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1年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从松江景贤女子学校忽然传出了一条 "松江景贤女子学校(私立)终因经费筹措等困难无法克服,即将宣告被迫停办"的消息。
这消息在向社会透露前,丁月心和沈瑞贤已特别召开了全体教务人员会议。当丁月心和沈瑞贤泪流满面地告诉教职工们景贤女校因经济告竭实在无法再办下去时,大家虽然非常了解并理解丁月心和沈瑞贤所承载的巨大苦衷和无奈,也知道学校此时向社会发布停办消息,是期望在下学期开学之前,有人能来接办景贤女校,但内心难免十分沮丧和悲叹。
这一天晚上,辉麟和兆麟一同离开学校时,天上看不见一颗星星,月亮也时隐时现地出没在一片片灰黑的云朵间,一路上姐妹俩没说一句话。景贤女校今后何去何从?我们姐妹何去何从?她们都不得而知。
松江景贤女校要停办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松江热血青年侯绍裘的耳朵里。侯绍裘被上海南洋公学强令退学后,来到了宜兴一所学校,一边任教,一边积极参与诸多社会革新活动。刚回到松江过暑假的侯绍裘,此时正在组织一个暑期"共学会"。他听说离家不远的松江景贤女子学校因经济实在困难,即将停办,感到十分可惜。也就在这时,侯绍裘忽然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精神也为之一振,当即招呼身边共学会的同伴张守白、朱叔建、钱江春等坐下商量。
"我知道这个私立的景贤女校办得很有特色,声誉也很好,只是由于经济告竭,才无奈宣告停办,这太可惜了。我想,由我们几个想办法筹资,再找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的人士把这个景贤女校接过来,办成我们自己想办的学校!"侯绍裘开篇便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
"只要你敢接,我们几个都来想办法出些资金。"同伴们听了侯绍裘如此果断的想法,热情高涨,都赞同他的主张。与此同时,侯绍裘想到了他小学时的老师朱季恂先生,他知道朱先生刚从南洋爪哇回归故乡松江。
朱季恂,名肇肠,以字行,松江县人,家住华阳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就学于健行公学,从柳亚子为师,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次年,健行公学解散,他转学至南洋公学,曾加入同盟会,后因病辍学。1913年,朱季恂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教员;1917年春赴南洋群岛,在爪哇一所华侨中学任教,目睹侨胞备受压迫,更增爱国反帝信念;后因肺病复发,此时刚回国不久。
第二天上午,侯绍裘约上赵祖康,一同去造访朱季恂先生。谈及接办景贤女校,朱先生与之不谋而合,他正好也有报效乡梓的打算,当即表示愿意抵押田产来投资办学。
接办景贤女校的计划已定,侯绍裘和朱季恂很快便来到学校,与丁月心和沈瑞贤接洽商谈。丁月心和沈瑞贤对侯绍裘、朱季恂等都很了解,见他们有意接办景贤女校,很放心亦很高兴。于是,接办景贤女校之事很快顺利地敲定了。朱季恂、侯绍裘、朱叔建、钱江春、张琢成、张叔通等人纷纷筹来资金。紧接着,侯绍裘和大家又分头四处游说,发动地方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出资,以弥补经费缺口。
半月不到,松江景贤女校顺利交接。学校再获新生,并更名为 "松江景贤女子中学"(简称"景贤女中")。经大家商讨决定,教务工作由侯绍裘与朱季恂等共同主持,同时大家一致推举侯绍裘担任校务主任。侯绍裘、朱季恂等与丁月心、沈瑞贤在学校举行交接仪式的这一天,学校教职员工和一些学生及家长纷纷来学校,个个欢欣鼓舞。此时,原景贤女校东门分校已改为"景贤女中附属小学",姜辉麟则被调至景贤女中配合姐姐姜兆麟从事学校的教务工作。身为学校年轻职员的兆麟和辉麟姐妹俩,满面春风地忙前忙后,不亦乐乎。
景贤女中就坐落在小仓桥弄内,离辉麟的娘家不远。学校大门是朝南开的,校园内有三幢两进的楼房,楼房上面是寝室,下面是教室。连接三幢楼房的是前后两个大天井,天井里,晴天阳光充足而灿烂,雨天朦胧而充满诗意。这天井还有一项重要功能,那就是蓄水。两个大天井的四个角分别放置着大水缸,用来接雨水,这水一可用以防火,二是用来浇花,校园里的树木花草还是较为繁茂的。
近一个月,兆麟和辉麟趁着学生放暑假,每天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加班加点,组织并参与学生教室和师生宿舍的修缮与整理,并对教室和校园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全面的清洁。兆麟和辉麟每天忙碌得很累,特别是姐姐兆麟,那双小脚一天不停地奔忙下来,回家时痛得都不敢落地,路上要坐下来休息多次。辉麟自然是每天晚上都要一路陪着、搀扶着姐姐。但是为了新生的景贤女中,再忙再累,她们心里也感觉十分敞亮和舒畅。
