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华父又向张仪讲了华阳上了初中以后的另一件事情:

  那一年,各个影院上映风行一时的国产武打故事片《飞刀华》,华阳一连看了三遍,他简直被这部影片给迷住了。这部片子不仅华阳看了,他的那些小哥们儿也都看了。看过不久,有个孩子就用一把水果刀当作飞刀,在院子里的一排木板障子前,模仿影片中的“飞刀华”,练开了“甩飞刀”的技巧,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从家里拿来水果刀跟着练。可是,由于那水果刀是折叠式的,有时刀子出手之后,没等刀尖扎到木板障子,刀体就已经与刀裤儿复合了起来,不太中用,于是,大家就分头想办法。有些孩子就去寻找不带刀裤儿的刀子,比如:有的孩子用废旧锯条找人给磨制了一把锋利的“小飞刀”;有的孩子悄悄地从家里找出一把现成的剔骨刀充当飞刀;有的孩子竟然用父母给的零花钱直接去刀剪用品商店花钱买回一把名副其实的利刃匕首。渐渐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小飞刀”。当然,华阳也没能耐得住诱惑,也悄悄地买了一把匕首。

  在都有了“小飞刀”后,大家就经常聚集一起练“飞刀技巧”,练习甩“飞刀”的准确性。练过一阵子后,在华阳的提议下开始比赛,他在木板障子上用粉笔模仿练射击的靶子,画上一个靶子,大家一个个地轮流向靶子甩“飞刀”,当然,在靶子上也画有几个圆圈,标有环数,他们要比一比,看谁投中的环数高。

  第一次比赛的结果,是华阳投中的环数最高,差一点投中了靶子的中心,而仅次于华阳的是李青,他投得离靶心稍微偏了一点点。众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大家由衷地赞佩他俩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最高、最好的,不愧是小弟兄们的名副其实的老大和老二。有人提议给他们的这个小团体起个名字,就叫“飞刀华刀子队”,大家一致赞同,欢呼声此起彼伏。由于华阳的“刀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一般人和他对阵都不是他的对手。

  至此,他们的小群体不仅渐渐地形成了规模,有了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而且又有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由于他们都配备了利器,又兵强马壮,一时间威震远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些小股的地痞、流氓知道这一带有个“飞刀华刀子队”十分强壮、厉害,故而从来不敢到这一带来滋扰闹事,招惹是非。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自从有了这支“飞刀华刀子队”,确实起到了一些震慑作用,这一带打家劫舍、鸡鸣狗盗之事明显少了,可是,毕竟这些孩子们的手里都多了一件能够伤人的利器啊!这可不像先前他们手里拿的只是既无实弹又不带利刃的假枪啦!谁家的大人能不担惊受怕呢?!因此,大院里的许多人家的大人们开始向华阳的母亲、时任居民委员会主任的刘英华反映情况并提出批评,有许多情况的焦点以及批评的锋芒是指向华阳的,大家认为是华阳把这些孩子们组织起来的,他又是这个小团伙的头号人物,是他把孩子们引上了这条路,不仅影响了学习,而且滋生了一些不良习气。

  其实,华母对于华阳及其一小帮的动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一开始对他们只是拿假枪玩,觉得不会出现意外,也就没有干涉,现在发现他们已经发展到玩“飞刀”的地步,谁不怕自己的孩子惹是生非呢?她老人家觉得,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应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了。正当华母准备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口,又发生了这次“跨线桥殴斗事件”。

  华阳的父亲在讲述了这两件事情之后,又与张仪仔仔细细地研究出一整套教育、挽救的方案,他俩商量好了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对那些孩子采取正面教育加情感教育,促发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以达到令他们翻然醒悟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把华阳等这帮孩子彻底挽救过来。

  华父回到家里,就将“跨线桥殴斗事件”的原委以及他和民警张仪商定的方案等等事宜,都原原本本地向华母做了转述。父母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设法让华阳尽快摆脱那个小群体,以避免他在群体、团伙中受某种情绪的驱动再次丧失道德观念乃至善良本性,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来。从此,他们抓紧了对华阳的引导和教育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严管,华阳的“野性”虽然有所收敛,他的那些小哥们儿也都分别被他们的家长严管了起来,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是,仍有个别孩子时不时地避开大人们的监管,偷偷地来找华阳。他们一来,华阳又不免念起哥们儿义气而又心有所动,而父母又都有工作,不能时刻守候着他。怎么办呢?经过冥思苦想,华母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她想:“要想让华阳将‘野性’彻底改变,就必须让他与这群‘小弟兄’远离,惟一的办法就是要有一个他最喜爱、最敬慕的人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拢住他的心,让他充实起来,避免再堕入空虚、失落、心灰意冷而无所事事的境地,这就要立即找个他最喜爱的人能经常陪伴在他的左右,可这个人选谁最好呢?

