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父首先讲述了一个华阳当初刚刚从故乡来到城里的一件事:

  那是华阳进城的当年,由于他刚刚离开故乡以及那些与他曾经在一起朝夕相处了五六年的小朋友们,心中不免有种深深的失落感,而与同院的一些小朋友都不熟悉,起初大家不免有种距离感,那些孩子不与他一起玩。因此,华阳则更加思念故乡的好朋友们,他每天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而不甘寂寞的,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华阳冥思苦想,他在不断地寻找良策。正当他苦于无计可施之际,他在家里苦闷得直转磨磨……他偶然拉开大衣柜上的一个抽屉,想找点儿什么好玩的东西来玩,以解寂寞,然而他意外地发现,在抽屉里,明晃晃地放着一张两元钱人民币。两元钱虽说算不上什么大钱,可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当时,可也不能算是小钱,因为那时人们普遍是低收入、低消费,比如人们去商店买一双挺像样的皮鞋也就只花两元钱左右,而一个普通的二级工人,一个月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三十八元左右,也就是说,他每一天干满八小时的收入也不到两元钱!特别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两元钱那就更是个大数目。华阳心里一动,继而设想,如果自己拿了这两元钱,可以用来买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如果用这些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去分发给同院的孩子们,招徕他们,他们肯定会争先恐后地来讨好自己,那样一来,难道还愁没人跟自己玩吗?!

  但是,华阳在拿那两元钱之前,也不是没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这钱是父母临时放在这里的,自己若不通过父母就拿去花了,如果让父母知道了,肯定会非常生气的。弄不好自己会挨打,还是不拿为好。”可是,那两元钱就好像故意在诱惑他,一个劲儿地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令他眼热手痒……后来,他又转念一想:“可是,如果不拿这钱,又有什么办法能让小朋友们接近自己,和自己一起玩呢?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恐怕再难寻到了。”接着,他又想:“或许父母只是不经意间随手将这钱放在抽屉里的呢,很可能他们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呢!”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在犹豫再三后,他将那两元钱从抽屉里拿了出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然后走出家门,来到了大院门外不远处的一家小杂货店。

  在小杂货店里,华阳望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和用品,他拿不定主意是买食品好呢,还是买用品好。他在小杂货店里转了好几圈儿,最后想到,如果买用品则众人的喜好不同,难以达到让大家都满意,不如买食品,因为一般的孩子或多或少地都会有点儿嘴巴馋的毛病,于是他决定买一些小食品和糖果之类的东西。

  华阳从衣兜里掏出那两元钱,走近柜台交给了杂货店王文老板,说:“我这有两元钱,想买一些小食品和糖果,请你给称几斤糖果和几斤小食品,就按这两元钱买,够买多少就买多少。”

  其实,华阳进门后在店里直转悠时,王老板就已经注意上他了,觉得他有些怪异、可疑。后来又见他掏出两元钱,细想,一个孩子一次买这么多吃的东西,又不加以仔细地挑选,不像是正常购物,就又追问了一句:“你是全家人吃呢,还是一个人吃,怎么一次买这么多呢?这些东西可是够好多人一起吃了。”

  华阳那时毕竟只是个学龄前的孩子,能有多少心眼儿?经大人这么一问,就说了实话:“不是给家里人吃,是和小朋友们大家一块吃。”

  王文老板的家也在附近居住,和华阳的父母都很熟悉,他已经感觉到华阳拿这么多钱出来买东西,可能不是大人支使的,这孩子很可能是背着大人偷拿了钱来买的,于是,他想看个究竟。当华阳拿着小食品和糖果走出杂货店后,王老板就尾随着来到了院里。只见华阳走到那些正在院里玩耍的一大群孩子的跟前,对孩子们说:“大家听着,我这儿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谁跟我玩,我就给他好吃的。”

  那群孩子一听有好吃的,就蜂拥而来,把华阳团团围住,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一边伸手要好吃的,一边喊:“我跟你玩,我跟你玩,快给我好吃的,快给……”

  不大一会儿工夫,那两元钱买的“好吃的”就被大家你一把、我一把地分了个净光。然后大家簇拥着华阳一窝蜂般疯闹、疯玩去了……

  王文老板看在眼里,一切也就真相大白了。他觉得这孩子的问题挺严重,应该告诉他家的大人们,他急忙暂时关店,然后,来到华阳家,正巧华阳的母亲刚回家,而华阳还在外面疯玩呢。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原委全部告诉了华阳的母亲。

  母亲立即随王文老板来到大院里,看见华阳们还在一边吃一边疯玩呢!正好让母亲当场抓了个“现行”!