由于侯绍裘和辉麟兆麟姐妹俩小时候就熟悉,加上好友姜长麟之前已告知他大姐、二姐的思想"革命性",为此,侯绍裘组织召开校务会,讨论对办学方针、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时,也十分民主地让兆麟和辉麟姐妹俩参加讨论。在讨论中,兆麟和辉麟十分赞成侯绍裘的办学宗旨:"我们来接办景贤女中,不是为了造就贤妻良母,也不是为了让女子读书后便于谋个职业。我们所办的景贤女中,是要进一步促进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和社会改造。"她们更特别欣赏他提出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备的知识'和较强的‘观察力及判断力'以及‘以科学的态度应付各种问题'"等十分新鲜的教学思路与目标。
2
清风吹拂,神清气爽。初秋时节,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的景贤女中隆重开学了。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课,也算是一场激昂的开学典礼。这天早上八点,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人人领到了一枚景贤女中的校徽,这校徽是圆形的,中间是象征着"自由"的女神像,两边是一架天平和一颗红心,分别象征着"平等"和"博爱"。姜辉麟和大家一起兴高采烈地佩戴上校徽,自带坐凳整齐地坐在校门前的操场上。
校务主任侯绍裘主持会议,他向学生逐一介绍了各位老师。接着,他从女娲补天,讲到黄道婆发明纺织;从花木兰替父从军,讲到 "鉴湖女侠"秋瑾;从宋朝李清照,讲到法国居里夫人;从丁月心倾尽家产创办景贤女校,讲到获得新生的景贤女中;再从"女子也是人,为什么要受压迫,为什么没有自由"讲到"师生们要勇敢地站起来,打倒封建制度";从景贤女中将实行校务、教务、经济三大民主,讲到学校的经济账目公开,接受大家监督评议……
这一天晚上,辉麟除了回味侯绍裘的开学演讲,还特别将白天在学校校务室借回的刊登《鉴湖女侠一一秋瑾》一文的报纸,一遍又一遍地仔细阅读着。
秋瑾(1875一1907),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杰出志士,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是中国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之一。
1904年7月,秋瑾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除在校学习,她还广交周树人(鲁迅)、陶成章、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仁人志士。
在日本,秋瑾主编《白话》月刊,竭力宣传:"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她从日本回国后积极参加和组织同盟会与光复会。为创办《中国女报》,她回到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这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她在《勉女权歌》歌中写道: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等。
愿奴隶根除,知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1907年7月6日,因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在供词中牵连了秋瑾。7月10日,秋瑾知道了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她拒绝了关于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发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的誓言。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三十二岁。
夜已很深了,秋瑾的革命精神和革命行动不时地闪现在姜辉麟脑海中,让她久久不能入睡。此时此刻,辉麟想起了侯绍裘的一次演讲:"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这万恶的社会,终有一天被我们或被我们的子孙改造过来!"
