造成的中华鳖畸形、品种退化、品质差、免疫力低、成活率低、生长慢等缺点,从而,为保护和繁育黄河品系优质中华鳖亲本原种和良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可是,由于是自主创新,国家有关部门没有鉴定方法,因此,在这方面还得要自主创新。为了确保“黄运”牌中华鳖为良种,魏保岭和同事们建立了4种种质鉴定方法,包括:采用形态测量和结构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种;采用同工酶法进行生化分析,判定生化遗传特征和遗传结构的特异性;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长度多态(RELP)方法,对多个中华鳖群体的线粒体 DNA(mtDNA)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进行分析,得出“黄运”牌中华鳖在基因组上与其它群体鳖存在明显歧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其生长速度较快;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中华鳖肌肉组织特异性蛋白,得出“黄运”牌中华鳖蛋白明显高于其它中华鳖,说明保留了其遗传的多样性。

再经2002年至2003 年与野生中华鳖原种子代鳖养殖对比,“黄运”牌中华鳖具有明显的特点:体薄片大,裙边大而厚,背甲土黄色或茶褐色,腹甲淡黄色,体质健壮,活动灵活,免疫力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由此,先后由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分别审定为中华鳖原种和良种,并获得山东省中华鳖原种场认证;丁马科技制定的“425-1-30”中华鳖良种繁育技术工艺,经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技术成果鉴定为“国内首创”;丁马科技研发的《优质中华鳖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养殖》项目的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保护了原种,又繁育了良种之后,魏保岭提出并实施起绿色养殖,也由此带动丁马村走上科技兴企之路。自2001年以来,丁马科技采用自然生态生物绿色养殖技术培育的成品中华鳖,一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在深加工方面,魏保岭也有着大胆的决策:把甲鱼深加工成为保健品,让土甲鱼变成绿色胶囊。

这事谈何容易?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已经走过20 多年风雨路程,在严酷的市场洗礼中,既成全了部分保健品企业,也让部分企业折戟沉沙。“三株”萎蔫、“太阳”下山,“ 巨人”倒地……但是,仍有更多的保健品企业抢滩登陆。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的保健品销售额约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更是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我国保健品的销售额也以15%到30%的高速度增长,销售额达1000 亿元,这也使得保健品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

不过,在魏保岭决定进军保健品行业的时候,国内外对甲鱼产品的深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甲鱼开发生产保健品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因此,魏保岭又担当起甲鱼保健品的领军先锋,相继开发出了甲鱼胶系列保健食品——丁马牌依元胶囊、甲鱼胶胶囊、元甲益生胶囊、甲鱼油软胶囊和系列方便食品。后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结论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国内水产行业的明星企业,魏保岭领导的丁马科技先后获得7个全国“惟一”,以及1个“全国第一”等国家级荣誉。

虽然已经取得在国内外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但魏保岭没有就此满足,在2007年9月20日,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现代化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线,主要生产甲鱼胶、鳖甲粉等10余种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及即食食品,不仅为人们的健康做出重大贡献,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此,魏保岭认为,农业必须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长足发展,必须打破常规的生产才能产生效益,必须摒弃落后的经营才能搞好经营。也就是说,效益的最大化也应该是农业的追求。

采访归来后,写这篇“让农业不再像农业”的稿件,我只用了两天时间,而总编更干脆,仅浏览一下就签下意见:明日见报。

签完字,总编问我:“老徐,我猜你已经胸有成竹了,第三篇‘让农村不再像农村’就不用去采访了吧?”

我笑而不答,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他就是想省下旅差费,以及不让我找机会闲下来,而相关素材确实已经“堆积”在我的采访本上。

 

4.