  华母想来想去,她想到了华阳的同班、同桌同学金瑛,她老人家十分清楚在华阳的心目中,除了父母之外,他最喜爱的人莫过于金瑛了,她想:“要想让华阳把心思从他的那些‘小哥们儿’的身上彻底脱离出来,就必须让金瑛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相信只有她能做得到,她才是最佳人选。”

  想到此,华母立即找到金瑛,将最近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她想到的挽救设想都和盘托出。其实,对于华阳的发展趋向,金瑛是十分关注,也十分了解的,她早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也很怕华阳走上歧途,怕华阳带领那群“小哥们儿”到处聚众斗殴,滋事扰民。只是苦于自己毕竟只是他的同学,如果没有华阳及其家人的同意,作为现在只是个“外人”的自己是无权过问也无权插手的。现在,华阳的母亲亲自来找自己帮忙,她心想:“真是正中下怀,从此我可以名正言顺地经常陪伴在华阳的身边了,我一定要让他改弦易辙,急流勇退,走上正路,远离那些‘小哥们儿’,一心一意努力学习,一心一意和我好。”

  听完华母的诉说,金瑛立即表态:“大娘,您老尽管放心,这件事情我一定帮您老做好,我也愿意做这件事情,另外,作为好同学,我也责无旁贷,让咱们共同努力吧!我想华阳一定会还像以前一样成为一个好学生和守法的好人的。”

  听了金瑛的由衷表白,华母从心底往外地高兴,也十分感激金瑛,她从此暗暗地在心里认定,金瑛就是华阳将来婚姻的最理想佳偶,也认定了她就是华阳的吉祥之星、幸运之星和幸福之星。

  自从金瑛和华母有了这个约定之后,金瑛就与华阳形影不离,在学校里当然是一同上课,一同活动,一同复习和一同做作业了,就是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她也是和华阳相伴而行,不离左右。她不是向华阳请教学业上的问题,就是经常找华阳讨论一些事情。这样一来,华阳原来的那些“小哥们儿”即使想尽了办法企图引诱他重新入伙,也是无机可乘,无计可施。久而久之,华阳的心思已经渐渐地被收拢了回来,把注意力渐渐地转移到了学习以及金瑛这方面来了。即使有人说他重色轻友他也满不在乎。同时,华阳的母亲也相机尽力设法引导华阳彻底改正不良行为,把他从“团伙”的泥潭中彻底拉回来,让他回归善良的本性,重新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她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好孩子不是打骂出来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时,她也懂得,一个人的高尚人格和行为主要是从小养成的,必须要从小抓起。于是,她就和金瑛以及班主任老师研究,他们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华阳,多寻找他的优点和闪光点,并且每发现一个就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再加上金瑛对华阳特别关注,每当她发现华阳有良好表现时,就用十分欣赏的口吻大加赞扬。有时,华母也将她听到的一些人因为一时冲动就去“赌凶斗狠”“以暴制暴”而造成许多重大损失,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的事例说给他听,继而向他讲述什么是英雄行为,什么是违法乱纪行为,让他明白打打杀杀行为的可怕和可憎,让他渐渐地懂得了作为一个守法者首先必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要树立生命可贵的观念。班主任老师在学校里也积极配合,经常正确地引导华阳,发现华阳的良好表现时,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和鼓励他,让他产生了自己在师生之中已经被重视,被肯定,被尊重的感觉。经过大家一个阶段的苦口婆心地规劝和引导,华阳渐渐地“开了窍”,也开始反省自己过去的不良行为,从此,他对过去心目中的所谓“英雄行为”“哥们儿义气”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那种对帮派“老大”的盲目崇拜以及“赌凶斗狠”“以暴制暴”的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其后,他彻底地远离了帮派和暴力,回归于本分、道德与守法的本性。实事求是地说,是金瑛与华阳的父母、班主任、民警等人的相互配合,才把华阳从“团伙”的泥潭之中彻底拉了出来,让他迷途知返,急流勇退,“金盆洗手”的。如若不然,倘若华阳继续沿着“团伙”的方向发展下去的话,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黑社会的“龙头老大”或“街区一霸”。

  后来,又过了几年,听说华阳原来那一“帮派”的“老二”李青竟然将本帮搜罗起来,又从“帮”外拉进一批小青年,组织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帮”,起名叫“铁拐李刀子队”,到处打打杀杀,成为名副其实的黑社会组织。虽然李青看上去腿脚有点儿不太利落,有时走路还得借助于拐棍,但是,他意志十分顽强,又很讲义气,能拢住一些人的心,况且他还学了点儿武功,很能打架,敢于拼命,有股子斗狠斗勇的“拼命三郎”劲头。后来,在全市的“严打”运动中,他置政府法令和“严打”条例于不顾,“顶风而上”,又一次聚众斗殴并致多人伤残,因而被逮捕,其后被法院判刑十年。此为后话,按下不提。

  正像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人的意志受性格及环境的影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受社会意识及教育的影响。”如果当初华阳不能及时急流勇退,而继续带领他那帮“帮派哥们儿”干下去的话,肯定不在“铁拐李”之下,就很可能会有一个更大的“飞刀华刀子队”或“刀枪炮”之类的组织出现,那就说不定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案件来呢!那么被逮捕,乃至被判刑的,就很有可能是他这个“飞刀华”啦!仔细想想,还真是有些让人后怕啊!同时,“皮亚杰规律”也指出:“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成长的。”正像古训所说的那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后来,每当华阳想起这段经历和教训时,都发自内心十分感激父母和金瑛,是他们及时采取的这些举措把他从危险甚而犯罪的边缘救拔了出来,让他急流勇退,回头是岸,他对父母愈加心悦诚服,父母的人格魅力也时时熏陶并感染着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