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的志向,最初是在中学阶段确立的。也有人说,小学阶段要学得轻松快乐,中学(含高中)阶段要定向优选,刻苦努力,夯实基础,而大学阶段则是基本上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了。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应当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特别是上高中后,就应当根据自己的理想确定努力方向,将来要考哪所大学和要读什么专业以及今后的路怎么走?在高考前,就要提前根据自己的理想来确定专业取向,报考志愿,以便在考入大学后能够尽快从中学的通识教育进入并适应专业性很强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华阳深知高中的定向优选是十分重要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少数所谓的伟人或天才之外,作为普通人,要想将来能有美好的前程或在某一方面有出息、有造就,则必须早早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及特长和爱好为自己定个准确而适当的方向,在定向优选之后,就要按这个方向不懈努力,锲而不舍,则会渐渐地形成超越普通人的水平,数年后倘若时机成熟,则会出类拔萃,成为行业翘楚,成为事业有成和成名成家的人。
一个人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特质就是具有坚定的自信心,有自强自立的行动力。经过再三思考,华阳之所以把要求转学的方向定为第一中学校,是因为他知道一中已经被哈市教育局定为全市首次文科、理科分科的试点学校,这可是建国以来哈市首次在高中实施文理分科,而且只在一中搞试点,最近一段时期,已经有许多其他重点高中学校的学生纷纷想方设法调入了此校。华阳很想专修文科,因为在他初中毕业前,他就已经产生了将来考大学时自己要报考文科专业的想法。虽然他很清楚,学文科比较难些,要想学好就更难,因为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不像其它学科,通过一定的方法,就能够短期提升和较快见效。但是,他太喜爱文科了,所以再苦再难,他也要学文科。
从六中办理完转学手续的第二天,华阳就到一中办理入学手续。应该说,一中和六中一样,也是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名副其实的“三高”重点高级中学,而且一中在华阳的心目中不仅不陌生,反而有一种亲切感,一是因为一中在哈尔滨市也是个响当当的市级重点高中学校,有超胜于其它学校的优势;二是因为华阳的哥哥早他两年升入高中,曾经在这个一中就读,他觉得和哥哥同校有亲切感,而且哥哥从部队来信中也多次提到希望他能转到一中离家近些的意愿;三是因为一中和中央大街、太阳岛、火车站等几处标志性地段一起,历史悠久,早已成为了哈尔滨市的象征,一提起“一中”来,心中总会有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和崇敬感。
那天他来到一中,首先见教导主任,主任打开华阳的档案审查,发现华阳不仅是六中这所全省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是个文理各科皆优的拔尖学生而文科更优一些。主任十分乐于接收。他问华阳想到文史班还是理工班,华阳立即要求到文史班。教导主任林江老师当场拍板,把华阳安排到文史科的重点班——文史一班,并且当天就为他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华阳当天就上了课,一天也没耽误。
华阳之所以选择到文史班,他还有多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因为他在与金瑛确立了关系之后,他就已经决定要在各个方面都与金瑛靠近,其中当然包括专业的取向了,他当时就立志向文史专业发展,待高中毕业后报考文科专业,争取将来搞创作,做一个作家,起码也要做个编辑或是记者之类的文字工作者。据了解,由于金瑛从小就十分喜爱文学,除了小时候她的养父母经常给她买一些童话书和故事书,从而让她快乐而且萌生了对文学的兴趣之外,在上了中学之后,她对文学作品的志趣就更加浓厚起来,平日里,她非常喜欢看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镜花缘》《聊斋志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名利场》等等,她还经常与华阳在一起讨论这些作品。她对《红楼梦》《西厢记》中的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经历有很深的感触,她曾经当着华阳的面毫不掩饰地感叹道:“想想人家古代的青年男女,在那封建礼教的桎梏之下,尚且能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幸福,看看咱们新时代的人们,有时还不如古代的人呢,咱们如果也能像他们那样,为了爱情而奋起有多好!《西厢记》在结尾时,张生所说的那句‘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有多么精彩,他表达了所有有情人的心声!”她还经常摘录和收集一些随感录、名言警句和一些抒情诗及散文等资料。华阳早就了解金瑛对文学有浓厚志趣,他觉得既然俩人相爱,就不仅要情投意合,而且还应志同道合,他祈望理想、志向、缘分能将两颗真诚相爱的心越拉越近,越靠越紧,况且自己原本就对文学天生赋有志趣呢!于是,他早已抱定了将来专修文科的主意,将来考大学也要报考文科专业。