在“让农村不再像农村”方面,魏保岭也曾走过弯路。

在农村地区,往往有以下并不鲜见的现象:有的村,纯农业的粮、棉、果、菜都丰收了,可就是摆脱不掉“农产品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上不去”的情况;有的村,把农业放下不管了,盲目地上工业、上项目,到头来倒闭的倒闭,关门的关门,坑了银行贷款,坑了工人工资,更荒了集体土地;还有的村,单纯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市场,人为地圈地或占马路搞商业市场,结果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魏保岭也曾差点掉入这些误区。在当上村支书的前几年,他一门心思搞农业,认为把庄稼种好了,能改变“吃粮靠统销,花钱靠鸡腚”的日子,那么这个村支书就算是当好了。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国家对农村经济大力扶植的政策不断出台,魏保岭发现了更广阔的空间,他的“亦农、亦工、亦商三栖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实践中逐渐成型,进行形成“用农业资源搞工业,用工业产品做商业,工农一起走市场”的基本模式。最终,将丁马村打造成“文化科技和谐村”。

在“用农业资源搞工业”方面,魏保岭主导先后办起纺纱厂、面粉厂、砖瓦厂、养殖场等9家企业。其中,纺纱厂和养殖场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

先说纺纱厂——

丁马村所在地区是全国重点优质棉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县级植棉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兴起村村上项目的热潮,丁马村就上了纺纱厂。近三十年后,当年的数十家纺纱类工厂,如今几乎仅剩下丁马村一家,并成为临清市的名牌企业。

如果说起纺纱厂的成功,村民们至今仍会对当年的事津津乐道:魏保岭为确保顺利立项,自费外出考察、订设备,坐几十个小时的车没吃东西,一下车就晕倒在地;建厂初期,到外地购原料、搞销售,吃饭每顿不超过3块钱,资金困难时,便拿出全家的积蓄,甚至将一辆小平板车都贡献到厂里用了;纺纱厂的老工人现在还记着,有一次粗纱机出现故障,他一头钻进车间,直到问题解决。

其实,亦农亦工亦商的经营模式看似简单,若真要掌握其中的门道却不是那么容易。比如丁马村地处全国重点产棉基地,且建有国内闻名的纺织城,也就是说,原料可以就地取材,本地的技术力量雄厚,又有传统销售渠道,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可是,为什么其他的厂子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呢?显然是人的因素起到关键作用,那就是魏保岭的好学与韧劲。

再说养殖场——

刚上马时纯属一个农业项目,起因是市里来检查农业,看到村外的那些废旧窑坑就批评为啥不好好弄弄。弄什么呢?魏保岭想起借坑挖坑搞养殖。挖坑,他带头干,累得腰椎尖盘突出,偷偷去做了手术,回来接着干;为了掌握甲鱼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他天天蹲在坑边观察,腰疼得厉害就趴一会儿,晚上还要整理资料,常常通宵不眠。几年的努力之后,他居然总结编写出一整套养殖技术理论和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成了专家型的领导者。

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然而,这些落实到行动上则是难上加难,不过魏保岭把它们全实现了。如今,全村人人都是“亦农亦工亦商”的三栖人。对此,魏保岭会拿自己说事,他说:“你说我是农民吗?是,我是丁马村的村民,当然是农民。你说我是工人吗?是,我是企业的一名职工。你说我是商人吗?是,我天天都在营销。”

确实,工农商在丁马村已经混为一体,这应该就是农村最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了。

不仅如此,魏保岭还请来建筑设计院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并且按照城市模式划出商贸区、加工区、养殖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其中,办公区除设有党总支办公室、团支部、大小会议室外,还有工会、老龄委、协会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治安巡逻队、消防管理室、人口学校、电化教室、科普服务站、计生办、远程教育办公室、先进教育活动办公室等。

成立于1999年的“老龄委”可以说是别具匠心,成员由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组成,并且有自己的章程、任务、固定的活动时间。除了正常的谈心、学习交流、活动、锻炼之外,他们还协助宣传党的思想政策、解决邻里之间的纠纷,以及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而且有权评议村支两委的工作。

在基础建设方面,丁马村累计投入新村建设及公益事业资金达1200万元。借用魏保岭的话就是: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要致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为了人,为了父老乡亲,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除了物质和组织结构上的保障外,在村风建设中,丁马村积极创建“ 十佳文明户”、“ 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等活动,并户均一册颁发了精神文明读本,使村民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而且喜事举行集体婚礼,丧事简办已成时尚;尊老爱幼,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已蔚然成风。