3
景贤女中的教学革新在脚踏实地中推进。侯绍裘和朱季恂第一步瞄准的便是教学改革:"既重视文化教育,又注重革新内容,更致力于能力培养。"学校开设了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体操、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既考虑到女性的性别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最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学习新思想,走在时代前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当时,大多数学校的国文课依然是全文言文,而景贤女中却以白话文为主。
对此,辉麟格外感兴趣。这时辉麟已有了第三个孩子,在征得侯绍裘同意后,她在教务工作之余,时常在国文、历史、地理、博物、博物和图画与手工课教学时,悄悄坐在后排的空位上认真地旁听着;她同时从学校借来多余的学生课本带回家,每天在孩子们都熟睡后温习一两个小时。
辉麟自小就喜欢做手工女红,而且做得非常好,还经常教邻居家小孩做。在接连两次听了一位王老师所讲的手工课后,她觉得这位老师讲的大多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理论,实践操作的内容太少,而课堂上所教的实际操作太复杂,所做的女红品种花样太少又不好看。在第三次听手工课时,她忽然自告奋勇地站起向老师请示说:"王老师,您做的手工女红有点复杂,我可以上去做一下给大家看看吗?"
顿时,课堂上一片寂静,同学们的目光立刻转向教室后面,望着姜辉麟这位旁听的"学生"。
"可以呀,你一定从小学过做女红,而且一定做得很好,那就请你来示范一下吧!"
包括这位女老师在内的许多课程老师,都对这位眉清目秀亦当过教员的校务人员十分喜爱和敬重。姜辉麟身材小巧又年轻,看上去像个学生,同学们和她都很亲,她也很乐意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此时这位在课堂旁听的教务人员,竟然在课堂上打断老师的讲课,自己要求上台来教,老师和同学们自然都吃惊不小。
辉麟虽然脸上有点火辣辣,但她很是自信地迈步走上了讲台。在讲台上,她一边很熟练地演示着女红的做法,一边给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着,还不时地走到同学们的中间做示范。时间不长,几个色彩漂亮的手工女红作品就放在了讲台上。王老师带头和同学们一起给辉麟送上一阵热烈的掌声。下课之后,王老师非常真诚地赞扬了辉麟作为 "学生"勇敢上台的举动,也真诚地感谢辉麟为同学们上了一节很生动的手工女红课,并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要多向这位"大姐姐"学习。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侯绍裘那儿,也在全校传开了。大多数师生都肯定了辉麟,也有不少师生在私下说:"这姜辉麟在逞能,自己去旁听课程,还主动去当老师,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姐姐兆麟见到辉麟后,首先为她竖起了大拇指,但依然教导妹妹:"你有胆量、有气魄,但今后要注意分寸,不能无故去得罪老师。"
教务主任侯绍裘见到姜辉麟后,特别高兴地表扬了她:"好样的,姜辉麟!你在全校教职员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我们学校推行的就是教育改革,我很快就会在教职工会议上大力提倡你这样有见地、敢补短、勇担当的精神。你以前做过老师,今后学校上女工课的老师要是请假,就请你去当老师。"
这一天,姜辉麟不仅很兴奋,而且感到自己收获满满。这之后,那位教手工课的王老师和姜辉麟之间不仅没有什么隔阂,而且真心相处成了要好的朋友,她们相互学习切磋,共同取得了进步。
4
景贤女中和侯绍裘使姜辉麟的思想不断进步。每逢有侯绍裘的课,姜辉麟总是挤出时间去听,对此,姐姐兆麟支持她、帮助她,侯绍裘也理解她、支持她。
有一日,侯绍裘走进教室后一句话没说,便专心致志地在黑板上勾画了一口井,那井底蹲着一只青蛙。学生都不明白老师画这样的画是什么意思。这时,侯绍裘忽然转过身来问大家:"谁能回答,天有多大?"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后,大家都争着回答。有的说:"天,天就在我们头顶上,无边无际大,没有人能说得清。"有的说:"老师,你给我们造一个天梯,我们爬上去量一量就知道。"还有的说:"天太大了,我们请孙悟空,来量一量,他能在天上飞行,一翻滚就是十万八千里。"……同学们又一阵哄堂大笑。侯绍裘一边说"同学们的想象力很好",一边手指着那只青蛙说"这只青蛙说就只有井口这么大。这就是‘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这两个成语的来由"。同学们又一阵大笑。
"同学们,请别忙着笑话它,因为它从出生到长大都没离开过井底,所以在它眼里,天就只有井口大。就好像我们有的同学,长这么大都没离开过松江,不知道松江以外的世界有多大一样。"侯绍裘接着又问:"谁有法子帮这只可怜的青蛙,看看井口之外的世界呢?"
