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边区省委升格,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此时,中共苏鲁豫特委组织部长白子明去山东分局汇报工作,指出“讨王战役是错误的,王文彬是有错误。”

  山东分局决定中共苏鲁豫特委改组,在考虑书记人选问题时,听取白子明意见时,白子明说:“王文彬不愿当书记。”

  山东分局领导感觉白子明曾任济南市委书记、鲁西南工委书记,又对中共苏鲁豫特委的情况熟悉,便对白子明说:“他不愿干,那就你干吧。”

  12月,根据山东分局指示,中共苏鲁豫特委进行改组,宣布白子明任书记,王文彬改任组织部长,马霄鹏任宣传部长,孙衷文改任青年部长,张如任军事部长,郭影秋、李贞乾任委员。特委以下这时已经建立了丰、沛、鱼中心县委,郝中士任书记,孙兆立任丰县县委书记,鹿渠清任沛县县委书记,史为功任鱼台县委书记,王鉴览任金乡县委书记,冯起任邹县县委书记,主传珍任沛滕边县委书记,李毅任单县县委书记。另外,还有铜北县委、砀北县委、肖北县委、嘉祥县委、以及郓城、巨野、菏泽、东明、定陶、曹县、考成、成武等县也成立了党组织。1938年底,经丰县县委批准,在原华山区委的基础上,在丰、铜边成立了中心区委,王光中任中心区委书记,组织委员李茂芝,宣传委员康文惠,委员朱献民。下设三个区:华山北区委书记朱本正,华山南区委书记陈锦章,铜北区委书记陈德彬,进一步壮大了抗日力量。

  为了便于部队发展和开展对敌斗争,12月初,朱德总司令、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来到685团驻地屯留县的南北村,宣布命令:以685团改编组建为改称苏鲁豫支队东进,彭明治任支队长,梁兴初(梁兴祚)任副支队长,吴文玉(吴法宪)任政治委员,田维扬(田文扬)为参谋长,王凤鸣(王宏鸣)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大队,即685团的1、2、3营,总兵力约2700余人。685团是原红二师演变而成,其三个营原来都是红军主力团,抗战后改成营的建制,其战斗力相当强。如一大队的原脉是叶挺独立团。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向支队营以上干部做了东进敌后的政治动员,要求他们发扬红二师四团的光荣传统,像钢刀一样插进敌人的心脏,进入苏鲁豫皖边区后,要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10日,苏鲁豫支队在支队长彭明治、政委吴文玉(吴法宪)率领下,由晋东南冒雪东进,翻太行山,渡卫河,穿越平汉铁路,突破黄河故道,经过行程2500余里的艰苦行军、作战,抵达湖西地区。

  至1938年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的八路军抗日游击武装,在山东各地建立起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及广大游击区。但是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尚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在战略上还未形成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在部队编制上也不尽相同,而且缺乏骨干力量,远远不能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山东组建一支统一编制、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的任务已势在必行。

  1938年12月27日,山东分局正式公布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各地(不含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江华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参谋长,并建立了司政供卫领导机关和各种工作制度。同时将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又3个团,所属部队共25个团,2.45万人,所属地方武装1万余人。

  山东纵队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发展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支队长李贞乾,政委郭影秋兼政治部主任,副支队长李发。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二总队的番号随之取消。

  1939年1月,根据山东分局的电令,将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挺进支队。支队长李贞乾,副支队长李发。

  苏鲁豫支队按照总部的决定,部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微山湖西,东部就到微山湖边为止。部队在肖庄小住一段时间以后,便迅速把三个大队分别撒了出去:一大队撒到往沛县这一边,向东朝铜山发展;三大队撒到鱼台、金乡那一边,向西北方向发展;二大队撒到丰县那一边,向南往砀山和单县发展。李贞乾的挺进支队则在丰县以北、鱼台以南地区活动,并寻机向东往微山湖边发展。苏鲁豫支队队部和区党委靠拢在一起,在单县、丰县、鱼台、金乡一带活动。一时间,军地双方密切配合,工作进展很顺利。

  国民党的几个县政府知道是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到了,纷纷向苏鲁豫支队靠拢,希望依靠苏鲁豫支队来帮助他们恢复政权。

  首先是丰县县长董玉珏、县大队长黄体润,大摆了一桌宴席,专程来支队请彭明治和吴文玉去国民党丰县政府吃饭。然后是砀山县县长窦雪岩,派人给苏鲁豫支队送来去粮食和猪肉。沛县县长冯子固也来要求苏鲁豫支队派部队,去沛县支持他们的抗日斗争。他们甚至公开向苏鲁豫支队表示:现在他们离省政府很远,省政府对他们是鞭长莫及,管不了他们。他们愿意把彭明治和吴文玉当成上级领导看待,在日军“扫荡”时,听从彭明治和吴文玉的指挥,叫他们怎么打就怎么打。

  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考虑,彭明治和吴文玉同丰县、沛县、砀山的国民党当局负责人商定,由这几个县供给苏鲁豫支队粮食和物资,平时双方互通情报,战时配合作战。

  几个国民党的县政府的头脑人物答应了。在苏鲁豫支队的帮助下,几个国民党的县政府很快就巩固了政权,这些地头蛇利用这个时机,拼命发展自己的武装。不久,丰县董玉珏、黄体润的队伍发展到了四五千人,沛县冯子固的队伍发展到了六千多人,砀山窦雪岩的队伍也由几个人发展到了二千多人,队伍的发展比苏鲁豫支队还快得多。

  1939年1月8日,“丰县义勇壮丁常备队”改称“丰县抗日义勇常备总队”(即丰县常备队,简称“丰常”),总队下辖4个大队,董玉珏、黄体润分别担任正副总队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