为了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村里分别还组织了宣传队、腰鼓、龙灯、高跷等文艺演出队,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跃了村集体的气氛,也杜绝了封建迷信及聚赌等不良风气的滋长。

我在采访中,曾将幸福指数作为重点的访问内容之一,得到的反馈是普遍的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显然,始于丁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统筹兼顾企业与集体、村民的关系,丁马村的村办企业并没有进行社会上的那种改制,属于“公司兼营制”,在利益分配上,对企业承包者实行“交上集体的,发给村民的,剩下才是自己的”。二是统筹兼顾农工商的发展关系,即“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供给工业,工业振兴商业”。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统筹兼顾,实实在在的地把实际的做成精神化,把精神的做成实际化。

总之,在3篇主题为“让农民不再像农民”、“让农业不再像农业”、“让农村不再像农村”的长篇通讯刊发后,引起巨大反响。为此,山东农业专家顾问团、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以及临清市委市政府共同召开“三农论丛”,对丁马村现象进行现场研讨。

后来,魏保岭作为典型代表,登上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聚集三农”栏目;又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9中国十大三农人物”。

 

5.

在丁马村“三不像”稿件发表以及魏保岭现象研讨会后不久,大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青年记者》杂志的编辑找到我,说根据领导的指示来向我邀稿,要求就原创新闻的系列化运作问题写篇论文,并特别提出要以丁马村系列报道和其配套的活动为主线,兼论一些经验,而且一定要深入浅出。应该说这种事是作为记者的一种荣耀,因为《青年记者》杂志在国内新闻界颇有影响,能在此发表论文是件不容易的事。我答应了。经过一番思考,我写下题为《记者不是“黑瞎子”——浅谈原创典型新闻的系列化运作》的文章,现摘录于下: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于是,就有人把记者比作“黑瞎子”。记者今天写了一个稿发表了,明天又写一个稿发表了,最后,就剩下新写的那个稿了。不能说每个记者都如此,起码是有的记者如此。

记者不是“黑瞎子”,不能掰一个棒子就算了,不能写一个稿就算了,抓住一个新闻,尤其是一个典型新闻,要多掰几个棒子,好好地掖在腋下,吃一顿大餐。这一顿大餐就叫作“原创典型新闻的系列化运作”。

这样的大餐笔者吃过好几顿,那感觉比“黑瞎子”只剩一个棒子的感觉好多了。有的同行说笔者是“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吃了,再掰一个吃了,直到吃不动了,吃饱了,然后放放,等有机会再掰,再吃。笔者和“黑瞎子”的区别在于,“黑瞎子”掰了棒子掖在腋下,不吃而是掉了,笔者是掰了棒子不掖在腋下而是吃了,所以就没有“黑瞎子”掰了白掰还落个饿肚子的情况。人不能混同于“黑瞎子”,除了“黑瞎子”掰棒子的本能外就得多点聪明,当记者是个聪明活,根本就不能跟“黑瞎子”那么憨。

什么叫原创典型新闻?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发现的又是自己亲手“掰”的那个“棒子”,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只要有典型意义就行。笔者曾先后“掰”过4起: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社区及党总支书记曲孝琢、临清市魏湾镇丁马村及党总支书记魏保岭、夏津县金秋种业公司、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什么叫系列化运作?形象地说就是一个“棒子”一个“棒子”地掰,吃一个再掰一个,前后串起来形成一个系列。原创典型新闻的系列化运作就是,发现一个典型进行放射性地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原创式的系列化运作,进而取得“一石多鸟”的效果。

在大众报业集团开展的创新年活动中,农村大众报创新性地开展了“全员立项”活动,笔者提出的“原创典型新闻的系列化运作”方案,得到了编委会的认可,批准立项后便付诸实施。

先说一个例子:

笔者所开发的其中一个“原创典型新闻”是临清市魏湾镇丁马村党总支书记魏保岭,其“系列化运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阶段为:发、采、写、发。即发现典型、采访典型、写稿子和发表,最后落实到发表上。

