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吐蜜:

  老百姓是最聪明的,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把当官的和老百姓关系说成船和水的关系,后来我们继承了这个说法,就是鱼水关系。别小看这一字之差,我觉得我们还是在这个认识上衰减了信号 。

  鱼没有水是不行的,水没有鱼是不碍事的。

  为什么扯这么多呢?我是想说老百姓的聪明。今天我说的这个小吃就体现了老百姓的聪明,他们的形象思维远比著书立传的人还要强的多。

  蛤蟆吐蜜,是北京的小吃,做法非常的简单:

  发面饧(念:xing)好,跟包包子似地把豆沙馅包好。把包好的包子按扁,注意,按的时候要口朝外边。

  在按好的包子上沾点儿水,滚上芝麻(生芝麻),过去在炉子上烤,就跟烙烧饼似地,现在 可以在微波炉里做这个事(微波炉的温度要高一点儿,大约150左右),烤个十来分钟就好了,等你拿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朝外的口子里,豆沙馅露出来了,就像一个蛤蟆张着嘴,那豆沙馅就像它的舌头,所以叫“蛤蟆吐蜜”,叫简单了就叫“蛤蟆吐”。

  老百姓的形象思维多妙?就跟看见日本国旗一下子就想起了膏药,类似这样的奇思妙想而有形象的还有很多,我会说到。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的小吃,做法也简单,一般的做法是,把豌豆用水泡两天,去皮放在锅里煮烂,然后加上白糖或者冰糖,放点桂花,为的是增加香味。

  熬好煮烂的豌豆如粥状,放在容器里冷却以后,豌豆糊糊就凝固了,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了。

  豌豆黄色泽金黄,入口即化,有豌豆的香味很好吃。

  北京的小吃大都和西太后挂上关系,是不是真的没人考证,但是,过去宫里里也做这个,至今北海的仿膳还有这道小吃。不过,宫里的豌豆黄就不像我说的那么简单了,配料也比较复杂,做工也细致的多,比如,煮烂的豌豆糊糊要过萝,煮豌豆黄的锅是铜锅,据说,搅动的勺子也是铜质或者木头的,为的是豌豆黄不会发黑。

  其实,现做现吃应该没这个担忧。

  过去民间买豌豆黄的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吆喝出来是这样的:“豌豆黄咧……大块儿地!”

  艾窝窝:

  艾窝窝也是糯米做出的食品,不仅好吃,样子还好看。

  艾窝窝的做法也不复杂,把糯米泡一宿然后捞出上蒸锅蒸熟。把蒸熟了的糯米搅拌成糊状,面板上放上面粉(注意,这个面粉是炒熟了的),把糯米粉团成团,再包上馅料。馅料可以随意,但基本的传统是白糖,芝麻,碎核桃仁搅拌好的馅料。包好后滚 上面粉(这样防止艾窝窝相互黏在一起),最后,用切好的山楂糕的丁放一个在艾窝窝的上面,艾窝窝就做好了。

  艾窝窝是全天候的食品,不分季节,从冬天一直可以吃到秋天。有关他的历史中说纷纭。一说是出自北京的回民的做法,当然也和皇宫有关,传到宫里又传出来于是身价百倍。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自新疆的维吾尔,我看这种说法靠谱,因为不是这样的话,艾窝窝的叫法不成立,没法解释这个“艾”字,如果说窝窝就是它的形状的叫法,那“艾”怎么说呢?

  北京是各族杂居的地方,它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源于居住地的民族应该说的通。

  好在这个题目是历史学家考证的东西,我们就只管吃就是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