"系根绳把它提上来。"
"装一个梯子让它爬上来。"
"给它一个望远镜,它就能看到井口以外的世界。"
……
这时,侯绍裘严肃而认真地说:"同学们,对我们来说,这口井好比是松江,而阅读报纸刊物,请外面的人来演讲等等,就是开阔我们视野和心胸的绳索、梯子和望远镜。学校里有阅览室,里面有多种报刊、图书,不想做井底之蛙,就应当去读书看报,或者去听演讲。我们提倡养成•学生无一人不看报'的风气……"
姜辉麟旁听了这堂非常富有哲理的课,课后她思索多多。这堂课她不仅学着讲给了姐姐兆麟听,而且还回家讲给了丈夫黄勖哉听。勖哉听了之后也特别受启发,对辉麟平日夜晚挑灯学习表示更加理解和赞许。
为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校图书室增添了许多的新书和杂志。辉麒和兆麟每天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街收买当天的报纸和当月最新的杂志放到图书室内。自此,景贤女中的阅览室内,经常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辉麟和兆麟也时常在假日和晚上,埋头在阅览室里认真读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各种社会新思潮。
"我们第一须先确立我们的人生观,要使我们的人生观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以最大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而以尽此责任为乐。""不避艰险,不怕危难去奋斗。""这万恶的社会,终有一天被我们或被我们的子孙改造过来。""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姜辉麟听了侯绍裘在松江圣经学校的一次题为 "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的演讲后,心潮起伏,震撼不已……
侯绍裘和朱季恂等校董们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满腔热忱地实施教学革新,全心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学校的教师只领一半薪水,侯绍裘和朱季恂更是全尽义务,他们冲破重重社会压力和经济困难,坚定不移地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批判封建道德观。他们还特别组织学生为家长和社会大众公演《李超群的终身大事》《女性之敌》《孔雀东南飞》等反封建戏剧,有力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歧视、侮辱、压迫妇女的旧习俗和恶势力。对此,姜辉麟看在眼中,听在耳里,敬仰之情铭记于心。
松江景贤女中的教育改革,不仅为当时的女子中学所罕见,在当时整个教育界也是影响巨大,这让景贤女中成为整个上海教育革新的一个典范。为此,《民国日报》曾连续刊载盛赞景贤女中的文章,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沈雁冰参观景贤女中后,发表了《一个女学给我的印象》一文,称颂侯绍裘等是"思想新而热心的人":"我很佩服他们有勇气排除一切冷淡的、固拒的、没有抵抗力的压迫的空气,而火辣辣地做自己的事……维持景贤的那几位朋友的奋斗精神,实在令人可敬!"
姜辉麟作为景贤女中的一员,看到社会知名人士对景贤女中和侯绍裘等校领导的褒奖和赞誉,自然也感到格外荣光和高兴。每当她看到这些有关景贤女中的报道,都会将报纸借回家或买一张带回家给丈夫和母亲及左邻右舍看,并热情地为他们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