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泰

  茶是中国人的专利,中国人爱喝茶。最早的时候,中国人让外国人知道的只有两样东西,茶和瓷器。当然,这两样东西没能让中国人强大起来。

  北京是民族杂居之地,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满族,蒙族,回族。而这几个民族都是爱喝茶。特别是满清时代,喝茶几乎成了吃饭一样的重要,而且极其讲究。

  南方人大概都知道,北方人爱喝花茶。而南方人爱喝清茶。

  我不是茶叶专家,我理解花茶就是经过窨制,也就是把茉莉花放在茶叶中熏出来,老北京管这种花茶叫“茉莉花茶”。

  严格的说,这种茶叶的味道已经不是茶叶的本来味道而是茉莉花的味道,除了口感以外就是在喝茉莉花。难怪一贯提倡茶叶清香原味的南方人对茉莉花的不屑,他们认为那不是真正茶叶的味道。

  而在北京,茉莉花茶却大受欢迎,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一律爱喝这种茶。

  北京过去有很多茶馆,专门是喝茶的地方。大家还记得老舍先生写的话剧《茶馆》吧?

  老舍写的这个茶馆起名叫“老裕泰”,我认为这个名字就是受了北京卖茶叶的大买卖吴裕泰的影响。

  吴裕泰是个安徽人在北京开的茶庄,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主要经营的就是花茶。

  北京的东西即使被认定为北京风味或者特点,其原产地也很少是北京,因为北京不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花茶也是如此,吴裕泰的茶叶采购自江浙一带,茉莉花则是福建的,他把这两种原料加工成花茶运到北京。

  花茶也有高低档次之分,这个档次的区别大概跟茶叶有关系,但是无论是什么茶,你喝的都是一个味。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胡同里的穷人都喝一种叫“高末儿”的茶叶。所谓“高末儿”就是茶叶卖完了以后剩下的碎茶叶,北京也叫这种茶叶为“茶土子”。

  “茶土子”很便宜,味道也很浓郁,唯一和好茶叶不同的是,这种“茶土子”只能沏一回,也就是说,它不能像茶叶那样,喝完了再兑开水。因为它几乎就是茶叶的碎片,沏一回就已经泡透,再兑水就没有味道和茶色了。

  茶馆里的王掌柜经常会有一句台词:给您沏碗高的?

  这个“高的”说的就是这种茶。

  虽然茶叶不上档次,可是便宜,喝了也是花茶的味道,不能再兑开水没人在乎。何况,卖力气的人口渴到了茶馆,喝完了就走,如果是茶叶你舍不得扔,可是又带不走,那个时候没有保温杯不是?

  有一年我沾朋友的光去了一家西餐厅(名字不说了),吃饭的时候他们给客人上两种茶,一种是英国的红茶,还有一种是中国的茉莉花茶。

  红茶我喝不惯就端起花茶,正要喝朋友小声提醒到:红茶是喝的,那个花茶是漱口的。

  我听了心理很不爽,直到今天仍然耿耿于怀。茶叶是中国人的本帮特产,外国人是跟着咱们学喝茶的。怎么到了英国就成了高档的饮料,而中国人喜欢我就每天不离的花茶就成了漱口的东西呢?

  张一元

  提到吴裕泰就一定要提到张一元,就好像提到全聚德就一定要提到便宜坊一样。令人惊异的是,这两家卖茶的老字号和买烤鸭的老字号也有同样的经历,那就是后来者居上。

  吴裕泰早于张一元,张一元是清末光绪年间开业。老板也是安徽人,这不奇怪,茶是南方的物产,你要说是通州人那就奇怪了。

  可以这么说,吴裕泰最早的名声要大于张一元。可是现在的局势是,张一元的名声大于吴裕泰。

  关于张一元的传说很多,有人说,张一元的名字是应了“一元初始”,因为老板姓张。

  还有人说,张一元的名字是因为他的茶叶有一种卖法,一元一包。

  还有一种传说,张一元做大了茶叶就开始吃喝嫖赌,最后口袋里只剩下一元钱,于是幡然醒悟,从头再来。

  究竟是哪种说法呢?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对商家的广告。

  其实北京的老字号早已名存实亡,即使苟延残喘所谓到“解放”公私合营以后,老板也早就卷铺盖卷滚蛋了。

  何况文革这场浩劫,现在就是一个名字而已。

  同仁堂

  有一部电视剧叫《大宅门》,编剧和导演是郭宝昌。

  据说这个郭宝昌就是同仁堂的后人,同仁堂创始人姓乐,郭宝昌写这个剧本之前曾经登门拜拜访过乐家,不知道什么原因,乐家并不承认他是直系。

  这个《大宅门》写的就是同仁堂的家史。

  说起同仁堂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开业于康熙年间,并且被皇上指派供奉御药。也就是说,皇上家吃的药都是同仁堂的。

