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义继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的齐宣王时代,齐宣王就是那个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兴盛稷下学宫,网络如邹衍、淳于、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特别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有识君王,荀子曾主持稷下学宫,三为祭礼,就是三次为学院院长,稷下学宫成为天下人才的集聚地,为齐宣王的政坛增色不少,虽然人才济济当然也少不了鱼龙混杂,比如同样著名的南郭先生就是因为在齐宣王面前“滥竽充数”而名留青史的。咱还是从士大夫阶层下滑到平民老百姓吧,一个普通妇女的义行。

  说的是两兄弟牵连于一桩人命案,官吏少不得审讯,为兄长的说:“我杀的。”为弟弟的说:“不是我哥,真正的凶手是我。”这种争当杀人凶手的场面,官吏没见过,当杀人凶手那是要偿命的啊,哥俩不是脑子进水了吧,官吏勒令他们认真严肃回答,但结果还是一样,哥俩不改初衷,问的越多,脑子进水越多,可杀人凶手只有一个,弄得官吏难以裁决,此案快一年了,还判不下去,官吏只好向上级齐国的相国汇报,看来那地方官还是个很负责人的官吏,没有想过一介草民就来个草菅人命。

  那相国又问了一遍,哥俩依旧争当凶手,相国也奇了怪了,他也不能裁决,就又汇报给他的上级,齐国的最高长官齐宣王,齐宣王了不起,人家能网络人才,容纳人才,必然有他的独特长处,齐宣王有办法,他对相国说:“既然兄弟两个争当凶手,肯定是为了保护对方,说明兄弟情深,那是多大的情义啊,如果寡人赦免了他们,那就是放纵犯罪。但如果全杀了,那肯定会诛杀无辜。寡人想,兄弟俩的母亲肯定能知道自己儿子的善恶,就问问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说杀谁就杀谁。”

  相国就把兄弟俩的母亲找来询问:“你的儿子杀了人,兄弟俩都争相代替对方死,地方官裁决不了,最后都弄到大王哪里了,咱大王太仁惠了,不想冤枉无辜,也不想放纵罪犯,所以就请兄弟俩的母亲你来定夺,知子莫若母嘛,你说杀谁就杀谁。”兄弟俩的母亲还未开口,双泪已经长流,看看哥哥又看看弟弟,再看看哥哥又看看弟弟,那是生死抉择啊,一个生,另一个就得死,天下哪有让母亲选择杀死自己儿子的,那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啊,那不是要母亲的命吗?母亲都能听见自己的肝肠在寸寸断裂,但自古杀人就要偿命,不能不选啊,一声长叹之后对相国说:“杀小的吧。”相国听了母亲的话有些疑惑,就问:“人都说小儿子是母亲的最爱,但如今你却要杀小的,那是为什么呢?”母亲接下来的话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为之钦佩,为之敬仰,母亲说:“小儿子是我的儿子,大儿子是前妻留下的儿子。孩子的父亲病重时嘱咐我,让我善待前妻的儿子,如同己出。我答应了。我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怎么可以忘记托付,不信守诺言呢?杀了兄长存活幼弟,那是因为自己的私爱,废弃公义啊,违背诺言忘记信守,那是欺负死者啊,自己许下的诺言自己不约束,何以在世间存活,丢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很痛苦,但放弃了该遵守的诺言更不能忍受。”母亲一边说,眼泪已经沾湿衣襟,一个寻常的母亲在这一刻,在相国眼前立刻高大起来。如此的公而忘私,如此的舍生取义,那些竹简上的话,那些士大夫当做功课学习的话,一个礼都不及的平凡母亲是身体力行啊,相国立刻上报齐宣王,感动的齐宣王也是眼泪鼻涕一起流啊,当即赦免了兄弟,他的话就是法律,他有这个特权啊,在如此高义的母亲面前,齐宣王忘记自己曾经说过,不能乱杀无辜,也绝不放过罪犯的前言。这就是中国特色,重在教育,责罚只是手段。齐宣王为了这次感动,给这位母亲赐号:“义母”,号令天下母亲特别是当继母的好好学习人家“义母”是怎么做人的怎么当继母的 。


  ◎卷五之八 齐义继母

  齐义继母者,齐二子之母也。当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者,吏讯之,被一创,二子兄弟立其傍,吏问之,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赦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子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

  相召其母问之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也。今欲杀之,何也?”其母对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之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以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邪!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夫言不约束,已诺不分,何以居于世哉!子虽痛乎,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而尊其母,号曰义母。君子谓义母信而好义,絜而有让。诗曰:“恺悌君子,四方为则。”此之谓也。

  颂曰:义继信诚,公正知礼,亲假有罪,相让不已,吏不能决,王以问母,据信行义,卒免二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