这个典型是在一个山东省科研成果研究会上发现的,然后经过对所在地方宣传部的了解而确定下来。采访先后进行了两个多月,四次深入到村。稿子共写了四大篇,其中有《有一种人生叫伟大》一篇5000多字的言论,配上两幅照片,发一个整版;《重文化,让农民不再像农民》、《重科技,让农业不再像农业》;《重和谐,让农村不再像农村——魏保岭创造丁马“文化科技和谐村”启示录》三大篇,每篇6000多字,发了三个整版。共以四个版的篇幅,采用言论开篇、启示录跟进的形式,言论从理论上高度提炼精神,启示录在重实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启示。

第二个阶段为:报、送、批、重。即报给领导、送给部门、得到领导批示、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稿子发表后,笔者呈报给了山东省委书记、副书记、分管的副省长;同时笔者将报纸送给了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山东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泽厚打电话索要材料,后列入山东省农村工作的典型总结其经验。

第三个阶段为:联、请、会、配。即联合中介组织、请一批专家、召开理论研讨会,进而达到其他媒体配合报道。

笔者与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山东省县域经济研究会等中介组织进行了联系,实现了和农村大众报联手;笔者把报纸和有关材料寄送有关专家请他们参与活动。接着组织召开“三农论丛”临清专家现场研讨会(聚焦魏保岭),活动由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和临清市委、市政府主办,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聊城日报等主流媒体参加,聊城市领导和临清市主要领导以及临清市乡镇村的有关领导参加会议,参观、考察、研讨会期两天。这样一来,引起了其他媒体的重视,得到了他们的配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第四个阶段为:理、发、推、树,即把理论研讨会上的专家发言整理成理论稿子、发表在农村大众报的“三农论丛”上、推荐给国家级和省主流媒体、在地方树成典型。

研讨会后,农村大众报用两个整版“三农论丛”专刊刊发了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和论文,配发了会议活动情况。进一步把原创典型的报道推向高潮,与此同时,请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拍摄了专题片,送农业部审定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请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拍摄了专题片,在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播出,大众日报的记者也进行了专题采访。聊城市和临清市下发文件号召向魏保岭学习,山东省发改委也表示将魏保岭做为系统内的典型,山东省农业厅、畜牧厅也分别对其进行了表扬。

这样一来,原创典型新闻的系列化运作取得了“一石多鸟”的效果:一是采写了一批好稿子,本报和外媒共发稿子11件,其中有的稿件可审报好新闻评选;二是树了一个好典型,魏保岭因此成了省、市、县(市)的典型;三是得到了领导批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四是和兄弟媒体建立了业务联系,得到了兄弟媒体的支持;五是和专家及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了联系;六是提升了农村大众报的品牌影响力。

记者怎样才能不做“黑瞎子”?

首先,不能有“黑瞎子”的思维。

发现典型要放射性地去寻找,多找几个做比较,不能看见一个“棒子”就急于去掰,脑子里要多想几个问题,比如,这个典型的意义大不大?意义大,能不能给予支持?因为,多版面发稿,任何总编都得考虑“成本”。笔者选的几个典型都具备这个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石老人村抓了个“都市农业”,丁马村抓了个“让三农不再像三农”,金秋种业抓了个“科技推广应以企业为中心”,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抓了个“特殊岗位,诚挚的爱”,主题都很好,一喊就响。

其次,稿子要写出眼泪来。

就是说稿子要写得生动感人。采写典型报道需要的是功夫,不能写那种广告式的稿,也不能写那种纯表扬式的稿,更不能写那种没人看的稿。要用言论去打动人,用启示录去启发人,写细节,写故事,写思想,写新意。

再者,要把典型推出去。

省领导批示了,主流媒体报道了,有的内参都发了,那么,再把中央媒体请来进行宣传就很有可能了,这叫“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这样一来,记者想做“黑瞎子”也不可能了。不愿做“黑瞎子”的记者,都应该学着摒弃那些单调的思维、一根筋的作风和不愿去做的清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