  母亲见自己的儿子竟然做出如此可恶的行为,虽然十分生气,但是,她是个心胸豁达大度又意志坚强的人,称得上是“女中豪杰”,她的心很大,也很能“盛事儿”,不论多大的事,也不论多么复杂的事,她都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并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妥当。她懂得教育孩子的一些道理,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长不直。”她明白,丢失了钱财,即使是宝物或许都可以找回来,补回来,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倘若是走了歪路甚至歧途的孩子丢失了纯洁的心灵,那该到哪儿去找,去补呢?可是,这孩子所犯的毕竟是偷窃行为呀,必须严肃对待并严厉处理,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必须防微杜渐,如果放任自流,他将来会成为害人精啊!但是,要把孩子拉回来,还需要方法得当而巧妙,否则难免会适得其反。母亲当时并未当场发怒,她略微思索了一下之后,就把华阳叫回家来,她对华阳不打也不骂,她老人家明白“棍棒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她采取的方法是让华阳到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动不动地面对墙壁站立,面壁思过。然后,她去杂货店买了一些小文具和笔记本之类的对学生比较实用的东西。回家后,她找来同院几个家境比较贫寒的孩子,母亲知道,这些孩子在平时买学习用品非常困难。她老人家一边给他们发放学习用品,一边说:“我给你们发这些学习用品是为了让你们好好学习用的,不是让你们摆阔气,臭显摆的,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会本领长大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我告诉你们,没有钱不要紧,只要是学习上或是在其他正当的事情上的用钱,可以直接向大人说,大人们会根据情况妥善解决的,千万不能偷偷摸摸,更不能用欺骗,抢掠的不轨行为,甚至于非法的手段,如果那样做的话就成了鸡鸣狗盗、坑蒙拐骗的坏人了!有困难向大人说,只要是正当的或必需的,大人们一定会支持的。”

  母亲所说的每一句话看似说给那些孩子听,实则主要是说给华阳听的,华阳怎么能听不出来呢?!

  又过了一会儿,母亲觉得华阳已经听进了她刚才的那番话,肯定会自我反省的,她觉得是时候了,于是,她叫华阳结束“面壁思过”,将身子转过来,她又苦口婆心地对华阳说:“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都要由他自己来选择,父母只是起个引导和扶持的作用,你若不听大人们尤其是父母的话,如果不学好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但是,我希望你能向好样的学习,做个名副其实的好人,做个正直无私的人,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做错事,关键是做了错事后能勇敢地改过自新。我希望你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愿望啊!”

  母亲的话(包括刚刚对邻居孩子们所说的那些话)有如千斤重,句句敲打在华阳的心坎儿上,华阳开始深刻地反省自己,十分后悔自己竟然犯下了如此丑恶的偷窃行为,他觉得,母亲不打不骂,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这比打他或骂他更让他入心入脑,更令他刻骨铭心!他觉得,这次事件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也太扎心了,他下决心要听母亲的话,痛改前非,今后永远做一个光明磊落和堂堂正正的好人,决不能再做任何对不起亲人,对不起社会的事情。这样想通了之后,华阳才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在发生着剧烈改变,从里到外有种“两世为人”的感觉……

  勿庸置疑,生育儿女只是女人的本能,扶养儿女也只是女人的贤能,而会教育儿女才是女人的才能呢!这件事情被母亲这么巧妙地一处理,既让华阳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受到了铭心刻骨的教育,同时也让华阳周围的孩子们个个受益匪浅。这真是巧用连环计,“一箭射多雕”啊!

  诚然,母亲并不认为通过这么一两次的教训就能从根本上把华阳的一切问题都彻底地解决了,她明白“身教更胜于言教”,还必须进一步下一番“言传身教”的功夫。她平日里,注意多多给予周围的人们以帮助,以此来启发和诱导华阳,令其养成怀着爱心待人处事,助人为乐的好品德,把他从那种企图用小恩小惠和物质引诱的方法去拢络人心的思想观念以及错误的做法中拉了出来。

  有人说:“其实过日子,主要过的就是孩子。”那些将悉心培养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问题的父母,比起那些只顾自己的起居交往和吃喝玩乐,而置孩子之事于脑后的父母来,不是更有眼光,也更能令人敬重和理解吗?!应该说,孩子的高素质,主要是出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样板和标杆,如果没有父母的高素质,就不可能有孩子的高素质。