其二,是他认识到语言文字对一个人来说天生重要,何为语文?“语文语文”,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学问,一个人怎么能不懂得语言文字呢。说来还真有点儿蹊跷,华阳也不知为什么,从小就对语言文字有着天缘般的亲近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特别强,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从童年起他就特别喜欢读文学类书,也喜欢书写,上了小学之后,这种兴趣则更加浓郁,他不仅爱买写字练习本,每学期他的写字练习本要比其他同学多得多,而且写字和练字的时间也比其他同学多得多。他经常向妈妈要钱买写字练习本,他妈妈也乐意给他钱去买书本和其它学习用品,还经常夸奖他:“好孩子,只要是买学习用的东西,妈支持你。你是好学、上进、有毅力的好孩子,妈妈喜欢你,你要不断地努力,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待到他上了中学,在全班同学中,他买的笔记本和日记本也是最多的,他用这些笔记本和日记本记笔记或写日记及摘抄名言佳句,读得多了,写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渐渐地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渐渐地掌握了许多有关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规律,为日后专修文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物质基础上以及知识上的准备。专修文科的事情他曾经跟他哥哥商量过,起初,他哥哥感到有点儿莫名其妙,哥哥问他:“一向以来,你的数、理、化各科都学得挺好的,为什么你不把理工类作为目标,而以文史类作为目标呢?难道你没听说有句话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你是怎么思考的呢?”华阳说:“数理化固然重要,我也十分喜爱,然而我觉得学文史也很重要,因为文史知识以及为文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要知道,中华民族就是个崇尚诗文和历史的民族,知书达礼历来是中国人衡量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之一。另外,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听他此言,哥哥不禁点头赞许,对他的选择充分理解。
其三,是他觉得自己对语言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性,特别是对文字或形象的感觉十分敏锐。他知道自己的血型是AB型的,有人说,血型是AB型的人,对人和对事都比较敏感。他觉得自己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不仅有着天生的敏感,而且自从上学以来,他就发现自己对语言文字特别敏感,比如上小学时,他就能自己写信给姥姥家的亲人们,不用大人指导,每当遇到未曾学过的文字,而当时又无人可问时,他能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及其规律来猜测此字应当是怎么样的构造,比如:“天棚”的“棚”字还没学过,他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它的声旁应是个“朋”字,而它的形旁应是个“木”字旁,因为古人造字的年代建筑物大多是木结构的,据此,他断定了这个“棚”字的正确写法。他将此字写出后又找老师一问,证实自己写得果然正确。类似的情况发生多次,如:“扶”“漂”“莲”等等。后来华阳结识了一位文字学家、书法大家于先生就曾说:“都说‘书家笔下无错字’,确实如此,因为书家他懂得汉字的造字规律,而懂得了这个规律的人,是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律去写字的,他甚至可以造字。”他觉得自己还是多多少少地懂得了一些汉字的造字规律的,觉得自己的这种“无师自通”的敏感性很适合做文字工作,将来应该定向于文科专业。另外,他从小就勤于思考,对每一个初次见到的新字或新词语,他都要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探讨,直到将它的含义和结构及其渊源弄得一清二楚。他平日里读文章或字句时,凡是自己觉得精彩之处,总要字斟句酌地反复琢磨,反复默念,甚而抄录下来。有时读书时只要其中有语句不顺或遣词造句不当之处,他都能敏锐地发现这句或这段有毛病,然后将全句或全段再反复念几遍,就能很快找出它的错失所在。有时他走在路上,看见一幅标语或是牌匾,也常常能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规范的用字、用词或汉语拼音。他觉得研究、探讨语言文字其乐无穷,其趣无限。有人说:“兴趣是智力之母。”他自信,在这个领域里,自己可能会有所作为。
其四,是有不少人也认定他天生是个学文史的料,将来是个从文的坯子。由于他的祖父在解放前曾经是私塾先生,平日里,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透着那么一股“学究气”,说话或写文章,总是文诌诌的,还好咬文嚼字。父亲受祖父的影响,无论说话或阅读也好咬文嚼字。可以说,华阳确实是出身于书香门弟、教育世家,不仅祖父和父母都曾经做过教师,就连亲戚朋友中也是教育工作者居多,从他很小的时候起,祖辈和父辈们对他的教育就很严格。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华阳,从小就与语言文字有不解之缘。这里有段故事:那还是在华阳刚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邻居家马大爷有儿女五个,三男二女,而他的亲兄弟却未生一男半女。两家经过协商,打算把马大爷的二儿子过继给他二弟做继子。