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

  也是一种糯米做的食品,不过,原来的原料是用黍(黍:念shu)米做的。别小看了这个黍米,我们经常说的“江山社稷”里的“稷”指的就是这种东西,可见来历不凡。

  黍米产自北方的高寒地区,又叫黄米,因为它的颜色是黄的。至今,内蒙草原蒙古族在喝奶茶的时候都要泡上炒好了的黍米。驴打滚改成糯米是后来的事,虽然味道不一样,可是我觉得改了以后更好吃,适应范围也更大了。

  无论是黍米还是糯米,都要磨成粉,然后合成面蒸熟。蒸熟的面要擀成片(大约一公分厚),黄豆炒熟轧成粉,把糯米面滚上一层黄豆粉,驴打滚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在另一面抹上豆沙馅,然后卷起来切成块儿,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者在炒黄豆粉晾凉以后拌上白砂糖。

  糖耳朵:

  这又是一个老百姓形象的称为,就像前文介绍的“蛤蟆吐蜜”一样。糖耳朵是一种炸制的甜品,由于形象像耳朵故此得名。

  现在在家里做不太容易。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原料和做法。

  原料是面粉、红糖、饴糖(北京人叫糖稀,没有的话蜂蜜也可以代替)。

  糖耳朵基本可以看做是麻花一类,可是比麻花复杂,口味也要好的多。

  面粉发酵,分成两块合成,一块加入红糖合成糖面。做的时候,一层白面片铺上一层糖面片,再压上一层白面片,这个时候他的厚度应该在两公分左右。切成五公分的条状,从中间 划一个口,翻过一半来就形成了一个耳朵状的面坯。

  油锅五成热是放入面坯,炸透捞出放入准备好的饴糖液里浸透,然后捞出晾凉就好了。

  成品的糖耳朵颜色棕红,由于用油炸透又浸透了糖液,微微有些透明,色形味俱佳。

  芸豆卷:

  给食品起个名字一般多有这么几种办法:

  第一:形象比喻,比如前文说的驴打滚、蛤蟆吐……等等。

  第二:用食材命名,比如豌豆黄。

  第三:口感,比如麻辣烫。

  第四:既有食材又有做法比如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个小吃芸豆卷。

  芸豆卷做法也简单,名字已经告诉你了是用芸豆做的。

  芸豆营养丰富,四季皆宜。把芸豆用水泡十个小时以上,去掉皮用锅蒸熟搅拌成泥状。把芸豆糊加入白砂糖(最好是白砂糖,没有的话白糖也可以),桂花酱(超市有卖),上炒锅慢慢炒透,炒锅放少许的油,怕它粘锅,一定要小火。闻道芸豆的香味就可以了。

  找一张食用的塑料薄膜铺好,把芸豆糊铺平在上面,在抹上一层豆沙馅,一定要抹均匀,然后慢慢的把它卷起来,切成段就好了。

  如果你有心情,还可以在芸豆卷上点缀一下,比如放一个樱桃,山楂糕的小丁,或者一个罐头山楂等等。

  豆腐脑:

  豆腐脑南北都有,南方人叫豆花。做豆腐的祖宗是安徽人,看来,无论是豆腐还是豆腐脑都跟北京人没关系。那么,为什么要拿来作为北京小吃来介绍呢?不过是它的口味不同。

  豆腐脑儿在北京多是回民做,味道才好。一般的说,豆腐脑并没什么新鲜,不过是没有成型的豆腐,或者离豆腐之差一步,关键是豆腐脑里放的卤。

  在北京,一般大众的豆腐脑的卤不过是黄花,鸡蛋,木耳等等,回民用酱肉的汤。这样集中混合起来勾芡就是卤了。其实,豆腐脑在北京过去的饭馆里并不是主要的品种,而是一种派生物或者叫衍生品。

  一般的回民饭馆多做酱牛肉,顺便用酱肉的汤勾芡做豆腐脑的卤买早点,就是豆腐脑的来源。由于酱肉讲究老汤(据说月盛斋的酱肉汤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我不但怀疑,即使是真的,这汤从卫生的条件来讲是不是合乎健康的标准呢?),老汤的滋味自然就浓厚,这也是为什么回民的豆腐脑好吃的道理。

  北京有一家比较著名做豆腐脑的叫“豆腐脑白”,祖上是山东人,清朝的时候来到北京,专门做豆腐脑,看来,这豆腐脑也是传入北京的,北京人到底什么是没传进来的呢,山顶洞人?

  “豆腐脑白”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在卤里添加的口蘑这个东西。口蘑当属张家口一带的最佳,口蘑就是因此得名,加入口蘑是为了去掉肉汤里的膻味。

  天津的豆腐脑我觉得是最好吃的,他的作料也很全。有腐乳汁,芝麻酱汁,辣椒油,蒜蓉等等,喝起来也很爽口。

  四川的豆花不仅好吃,样子也很好看,红辣椒油和绿色的香菜。

  再往南走广东一带居然把豆腐脑放白糖吃而不加卤。我喝过,味道也不错,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北方的豆腐脑。

  一碗烫嘴的豆腐脑,两个烤的焦黄香气喷喷的芝麻烧饼夹牛肉,这是一顿非常不错的早点搭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