  由于母亲生性淳朴而善良,生就一副热心肠,她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街坊邻里之中口碑极好。前几年,她被居民们选为居民组的组长,因工作出色而又被提为居民委员会主任。这居民委员会主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居委会大妈”,正像歇后语说的那样:“居委会大妈——婆婆妈妈”,这项工作虽然涉及到的事情大多是居民之中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事,但是,也有一些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人生重要大事。这个“官”看上去很小,属于最最基层的小干部,权力有限,可是责任却不小,因为一个居委会主任管辖着二三百户人家、上千号男女老少,有些人在各个部门、各行各业工作,每个人的性格、脾性千差万别,各家的状况也各有各的不同,因此,每天发生的事情也是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不是张家和李家因为你多占了我一点儿地方,就是你的孩子打了我的孩子或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亲人之间发生了矛盾、纠纷,已打得不可开交,例如:夫妻儿女、公婆媳婿、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之间的磕磕碰碰、是是非非等等,在各不相让,而自家无法调解的都会找到居民委员会来。这时,作为居委会主任的华母,就要责无旁贷地出面调解,又由于华母一向工作认真负责,又热心助人,而这么多的人家、这么多的居民,几乎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在不断地发生着,所以,华母每天都忙忙碌碌,起早摸黑,为民排忧解难,经常不着家。也正由于华母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她所管辖的居民委里,各个家庭基本上都能相安无事,安居乐业,因此,在当地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有难事不用怕,就找刘英华(华母的名字)”可以说,人们已经把华母当成了他们的“主心骨儿”和“及时雨”啦!

  那时候还实行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所有的人一律按定量配购粮油,一般的人定量都较低,特别是多子女、低收入的家庭,因为没有多少钱买副食品,尤其是买肉食品与粮食搭配着一起食用,因而腹内油水极少,而油水越少则对粮食的需求量越大,因此这些生活比较贫困的人家往往就是粮食短缺的人家。为了解决粮食短缺户的困难,政府每个月都安排一些救济粮票,这些救济粮票分别下发到最基层的每个居民委员会主任的手里。当然华母的手里每个月都握有一部分这种救济粮票。华母对这部分救济粮票的使用从来都是光明正大、笔笔有着落。她经常深入到每家每户调查研究,了解各家的实际情况,对真正有困难的人家的实际困难她都了如指掌,该给谁家救济多少就给多少,决不滥用职权,营私舞弊,同时,她自己家不动一斤一两、一丝一毫,从不多吃多占,中饱私囊。

  不仅如此,华母在平日里,凡是发现哪户人家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比如没钱给孩子买学习用品,或是没钱给孩子买衣服穿,孩子和大人正愁闷之际,她都会立即慷慨解囊,把自己身边的钱,当即全部掏出来送给人家。如果当时自己手头的钱不足以解决那家人的困难,为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华母会立即回自己家,翻箱倒柜地寻找可以暂时派上用场的东西,比如衣服、鞋帽、日用品等等,然后再跑到那户人家,倾其所有地送给他们。

  有时候母亲做了好吃的和好喝的,她首先盛出一些,特意让华阳端着从楼上到楼下,给一位孤寡老人黄大爷送去。母亲这种尊敬老人,特别是贫苦老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善举深深地感染了华阳,让他懂得如何关爱他人,要得到他人的爱,不是靠的用不正当方式得来的财物去施予,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帮助他人和关爱他人,懂得如何施爱和施舍,同时,让华阳亲手去送,可以让华阳从中亲身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也是能够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也是可以被他人所爱的,自己是有爱他人的责任和能力的。这样一来,华阳很快就变得十分自信起来,而且渐渐地养成了富有爱心并乐于助人的好品格。

  华阳在偷那两元钱并花掉的当时,是他从故乡姥姥家刚刚回到自家不几天,对这一切的一切,起初他并不懂得。随着时日的延续,妈妈的高尚品格和所作所为已经被他看得一清二楚,他由衷地赞佩妈妈,也决心以妈妈为榜样,也要做一个品格高尚并乐于助人的人,同时,也要彻底改掉自己身上的各种不良品行。他对自己那次所犯的错也痛悔不已,俗话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他要充分吸取那次的教训,下定决心永不再犯。母亲的设计和做法十分有效,华阳此后不仅仿效母亲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举止,而且每逢面对诱惑与真诚的选择时,他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那次“两元钱事件”的情景,促他不贪不占,不盗窃,不说谎,令他受用终生。

  华阳的父亲讲完这件事情之后,长吁了一口气,接着,他十分感慨地说:“我看了几本书,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从哲学或神学的角度说,一个人单独存在时会有道德意识,而一个群体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则较易失去道德感,会在某种情绪的驱动下无意识地做出违背道德或违法的事,易丧失人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