但是,即使是亲兄弟也得明明白白地办事,为了避免后遗症,说要立个文书,都说“私凭文书,官凭印”,有了双方都认可的条款并签字的文书,才会有凭有据,才都不能反悔。这样,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因此,需要签订一份《过继文书》。马家老哥儿俩找到当时正在街道办事处当主任又兼任区法院陪审员的华阳的母亲——刘英华,请母亲和派出所张仪片警一起做见证人。母亲将华阳也带了去。在一切都已经谈妥之后就要形成文书之时,大家犯了难,因为谁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更没写过这种《过继文书》。最后,大家的眼光齐刷刷地盯住了华阳。母亲只好让华阳代笔。可是,对华阳而言,别说是从来都未学过这种文体,也从未见过这种文书,根本就不知道那《过继文书》什么样和如何写法,而且又是事出仓促,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来不及寻找有关的范本,确实有种“硬拿鸭子上架”的感觉。可是,既然人家请求帮忙,那么自己确实不便推辞,理应出手相助,而且天生一副不服输又争强好胜的“山东人脾气”的他,并不推辞,爽快地说:“好好好,我来写吧!拿纸和笔来!”说罢,他接过人家递过来的纸和笔,略微思谋一会儿,仅凭一股热情,凭借着想像所激发出的灵感,就按照双方已基本达成的意愿,提起笔来,“刷,刷,刷”,不出半个小时,一份完完整整的《过继文书》草稿就摆在了大家面前,在场的人们见他如此神速就草拟出了这份在大家看来十分复杂的文件,而且是轻松完成的,不禁赞叹不已。在双方签字之前,大家都仔仔细细地传阅了一遍,都觉得基本上符合大家的意愿和建议,从中挑不出错漏和毛病,十分满意。而后,华阳又提议将此文书复写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街道办事处存档一份。最后,在所有参与者的监督之下,过继双方当事人以及所有见证人都顺利地签了字也画了押。华母为了避免《过继文书》出现错失或遗漏,事后,她拿着存档的那份《过继文书》去了区法院,找到她在法院做陪审员而结识的一位民事审判庭的韩审判长,请她审核是否有不妥之处。韩审判长是个十分干练、经验丰富、专业水平又很高的女法官。她仔仔细细地看了这份《过继文书》之后,不住地点头。当听说写这份文书的竟是刘英华那个年仅14岁的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参照蓝本的情况之下写成的之时,她由衷地赞许道:“这份《过继文书》写得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完全符合要求,特别是用语都比较规范并且恰如其分,表达得十分清晰,也没有错失,一份文件或文书,关键是要符合法规和法理,而且要语句通顺流畅,这份《过继文书》基本上都达到了这样的要求,特别是最后结尾一句:‘……以上条款,系当事人各方经过充分协商,业已达成一致意见。然而人事终非小事,唯恐空口无凭,特立此文书为据,绝不反悔。’写得很是周密而且详实,说起来还真有点儿专业水准哩!这孩子真是好聪明,不仅对语言文字赋有灵性,而且思维严谨,是块好料。刘主任,你可要好好地培养他啊!千万别埋没了他的天分,将来考大学,一定要让他报考文史类或是法律类专业,以后他搞文字工作或是文案工作或是法律工作肯定会有大出息的。你听我的没错。”这件事进一步坚定了华阳对处理语言文字的自信心。顺便提一句,事后多年,马家兄弟两家不仅相安无事,而且手足情份更深一步,另外,被过继者马小二每逢见到华阳都是“二哥”长,“二哥”短的,叫得十分亲切,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这让华阳很有成就感。
其五,是他从小就爱听故事,爱读古籍和史书。他最喜欢阅读的是小说、诗歌和散文。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学名著实则是一部十分宝贵的史料,正像法国十九世纪天才小说家、语言大师、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小说的创始人巴尔扎克所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同样,一部有价值的史书,也是十分精彩的文学作品,中国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就是一部最典型的史学力作,《史记》记载了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史实,既是一部文学的历史,又是一部历史的文学。此书不仅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貌,用准确、鲜明而生动的文学语言记述了许许多多的史实,令这些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历历在目,而且刻画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活、逼真,又个性鲜明、传神的历史人物,令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华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在晚上闲暇之时,不厌其烦地给他阅读故事书或讲故事。有时在他不开心或是哭闹之际,只要父母一打开书本或一讲故事,他便立即安静下来,破涕为笑。因此,父母拿书本和故事当作疗愈他小时的坏脾气和逗他开心的灵丹妙药。另外,在他上学前,在姥姥家住着的那几年里,姥爷也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代的武侠故事,如《小八义》《七侠五义》等等。久而久之,在他识字以后,就对阅读文史类的作品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始于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志趣取向也一直朝着文史方向发展着。