  同仁堂有一句话是他的座右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说道同仁堂必定要牵涉到中医药,这里我多说两句。

  过去,中国人没有医院这个概念,有病就上药铺。药铺都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他们把药采购来,自己加工,有的药就在柜台上进行加工。

  大夫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药铺里看病,俗称“坐堂”,再有就是自己开门诊,再次一等的就是手摇“串铃”走街串巷,俗称“江湖郎中”。

  暂且叫中医为一个医疗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比较特别,他不是如西方国家那样,制药的就是制药的,有制药厂,卖药的就是卖药的有药店。大夫就看病有医院,这是西方国家的医疗系统。

  中医则不然,刚才说过,大夫看病的两种途径,有了医院是后来的事,特别是有了中医院才半个多世纪。

  中医这个医疗系统,卖药的也制药,他们从采购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成品药“丸散膏丹”都是由药铺来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炮制”。

  中医药分两大类,一类叫“成药”,一类叫“汤剂”。“成药”就是我上述说的“丸散膏丹”,“汤剂”就是我们熬煮的汤药。

  汤药的成品过程连患者都要参与,因为他们得自己熬制。

  所谓“丸散膏丹”是一种方便服用的药,作用和“汤剂”差不多,但是药用价值中医认为不如“汤剂”。

  因为中医讲究的是“因病施治”,“一人一方”。中医认为,同样的一种病,由于人的身体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甚至出生年与的不同,都会在治疗上成为考虑的因素。所以,中医没有共同的方子来治疗一种病。

  但是,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因为很繁复,所以,他也采取了一些固定的药方做成药来方便患者,但这绝对不是主要的办法。

  关于“成药”和“汤剂”的区别不是我们在这讨论的,不过是介绍一下这些背景来说同仁堂。

  同仁堂有从采购制作到成药的一系列的部门,需要说明的是,过去中医药铺都有这个功能,只不过同仁堂的这些功能要强大很多。

  为“汤剂”服务的原生药材,同仁堂有自己专门的供应地。“成药”制作同仁堂有很多“验方”来做支撑。

  这些药方都是同仁堂多年的积攒和实践,以至于同仁堂有很多专利的药材配方和成药成为了他的品牌。其它药铺虽然也有这些成药,但是大家都认为同仁堂的最好。

  我们来回顾一下同仁堂的座右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就是说,在炮制成药的时候,工序不能省,要做到位。

  这点很难得,如果你了解中药的炮制过程,你就会知道这句话的重要性。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就是说,需要配伍里的药品即使很贵也不能偷工减料。

  表面上说,这两句没什么,如果你看看现在的中医药你就知道,能做到这一点的几乎没有。

  首先是药材的问题,药材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再有,如果配方中有名贵的中药,你就要小心了,是不是克扣分量很难说。因为你不是大夫,你甚至不认识中药。

  我一次去中医院看病,那药方里的地上堆放着各种药材,乌烟瘴气的就像个仓库,卫生条件极差。

  个别药铺以次充好,一假当真,更是屡见不鲜。

  现在,医院和药铺都有一个服务项目叫“代客煎药”。煎药的自动机器,放好水把药放进去就别管了,他会自动加温,然后把熬好的药灌倒塑料袋里。

  其实,这个办法是不妥当的。因为熬药也是有讲究的,这是关系到药效的关键。如果你看过中医你会记得,医生会在药方上注明药的熬制的先后顺序,例如石膏后下等等。

  机器是绝对做不到这点的,何况,这些机器大多都不会按时清理,往往你煎了上一个客人的药,接着煎下一个病人的。而病和病是不同的,药当然也不一样。不及时清理熬药的机器,就会造成两种不同方子的药混淆,这不但影响药效还可能出问题。

  建议服用中药的人,还是老老实实的买个砂锅自己回家熬制,这样能够保证质量和药效。

  当然,黑心的药店从你的药里减量,熬制的药的浓度也不够。三服药熬出六服药,这药还管事吗?

  我这不是造谣,如果你有心可以去药店里看看。

  同仁堂这两句话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同仁堂早先就在全国设有很多分号。如今,同仁堂的买卖还开到了海外,现在的名字叫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