他十分崇拜作家,他也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从小就做着文学梦和作家梦,也十分渴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作家、文艺家,起码也要做一名文字工作者。由于他的祖父曾经是私塾先生,祖父的许多古籍仍然遗留在家中,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百家姓》《大学》《千字文》《论语》《诗经》《史记》等等。在上学前,华阳的父母就经常教他阅读并背诵一些古诗、古文,从小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说来也怪,他从小就对语言文字有一种超强的记忆力,背诵、识字、复述故事都不费力,这无疑也说明他与语言文字有着天然的缘分和基础条件。到小学三年级他就能阅读小说了,他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在三年级时读的《高玉宝》,读完《高玉宝》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此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阅览室借一些图书来阅读,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等等。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于他读的诗文较多,因此,从小就能随口诌几句,或是来几句“顺口溜”、“打油诗”,或是写几首文不文白不白的小诗,或是小文章等诗文,因此有些小伙伴及小同学戏称他“小秀才”。待到上了初中,他的阅读范围和品位提高了档次,也更广、更多、更高了,如: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西厢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古文观止》等等。他对《红楼梦》和《西厢记》格外喜欢,都说:“开读未读《红楼梦》,遍读诗书也枉然。”又有人说,《西厢记》是古往今来世人称颂的爱情经典。据说,如今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12公里的普济寺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爱情圣地,至今在寺中还有保存完好的张生与莺莺当年的幽会处——爱情墙。这两本书他不仅读了,而且都读了好几遍。他有时读起书来如痴如迷,甚至于行立坐卧都手不释卷,而且还不断地抄抄写写或是写些读后感、评论、读书笔记等;有时他发现了一本好书,而此书借阅时限较短,他则不得不昼夜突击,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他就爬上自家的吊铺上去睡,他在吊铺上安上一只小电灯,躲在被窝里夜读,竟有“囊萤映雪”之状,而且每晚必读已经成为他的“必修课”和生活习惯。这正应了那句话:“人生聪明从识字起。”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著及诗文,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面,而且也让他获得了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有人戏称他是“书虫”“书痴”,俗话说得好:“书痴者文必工”,他觉得自己对文史的倾心喜爱和痴迷,正是迈向文史专业的良好基础。
正像大作家秦牧先生在《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这篇美文中说的那样:“要培养对于词汇性能高度的敏感,要能够精确地掌握它们的涵义。画家对于颜色,音乐家对于音符,都是有高度的敏感的;从事文学的怎能够对于文字、词汇的性能,没有高度的敏感呢?”华阳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他自信有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是个赋有坚忍不拔性格的人,只要是认准了的目标,只要希望在前,那怕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他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定向优选是他重要的人生抉择。
一般地说,每个人从小都会有一个志向,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及时地抓住它,也许它会瞬间即逝,从而贻误终生。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抓住它并开发它,就很有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从而如愿以偿成就一番事业,成全美好的一生。
后来的状况果然如此,他不仅考上了大本文科专业,而且毕业参加工作后,先是做宣传工作、文秘工作,而后又做了多年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在这家媒体工作不到两年,就以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崭露头角并很快在众多记者和编辑中名列前茅,出类拔萃。此外,他同时成为几家媒体的专栏作家,成为出版了诗文、论著累计数百万字的高产作家。此为后话,容后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